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西溪“杜基”的演變

華州西溪“杜基”的演變

作者 宋朝峰

“西溪有古廟,其名常疑猜。州乘雲杜基,穿鑿意未諧。……”這首《西溪古廟歌》,收錄於清《三續華州志》和民國《重修華縣縣誌稿》”中,為清代華州徵士王千波所寫。詩中提到的古廟時人稱為“杜基廟”,其舊址位於今華州杏林鎮老官臺東南、梁老堡西北、靠近梁西村處。早年間,這三座村莊被一人字形路網相連接,杜基廟正處於人字形路網的上部交匯處。

華州西溪“杜基”的演變

西溪古廟遺址圖 楊國超繪

清代的華州人王千波“以詩名鵲起二華之間”, 編撰有《㻬琈山房詩稿》等詩集。他看到西溪古廟內奉“關壯繆侯、二郎神”塑像,便對時人所稱的這座杜基廟為懷念杜甫而建產生質疑,其在詩中曰:“我披史傳得,其故俗儒紛紛何謂哉?杜畿於鄭為循吏,偉績華嶽同崔魏。”詩中提到的杜畿是何許人也?據《三國志•魏志》記載,杜畿(163年-224年),字伯侯,今陝西西安人,曾任鄭縣(今華州區)縣令。

東漢末年,二十歲的杜畿被任命為京兆功曹,負責向上級考察推薦本地的優秀人才,同時兼任鄭縣(今華州區)縣令一職。在其赴鄭縣上任後,首先對羈押在案的數百名犯人逐一審問,查明案情後,該判的判,該放的放,杜畿用了很短的時間便全部結案,儘管個別案件有失公允,但能在短時間內處理完這些陳年積案,可見杜畿的才能非同一般,大家驚奇“其年少而有大志”。年輕的杜畿因此贏得了上司的讚賞和百姓的信任。不久後,杜畿被調往漢中升任府丞,在其離開鄭縣前,仍心繫渭河水患,直到渭河堤防工期屆滿時,方才赴漢中上任。後來,杜畿步步高昇,官至尚書,一次因試航船翻,溺水而亡,時年六十二歲。後世史書用 “常為天下最” 來評價其一生所為。

華州西溪“杜基”的演變

華州西溪遺址 宋朝峰攝

杜畿離開鄭縣後,當地百姓感恩他的偉績,在風景秀美的鄭縣西溪河畔修建了“杜畿祠”,以示懷念。有關東漢末年杜畿祠的存續時間今已無處可考,但杜畿在鄭縣的政績被永久載入了史冊中,使得在近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有幸得知其在古華州鄭縣曾著有華章。

距杜畿離開鄭縣約五百七十多年後,古華州迎來了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他就是中唐晚期任華州司功參軍的杜甫。

唐乾元元年(758年),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常在州東鄭縣西溪一帶觀景賞月,閒時與附近村民和曲共飲,並留下大量詩篇抒發情懷。乾元二年,杜甫棄官離開華州。後人為緬懷杜甫,把杜甫常駐足的西溪高臺命名為“老官臺”,並在老官臺東北建有“杜公祠”。除了以上兩處地名外,鄭縣還有一處與杜甫有關的建築,那就是西溪“遊春亭”。

明《華州志》載:“西溪草堂……北二里許,土人稱杜基,蓋杜子美遊春亭舊基址也。”杜子美即杜甫。杜甫在鄭縣任職的一年當中,佳作疊出,其從洛陽返回華州所著的《三吏》、《三別》,被後世史學家作為研究中唐晚期時境的參考史料。杜甫在華州所著的三十餘篇作品中,《題鄭縣遊春亭》(又名《題鄭縣亭子》)一詩流傳甚廣,這首詩是杜甫到華州後,登臨遊春亭所寫。

華州西溪“杜基”的演變

杜甫遊鄭縣亭子 張琪繪

杜甫詩中提到的“鄭縣亭子”,是否指明《華州志》記載的西溪“遊春亭”,在清《續華州志》和民國華縣誌中曾有質疑。《續華州志》認為“鄭縣亭子”應為鄭縣東部的“高平亭”,民國《重修華縣縣誌稿》則延續了這一思路。

那麼,“遊春亭”是否與東漢末年的“杜畿祠”有聯繫,今已無處可考,但明時的“杜基”應為“杜畿”的誤稱,民國《重修華縣縣誌稿》記載:“按畿在鄭有善政,故民祠祀西溪,後以杜甫曾遊此地,以畿為基,改為杜基誤。”

至清康熙年間(1661年—1722年),時人把杜基訛稱為“鬥雞”。其時,華州的有識之士仍對一千年前的杜甫尊崇備至,而他們在華州境內卻找不到祭拜杜甫的場所。並稱,華州歷代名賢均有祭祀之地,如城郭內存有古鄭國國君鄭桓公墓;城東建有唐汾陽王郭子儀祠堂;少華山蟠龍嶺為明華州知州桑溥設有桑公臺;而以“不世之才出為華州司功”的杜甫卻沒有祠廟。因而,他們建議重修“杜基”。

其時的華州坊間對杜基廟修與不修爭執不下,後來找到華州貢生劉遇奇裁決。劉遇奇為清《續華州志》編篆者,對儒學深有研究,著有《先師廟祭薄》、《四書通考》等等,有“大儒之稱”。反對重修“杜基”者認為:世人都知道“鬥雞”為“杜基”,如今奉有關公及二郎神塑像,不可輕易移動;況且,杜基廟周圍地勢複雜,臨近民居,如若重修,必然擾民。劉遇奇反駁道:杜基廟為懷念杜甫而建,今雖仍稱杜基,但其內名不符實,後代若要問起杜基為何成了關公祠,恐難以交代。可在西溪南邊選一塊地方重修杜基,不必太大,三間房即可。

可惜的是,劉遇奇這一夙願終究未能實現。至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鬥雞”這一稱謂及內部陳設一直與康熙時期別無二樣。此時的杜基,不但全然找不到“杜畿”的痕跡,就連詩聖杜甫也被淡忘。王千波在“西溪古廟歌”中感慨道:“我來祠中瞻古像,二郎官侯臨坐上。欲詢此廟何以祀此神,殿角塾師痴相向。廉吏惠民民以忘……”

華州西溪“杜基”的演變

華州西溪遺址 宋朝峰攝

民國時期,杜基廟仍矗立在西溪西岸,潺潺溪流繞廟而過,東南溼地稻田割據,北部荷塘花紅草盛。至抗日戰爭期間,杜基廟不知何故被拆毀,只留下一堆瓦礫烙印在老官臺人的記憶裡,而“杜畿”與“杜基”也僅存於華州志書中。如在今渭華大道西溪段南側修建一座仿古高亭,以示對杜畿和杜甫的懷念,也可加重“老官臺古村落保護區”的歷史內涵。百姓散步至此,登高極目四野,可近覽田園風光,遠觀群山逶迤,更為以後通車的渭華大道平添一道古韻色彩,豈不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