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丨“绿色银行”助力福建长汀摘掉“贫困县”帽子

10月16日上午,阳光从高大的树林缝隙间泼洒下来,照耀着成千上万盆生机勃勃的兰花。穿行在漫山遍野的兰花中,66岁的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社长廖炎士和记者边走边聊,他说:“我种植的兰花有野外散养的,也有大棚栽种的,无法统计我到底种过多少盆兰花,只能告诉你,我今年又买了10万个新花盆。”

推动绿色发展丨“绿色银行”助力福建长汀摘掉“贫困县”帽子

随后,廖炎士用手一指远处的石罗坑山笑着问记者:“看见了吗?那是我新承包的山地,10万盆兰花全种到那里了。我不缺钱,需要钱时就多卖兰花,不需要钱时就少卖兰花,多买花盆种兰花,兰花就是我的绿色银行!”

10月15日至16日,记者跟随生态环境部组织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采访团来到了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走访了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策武镇南坑村、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庵杰乡涵前村、新桥镇、四都镇等地,听到很多当地人自豪地说起他们的“绿色银行”。

长汀县地处福建西部山区,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一度成了长汀县的标签,长汀县戴上了“贫困县”的帽子,全县共有5个贫困乡、78个贫困村,很多村民“靠山吃山,砍荒了山,寸草不长。”

“山青、水绿、田肥、人富”成了所有长汀人的愿望,而这其中“山青、水绿”是核心要素,是必要前提条件。10月16日,长汀县副县长林有分析说,长汀县走“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是群众主动参与的结果。只有生态环境变好了,村民种植的林下经济作物才能丰收,才有可能让兰花、油茶等变成村民的“绿色银行”。

曾经在乡镇当过书记、乡长的李文飞如今是长汀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他说长汀县最初实行谁也不许砍一棵树的政策时遇到过很多阻力,引导村民种植林下经济作物也是不容易,很多村民不理解,觉得荒山连草都长不好,怎么可能种好林下经济作物呢?

迎难而上,长汀县经过卓越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的转变。2017年,长汀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与此同时,长汀县也实现了“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标,2018年,河田、策武、濯田、涂坊、南山、新桥、三洲等7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1年相比年均提高了12%~13%,基本达到或超过全县15348元的平均水平,“山青、水绿、田肥、人富”终于成为现实。

此外,长汀县多年来充分发挥长汀河田鸡、槟榔芋、百香果、米粉等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推广“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种养大户+贫困户”等模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让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效益,让很多贫困户拥有了各种“绿色银行”,增收脱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