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強佔弟媳齊王妃,為何對太子妃不敢下手?

liwei2004


唐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爆發,時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內誅殺了一母同胞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事後,李世民被冊立為皇太子。不久之後,唐高祖李淵被迫“禪位”,李世民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帝。



無論李世民是為了自保也好、是因為野心膨脹也罷,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純粹的政治鬥爭,無所謂好壞,與個人品格也沒有太大關係。但是,李世民乾的另外一件事卻頗為後世史家所詬病,那就是在李元吉死後納了孀居的弟媳楊氏為側室!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李世民居然把自己與楊氏所生的兒子曹王李明過繼給了被自己殺成絕戶的弟弟李元吉作嗣子……但是,對另一位對手李建成的遺孀鄭觀音,李世民卻沒敢下手,而是將其供養了起來,直至其壽終正寢(鄭氏死於李世民之後)。



李世民納孀居弟媳為妾這件事,歷史上為其洗白者也並不鮮見!總結起來無非兩類理由:

出於拉攏關隴世家的政治需要

這是看起來最冠冕堂皇,其實最扯的一個理由!隴西李氏家族本就是老牌的關隴世家之一,關隴世家之間長期聯姻通婚,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斷骨頭連著筋。更何況,弘農楊氏家族是前朝過氣皇族,還剩多少號召力可想而知。李世民真心犯不上通婚與弘農楊氏家族聯姻來拉攏關隴世家。



再者說,這位楊氏只是隋王朝宗室的小宗旁支,連代表弘農楊氏家族的資格恐怕都要打很大折扣!而且,在納楊氏為妾之前,李世民已經納了另一位楊氏為妾,而那位楊氏的身份也遠比這位楊氏“根正苗紅”得多!她出身隋王朝宗室大宗,是隋煬帝楊廣庶出的女兒。以出身而論,此楊氏遠比彼楊氏更能代表弘農楊氏家族,不是嗎?如果要拉攏弘農楊氏、或者說以此拉攏關隴世家,納隋煬帝的親生女兒為妾已經完全可以達到目的了,李世民完全沒有必要再捎上一位小宗旁支之後!



更重要的是,李建成的遺孀鄭觀音也不是出身小門小戶,她出自滎陽鄭氏家族,也是彼時的世家大族之一。雖略微有些牽強,但將其納入廣義的關隴世家範疇也並不能算錯。換言之,李世民納寡嫂鄭觀音為妾同樣可以達到拉攏關隴世家的作用。但是,李世民並沒有。



宣示勝利者的權威

通過強佔失敗者的妻妾來達到宣示勝利者權威的目的,倒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歷朝歷代這麼幹的人也著實不少。可問題是,在整個“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只是配角而已,真正的主角是李世民與李建成。如果李世民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宣示勝利者的權威,強佔寡嫂鄭觀音為妾,豈不是效果更加明顯?但是,李世民並沒有。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此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那麼,只剩一種可能性:這就是純粹的男歡女愛!李世民之所以納楊氏為妾,就是雄性荷爾蒙氾濫,與政治沒有太大關係。唐王朝的風氣空前開放,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連庶母武則天都可以立為繼室皇后,李世民納孀居的弟媳為妾又算得了什麼?本人甚至認為,楊氏在李元吉活著時就和自己這位二伯哥有染都不是沒有可能!更何況,彼時李元吉已經死了,楊氏及其背後的大家族唯一能夠依靠的只有現任皇帝李世民,被李世民看中之後,楊氏半推半就、投入二伯哥的懷抱再正常不過了。關隴世家之間的通婚本就是政治聯姻,當初楊氏嫁給李元吉難道就一定是真愛嗎?恐怕未必吧?嫁給李元吉是為了巴結隴西李氏,跟了李世民不同樣是巴結隴西李氏嗎?而且,還是個皇帝!比李元吉的齊王值錢多了……



李世民為何不納鄭觀音

李世民為何不納鄭觀音?是因為提問者所說的不敢嗎?有什麼不敢的?李世民連李建成都給殺了,納他的遺孀為妾又有什麼不敢的?再者說,隴西李氏本身就有遊牧民族鮮卑血統。在遊牧民族的倫理觀念中,兄亡弟納寡嫂並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



說到底,李世民之所以沒有對寡嫂鄭觀音下手,只有一種解釋——沒興趣!鄭觀音比李世民小一歲,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發生時鄭觀音已經虛二十八歲了。這個年齡在現在看來還非常年輕,不少女孩甚至還沒有結婚。但是,在普遍早婚早育的唐王朝時期,二十八歲已經算是“徐娘半老”了!李元吉比李建成小十四歲,如果以這個年齡為參照,彼時楊氏不過也就十四五歲,無論如何也不太可能超過二十歲。正是那個時代的青春妙齡,李世民看上楊氏而沒有看上鄭觀音再正常不過了。



再就是所謂“王八看綠豆”,李世民和楊氏“對眼”了。這也是人和牲口最大的區別,人對於配偶是有選擇性的,不會是個女人就拉回家當老婆!或許鄭觀音的風格根本不是李世民喜歡的類型,而風情萬種的楊氏更加符合李世民的胃口也未可知。




綜上所述,並不是李世民不敢納寡嫂鄭觀音,而是彼時的鄭觀音早已過了“青春年齡”,而且很可能不對李世民的胃口。至於那些給李世民洗白的人,也可以歇歇了。說李世民是個色鬼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了,但李世民真心不是什麼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他納弟媳為妾,未見得就是出於什麼政治原因,虛二十九歲的年輕人血氣方剛,雄性荷爾蒙分泌多了點而已……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霸佔了弟媳齊王妃楊氏,可是沒有納入太子妃鄭觀音,並不是因為不敢,而是出於當時的政治穩定而考慮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仔細為你好好分析一下。


一、李世民霸佔齊王妃

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將太子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處死,並且又為了斬草除根將雙方共計10個兒子一起處決。這10個兒子中,李建成5個,其中有2個是李建成與鄭觀音所生,李元吉有5個,都不是楊氏親生。

從這一點來看,李世民至少不需要擔心楊氏會因為殺子之仇與自己拼命,所以納入楊氏到後宮,並不是一件對自己生命有危險的事情,可以做之。

除了安全之外,根據野史記載說李世民與楊氏在玄武門之變前,其實已經產生感情,我們不管事情是否真實,但是也可以成為李世民納入楊氏的一個理由。當然這個理由與主要理由相比,其實顯得無關緊要。

李世民之所以納入楊氏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處於政治考慮,當時楊氏屬於隋朝觀王楊雄的侄孫女,屬於當時很有名望的貴族弘農楊氏,也屬於當時唐朝的關隴集團成員。李世民剛剛經歷玄武門之變,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這些名門望族對自己的支持,而楊氏家族毫無疑問就是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我們再來看看楊氏身份,在李元吉在世的時候,楊氏僅僅是一個齊王妃,如今跟了李世民,至少是一個貴妃級別的,身份水漲船高,何樂而不為呢。楊氏家族如今也剛好需要一個機會來巴結李世民,讓李世民對他們有個照應,畢竟當初他們也是支持李元吉的隊伍,還是十分擔心李世民會對他們下手。

李世民之所以納入楊氏,最主要的就是,這樣一來,就可以得人心。他明明可以通過再娶一個楊氏家族的女孩做妃子,來與楊氏家族結親,可是他納入弟媳楊氏,會給人一種十分大度的感覺,楊氏家族自然感恩戴德,天下形勢一片穩定。李世民這招不得不說是相當厲害。


二、為何不納入太子妃鄭觀音?

太子妃鄭觀音與楊氏相比,情況又截然不同,鄭觀音的親生兒子被李世民所殺,深仇大恨,李世民還是相當擔心鄭觀音會對自己進行報復,所以考慮到這個因素李世民是不敢納入鄭觀音的。

不過對於帝王之家,這點小事情,斷然不會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依舊是政治考慮。鄭觀音所在的鄭氏家族,也是山東一帶重要的貴族門閥,勢力與楊氏家族不相上下,可是關鍵在於楊氏的身份與鄭觀音不同,楊氏之前只是一個齊王妃,而鄭觀音是太子妃,如今李世民將她納入,到底是屬於升還是降,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所以李世民也考慮到這個原因,還有更重要的是鄭氏家族與支持李世民的團隊是對立的,之前鄭氏家族全部支持李建成,與李世民團隊自然有些摩擦,如今要是將太子妃鄭觀音納入後宮,那不是明擺著對自己的功臣宣佈自己接受李建成部隊麼,那李世民手下那些玄武門之變的功臣自然會有所不滿,一旦這些人不滿意事情就嚴重了。

可是李世民也不能直接不管鄭觀音家族,所以李世民將其中一些之前追隨李建成的大臣繼續拉攏回來重用,比如魏徵、馮立、薛萬徹等人。這樣一來,鄭氏家族也看到李世民的誠意,安分守已,天下安定,李世民可以安心做自己的皇帝。


結語

帝王之家的事情與普通人是有很大區別的,普通人看重的是感情,帝王家看重的更多是利益以及政治穩定。李世民納入楊氏與不納入鄭觀音,就是對當時政治局面的一個很好把控,也充分體現出來李世民的智慧。



嗔痴歷史觀


隋末天下紛亂。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煙塵。歷史將隋煬帝釘在了恥辱柱上。我們有沒有仔細想過其中更深層次的波流湧動。話不多說,自李淵太原起兵,先後擊敗 招降各路義軍反王,定都長安,取國號---唐。南征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唐太宗李世民任天策上將。麾下謀臣如雲武將如雨,發動了玄武門事變。一舉蕩平太子 齊王所以勢力。弒父殺兄殺弟,取得皇位。

為何玄武門事變之後,唐太宗佔弟媳齊王妃,卻不對太子妃分毫不動。我們或許都忘記了太子妃的姓氏---鄭。漢隋時期是郡望身份制的社會,郡望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個姓氏最為尊貴。即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范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滎陽鄭氏(今河南省滎陽市)、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 宗族。所以稱之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 或五姓七家。李家的唐朝我們可以說是當時的關隴貴族和山東士族協力打下來的。李世民不敢殺太子妃鄭觀音或許就是政治上對五姓七家的一次妥協。後來唐太宗修改《氏族志》的時候天下人還是認為崔氏是天下第一門戶,唐太宗與崔氏聯姻都被直接拒絕,認為不配。不得不說當時世家的勢力之強。

千年的世家,百年的王朝。或者正是這一次次對世家的妥協讓太宗李世民走上了重開科舉取士的路。士族從唐初的鼎峰慢慢開始落幕。


我不是胡婻婻


題主就這麼確定唐太宗是不敢,而不是不想?

我們現在又從何得知,是唐太宗強佔了齊王妃,而不是齊王妃主動攀高枝?


代牧益州閻文平


齊王妃是名門望族楊家,人又長得漂亮,太子妃是嫂子,古人云,長嫂如母,不方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