保護世界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

“This was our playground.”

“This use to be our playground.”

它曾是我們的樂園。

幾經撤檔危機的青春片《少年的你》終於走向觀眾,上映首日票房破2億。這部電影首次將校園霸凌大尺度搬上熒幕,也許這也是它經歷那麼多次撤檔的原因。

保護世界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

陳念性格內向,是學校裡的優等生,努力複習、考上好大學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頭。同班同學的意外墜樓牽扯出一連串不為人知的故事,陳念也被一點點捲入其中…在她最孤獨的時刻,一個叫“小北”的少年闖入了她的世界…

大多數人的18歲都是明媚、快樂的,而他們卻在18歲這個夏天提前嚐到了成人世界的漠然。一場秘而不宣的“戰鬥”正在上演,他們將一起守護少年的尊嚴。

保護世界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

面對欺凌,他們假裝沒看見,只有陳念選擇報警。因為蓋衣服,她成了下一個被欺負的人;因為報警,她遭到瘋狂報復。袖手旁觀的人平安無事,制止惡行卻受到牽連。被欺負了沒人管,欺負你的人死了馬上就管了。受到傷害無法得到保護,犯了罪絕不讓你少判一天。當初不重視你的遭遇,不了了之;如今卻想盡快結案,讓你接受法律制裁。人人都說可以幫你,其實沒有人能幫你。

保護世界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

她也試圖尋求幫助,老師,警察,但是都無疾而終。

“校方想息事寧人,班主任怕擔責任,家長感覺不是什麼大事,警察苦於沒有第二個人再站出來。學校和家庭,從來沒有這方面的教育,甚至法律都沒有對這些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產生約束”。

校園暴力的出路到底在哪?

沒有人能真正幫助到他們,一味的忍讓更引來肆無忌憚的羞辱,告訴老師、報警,只能維持表面的平靜,之後是更深層次的風起雲湧。

保護世界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

魏萊來自一個富裕家庭,長得漂亮,成績好,很受學生歡迎。

但是她的家庭對她要求極高,因為她的復讀,她父親一年沒和她說過話。

她在學校成為一個欺凌者,從欺凌別人的“扭曲快感”中填補著自己心中那份不安。

這也是校園欺凌事件的普遍特徵。有研究表示,學校霸凌事件,50%的施暴者都來自帶有虐待傾向的家庭。

他們本身來自於一個充斥著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從小就缺失了親情建構的安全感,這讓他們焦慮、恐慌,同時也可能對他人冷漠、敵視。

保護世界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

如果說家庭是防範校園欺凌的第一道關口,那麼學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關口,因為學校是校園欺凌的發生地。《少年的你》對成績壓倒一切的教育體制提出隱晦的批評。

電影大量橋段呈現出了高考前整個學校壓抑與雞血並存的狀態,人人都是高考機器上的一個螺絲,好像只要不影響高考,其他都可以暫時放在一邊。

保護世界的同時更要保護好自己

在高度功利化的教育體制下,成績是最重要的,對學生相關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可能也沒有落到實處。校園一旦失守,校園欺凌便會蔓延開來。

受過教育不一定就品質高尚;沒上過學也可以善良正直。說到底,這個世界很不完美,我們很難保證孩子不會受到傷害。

所以我們要未雨綢繆,告訴孩子們怎樣面對那些威脅。

要對孩子進行底線教育

生而為人,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可以隨意欺凌別人。約束自己孩子的同時,也要學會保護好自己不受侵犯。因此,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時,一定要採取行動,不能任由別人肆意踐踏。

及時求助。

外面的刀槍劍戟再厲害,家庭始終是最堅強的後盾。假如有人欺負自己的孩子,我們家長一定要尋找最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勇敢回擊

很多被欺凌者都是比較內向、膽子小的同學,他們害怕告訴家長會遭到更重的報復,因此選擇了沉默。所以必要的反抗能夠讓他們覺得你是不會敢於受欺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