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爺退休後到村裡種“寶貝”,收入是種麥子的100倍?


上世紀八十年代山東文登引種西洋參獲得成功,但最初從銷路到價格等原因,西洋參種植並未引起村民的熱情。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西洋參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為養生保健佳品,在種植方面文登成為西洋參新座標,被譽為西洋參之都。

身著白襯衣西服革履的男子名叫於池先,他曾是一家公司的銷售經理,退休後參與了西洋參的種植成為股東。著手西洋參種植後生活方面有了質的飛躍,不談收入,每天的個人生活消費就在200多塊錢,打趣稱都說自己64歲像46歲的一樣。

在網絡上有這樣的段子,說農民種了一季糧食在收割時加上人工和機械費用還賠錢,同樣是一畝地西洋參種植可達到每畝10-20萬的收益,每年文登產出西洋參2000餘噸,佔全國產量的百分之七十。

孫立君2017年在文登開設一家西洋參加工廠,目前主要工序是西洋參洗淨烘乾,作為原料發往各地的工廠。雖然西洋參在文登的引進種植已經近30年,但在後期的深加工方面近幾年逐漸發力。

工人們將烘乾後的西洋參去須分類,不同標準的參價格也是不一樣,但在當地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參農曾在外地看到有商販將文登西洋參當做國外花旗參高價出售。2019年5月文登西洋參入選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對衡量西洋參標準也有新的標杆。

如何鞏固文登西洋參的市場品牌價值,孫立君說現在文登西洋參年產量是2000餘噸,如果到5000噸就是另一個局面。只有做的足夠大補齊市場死角,成規模後也有更多的拓展空間。

豐收季一名普通的參農每天挖參的收入也在80元左右,一月的收入趕超種糧一年的收入。

孫立君說作為參類加工目前領先的還是東北開發的產品多,文登最多的還是在原料供應方面,但也是不斷學習摸索跟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