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廷:保靖縣老百姓口中的“老大夫”

“跌打損傷手腳痛,去中醫院找“老大夫”,準好。”“老大夫”話言話語少,對病人可好啦”......剛走到中醫院門口,聽見幾個老婆婆在議論著。

老人們口中的“老大夫”是何人呢?他就是山東歷城來保靖的扶貧醫生—邢建廷。“因在門診和下鄉義診時,他年紀最大,病友們記不住他的名字,就稱他為老大夫。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老大夫了。”中醫院工作人員彭利說。

彭利將我們帶到病房,指著一名正在給病人診治的中年男子說:這就是邢醫生。皮膚黝黑、體格健壯、精神碩爽,標準的山東漢子——這是我對邢醫生的第一印象。當我們說明來意,他連說幾句“不不不,我並沒做過什麼。”言語少、謙遜,這是我對邢醫生的第二印象。隨著後來的交談和了解,我深深體會到一個北方醫生到南方貧困小縣扶貧的種種不易,心中除了敬佩,更多的是感動。

邢建廷:保靖县老百姓口中的“老大夫”

一腔熱忱:積極爭取扶貧

邢建廷,男,今年54歲,中共黨員。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濟南市醫學會理事,濟南市歷城區中醫院副院長。他擅長外科微創手術,歷城人們都叫他“一把刀”。2012年榮獲“濟南市歷城區第五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

2016年底,山東湖南兩地啟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濟南市“牽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支援湘西。聽到這個消息,邢建廷有些激動。他把自己想法告訴愛人,妻子十分支持他。於是他主動到歷城區組織部申請到湘西扶貧。區委組織部領導考慮到他愛人身體不好,兒子尚未就業,拒絕了他。“2008年汶川地震,我報名申請支援汶川。因為專業不太符合當時需要,未被批准。這次支援湘西,我一定要去。我家人都很支持我。”在他的堅持下,區委組織部最終同意了他的申請。

2018年9月6日,邢建廷揹著滿滿一袋子書和醫療用具,來到了湘西州,來到了保靖縣中醫院,門診坐診,下村診治,開啟了扶貧生涯。

建言獻策:改善醫療環境

保靖縣是全國百名貧困縣之一,經濟落後,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存在醫療人才缺乏,醫療設備落後等現實問題。邢建廷到任後,看到此種情形,及時向歷城區中醫院主要領導進行了彙報,並建議從資源共享和學習培訓方面著手解決問題,得到了歷城區中醫院領導的肯定和支持。於是形成了濟南醫學骨幹來保靖講座、保靖縣中青年醫生到歷城培訓學習的互動交流,加強了兩地的友誼、提升了保靖縣中醫院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

他認為,實行醫療質量管理,做好醫療質量終末控制,應先從病歷入手。他建議醫院每月隨機抽取30本病歷進行檢查和評審。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和整改,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也與此掛鉤。邢院長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也打動了醫院裡的每一位工作人員,在邢院長的帶領下,各個科室上下一心,大家都鼓足了工作幹勁,奮鬥在一線。

他建議,增加門診手術治療室的空氣消毒器等設備,預防控制交叉感染和院內感染。嚴格醫療垃圾分類制度,降低手術風險和醫療事故的發生率。他提倡微笑服務,簡化手續流程,注重細節,從小事入手。實行微信結賬、病房增加微波爐、晾衣杆.....

“邢院長是真正的專業技術人才,工作盡心盡力。病歷評審、微笑服務、垃圾分類.......在我們醫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職工的服務意識越來越強烈,醫院的管理越來越規範,病人及家屬的滿意度越來越高!”醫院辦公室主任李萍說。

邢建廷:保靖县老百姓口中的“老大夫”

懸壺濟世:堅守醫療前線

中醫院領導考慮到他初來乍到,存在語言不通等諸多實際困難,安排他單搞醫院管理這一塊。把大城市醫院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理論運用到實際和臨床。他不同意,他說:“我是來扶貧的,既然扶貧,就應深入一線,深入群眾,接觸病人,這才是真正的扶貧。至於困難,我會克服!”

在邢院長的堅持下,院裡同意他一週坐診一天。他堅持掛號費按一般醫生標準收取,每次每人5元。從2018年9月6日以來,他從未間斷,就是春節休假回濟南,也心心念念著他的門診,他的病人。半年多來,他坐診40餘次,診治病人800餘人次,開展小切微創手術、腱鞘炎、刺骨術等微創手術80餘例。

剛開始坐診時,因聽不懂本地方言,鬧了不少的笑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70多歲的大爺找他看病,說自己柺子痛。柺子是什麼?邢醫生一臉懵。然後用普通話問大爺,大爺也一臉懵。無奈,邢醫生只好邊摸著大爺的手臂邊問:“是這裡痛嗎?是這裡痛嗎?.......”花了十幾分鍾時間,終於搞明白柺子是什麼。為了掌握本地方言,方便診病,邢醫生將聽不懂的方言記到隨帶的小本子上,閒暇時向同事請教。經過不斷努力,現在邢醫生不光能聽懂本地大部分方言,也能說上幾句,比如“巴水”就是指開水,“利索”就是“好”。

“邢院長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2月份,他岳父去世,回家奔喪,料理完後事,三天後就回到了保靖,我佩服他”。科室同事羅海明說。今年以來,邢院長僅返回濟南3次,來回不到10天。他人在濟南,卻牽掛著保靖,牽掛著病人,牽掛著山區生病的大爺、大媽。

邢建廷:保靖县老百姓口中的“老大夫”

翻山越嶺:情繫農村患者

在他的堅持下,院領導也同意他每週五隨同事們下鄉鎮村上門診治。半年多來,全縣12個鄉鎮,160多個自然村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每週五,不到六點,他就和同事們帶著醫療設備、藥品等奔赴目的地。迎著朝露而出,披著星光而歸是常有的事。有的村子比較偏遠,路又彎又窄,需要三四個小時車程,一路顛簸,五臟六肺都要顛出來了。年輕的同事,怕他受不了。建議他下次不要來了。他說:“不要緊,山路雖彎,空氣清新、風景挺美,我挺喜歡的。”

老百姓記不住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年紀最大,就稱他為“老大夫”。每次都點名要“老大夫”看病。清水坪鎮梁山村的85歲楊婆婆說:“我好感謝“老大夫”了。我右手大指頭彎曲好多年了,伸不直,吃飯、幹活都不利索。“老大夫”幫我弄了2次,現在基本上能伸縮了,生活方便多了。”復興鎮孤寡老人彭大爺說:“老大夫對我們好啦。不嫌棄我們身上的臭味,每次不光對我們送藥、檢查,還幫我們按摩、疏鬆筋骨,我們都很喜歡他”。“邢院長太認真了,也能吃苦。義診時,和我們二三十歲的人走村入戶,同吃同住,早出晚歸,從沒抱怨過。一次下村,脖子被蟲子咬了,腫了彈珠大一個包,半個月才消。我們叫他休息,好了再下村去,他偏不幹。”醫院工作人員彭利說。

工作之餘,邢院長最喜歡看書、寫詩和散步。他喜歡將工作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配上圖片,用詩歌的形式寫出來朋友圈。每天早晚,沒有特殊情況,他都會圍繞縣城、酉水河走上兩圈。有時,他也會坐在河岸,望著面前的酉水河默默出神。他牽掛著千里之外的家人,特別是身體不太好的愛人。

“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多,不夠好。保靖邊遠山區老百姓太苦、太難了。有些留守老人篩查出癌症、心臟病,也不願意到醫院治療。我想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他們!如果組織有需要,我願意繼續留在這裡........”燈光透過這位山東漢子的眼簾,我分明看到了泛紅的眼圈和晶瑩的淚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