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淮軍裝備了大量火炮,為何不能算真正的炮兵

湘軍、淮軍裝備了大量火炮,為何不能算真正的炮兵

近代以來,中國軍隊真正開始使用現代意義上的西洋槍炮始於湘軍。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建立湘軍,並開始購買外國火炮。“據不完全統計,自成豐四年至六年(1854-1856),先後購置的外國火炮有1800多門”,但這些火炮主要裝備於湘軍水師,步軍中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炮兵營,仍處於冷、熱兵器並用的階段。

湘軍、淮軍裝備了大量火炮,為何不能算真正的炮兵

淮軍炮營仍屬於裝備了大炮的步兵

1862年,李鴻章的淮軍抵達上海之後,李鴻章開始著手增添洋槍洋炮。至1863年,“鴻章的親兵護衛營,即張遇春的春字營,已有炮隊二百名參與戰陣,這是淮軍成立正式炮隊,以為專門營伍之始,也就是中國炮兵制度的發初。”1873年,李鴻章開始建立專門使用火炮的獨立炮隊,使得清軍在建立正規的炮隊制度上邁出了新的一步。

由於1871年普法戰爭的勝利,普魯士即後來的德國在歐洲聲名大噪,其武器裝備暢銷各國。李鴻章審時度勢,迅速要求淮軍各營仿照德制建立炮隊、購買德國先進火炮並僱傭德國教習進行操練。至1876年,李鴻章已陸續籌款購買德國克虜伯後膛炮114尊,新建了炮隊19營。

雖然新建的淮軍炮營同八旗、綠營以及湘軍比較,在人數、火炮裝備以及炮兵編制上已有很大進步。但它沒有完整的營制和後勤體系,依然沿用湘軍的步兵營制,也缺乏與諸兵種之間的協同作戰,在實際戰鬥中,炮兵沒有真正發揮應有的協同作用,因此淮軍的炮營並不成熟,只能是一種過渡作用。

湘軍、淮軍裝備了大量火炮,為何不能算真正的炮兵

段祺瑞仿照德軍組建了專職的炮兵

晚清炮兵制度真正形成於甲午戰後,甲午之役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不光當時的有識之士,及時腐敗的清政府也深刻的領悟到,軍事變革的內容不再只是學習西方器物層面,而是應該連同西方軍事體制一併學習,特別是諸兵種的軍隊編制與訓練制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袁世凱受命開始編練北洋軍。當時有兩支主要的新式軍隊,“溫處道袁世凱練新軍。

1895年底,袁世凱的北洋軍正式建立,“專仿德國章程”,創立步、炮、馬、工程4兵種7千人,建立軍營分別訓練。其中炮隊1營計1千人,由段祺瑞任統帶。1898年底袁世凱調任山東巡撫,段祺瑞率炮兵營也隨其移駐山東。在當時的條件下,火炮乃火力之重,炮隊更是全軍的中堅力量,因此被撥付了最多的武備人才和最豐厚的薪餉。

段祺瑞也的確沒有讓袁世凱失望,其利用自己曾經在德國留學並在克虜伯兵工廠實習的優勢,仿照德國軍隊的編制,幫助袁世凱建立起了完備的德國炮兵制度,將1千人的炮隊分為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馬炮隊,每隊設1領官、3哨官、9哨長,每名哨長管理德制火炮2尊,確保每尊炮都得到專人精心保養,訓練時也能夠更加熟練。

湘軍、淮軍裝備了大量火炮,為何不能算真正的炮兵

精心訓練、定期演習,練成近代第一支炮兵

段祺瑞堅持每日到操場督促訓練,一年四季給炮隊出課題,每月進行全軍合演,並以隊、哨為單位配合步兵訓練聚攏、散開、進退及各種隊列。1896年9月,北洋軍組建1年後,袁世凱親自考校各隊訓練成果,“炮隊營步法、槍法、身法極精且優。”

此後,北洋軍在段祺瑞的建議下開始經常性開展對抗性軍事演習,步隊、炮隊、馬隊、工程隊甚至輜重營全部上陣,開展諸兵種聯合演練。演習中派員記錄監督,確保全力以赴;演習後總結經驗,不斷改進,使得北洋軍步炮協同等能力大幅提升。

辛亥革命初期,段祺瑞率領北洋軍主力南下湖北,攻打起義軍佔據的武漢三鎮,炮兵與步兵緊密配合,迅速拿下了漢口、漢陽,這支近代史上第一支炮兵部隊顯示了自己的應有戰力。

湘軍、淮軍裝備了大量火炮,為何不能算真正的炮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