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四哥~瀘州的黃粑文化

黃粑香、黃粑甜,看到黃粑要過年。”在瀘州,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吃黃粑就像北方人過年吃餃子一樣,早就成了一種傳統。沒有黃粑的年,總覺得缺少了年味。現在無論是城市鄉村人家,還是街頭攤路邊店,一到年關,到處都可以看到黃粑的身影。或做或賣,那冒著熱氣、香噴噴、粘乎乎的黃粑總能讓那行色匆匆的腳步停下來,都會隨手買上一兩個,因為方便,更因為它的美味!尤其是過年大魚大肉膩人,在飯桌上吃上兩塊黃粑,更是另一番情趣,彰顯的是主人的熱情和操持。

2月4日,筆者來到瀘州市納溪區棉花鎮伏龍村村支部書記粟代良家中,粟代良一家人正忙著按傳統方法制作黃粑,以迎接即將來的新年。粟代良告訴筆者,他所在的伏龍村很多人家年關之時都要按照傳統方法做黃粑備用待客。“但要讓傳統方法做出來的黃粑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味甜餈和,具有柔軟餈糯、甜而不膩、清香可口,酒米、飯米和紅糖必不可少,同時,涼姜葉對提升黃粑的香味也至關重要。”粟代良介紹說。

做黃粑時,須先將酒米、飯米分別裝在兩個盆子裡,用水淘洗加冷水浸泡至脹需12個小時。然後將兩個盆裡的水瀝乾,泡脹的飯米加清水用石磨子碾成米漿入盆,加入經蒸化了的紅糖和桂花攪和調勻,製成水糖米漿子。然後,將酒米放入甑子蒸,燒旺火蒸熟後,趁熱倒入水糖米漿之中調勻後自然晾吹半個鐘頭。等水糖米漿子收汗後,就開始搭坯坨。

為了黃粑方方正正,搭坯砣時長度和厚度都有講究,總重量以半斤為宜。成條型後用洗淨的涼姜葉包成長方體,兩頭用棕葉子捆緊。放進蒸籠要立起放,用大火蒸1個鐘頭,再改中火燜蒸1個鐘頭即熟,取出直接剝開涼姜葉就吃,那味道硬是不擺了。

將冷卻的黃粑切成條形用晾姜葉包起來

年關做黃粑都是為了春節期間招待來客,都不是馬上吃的,就需要從蒸籠取出冷透放入通風處或存放於冰箱。吃的時候拿出來切成小塊用銻格或甑子蒸,蒸熱就可食用。有的將切成小塊的黃粑在油鍋煎成“二面黃”,做成外酥裡嫩的黃粑塊食用,則是另一番香味;如果“二面黃”黃粑用來爆炒回鍋肉,那就不只是黃粑香味不減,那回鍋肉吃起來也更是另一種滋味了。

農村四哥~瀘州的黃粑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