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跨界局長、校長、歌王和學者

他先後擔任過文工團團長、教育局局長、文化局局長、中學校長;他是中國民族藝術家學會會員,國家民族藝術家學會授予他傑出民族藝術家稱號,廣西山歌協會授予民間歌王稱號;他先後出版壯族鉅著《壯族四大悲歌》等十幾本學術價值極高的壯文化專著。

耄耋老人,跨界局長、校長、歌王和學者

李守漢正在閱讀。


耄耋老人,跨界局長、校長、歌王和學者

李守漢正在為記者簽名贈書。


1、結緣壯文,早在1958年一見鍾情

李守漢鍾愛壯族文化與生俱來,那種執著已融入到他的每一個細胞裡,只要聊到壯族、壯語、壯歌、壯戲、壯風俗等與壯族文化有關的話題,他都非常感興趣,並信手拈來許多與之相關的生動故事。

當記者跟他說,廣西民族大學泰國留學生到靖西進行教學實踐,不用帶翻譯就可以用泰語與當地的壯族群眾交流時,李守漢立刻興奮起來,只見他拍著大腿說:“那當然了,我們上林的壯話與泰語也差不多,舊時上林就有人到泰國販牛回來賣,雙方交流就是用壯話和泰語!”

對於壯文的前世今生,李守漢更是如數家珍。他說,1957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壯文方案》,在壯族地區開始推行使用,那時把學習使用壯文當作政治任務來抓,一度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學習使用拼音壯文的熱潮,廣西各地紛紛建立區、地、縣壯文學校,用來培訓壯文幹部和老師,絕大多數壯族幹部、工人、農民都參加學習,並能拼讀和書寫簡單的文章。

1958年,李守漢還是上林縣的一位小學校長,得知消息後立馬報名學習,因為自己身為壯族,壯語就是母語,因此用不了幾天就掌握了壯文。然而好景不長,因政治原因,推行壯文工作被迫中斷。

2、身兼兩職,民語辦主任和壯校校長

自1980年自治區民語委恢復後,各地、市、縣也相繼恢復了壯語文工作機構。那時候,李守漢在上林縣文化局長的任上。1986年,上林縣民語辦成立,以李守漢的綜合實力,民語辦主任的位置除了他再找不到第二個人選,他當仁不讓地當上了上林縣民語辦主任。

民語辦成立後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壯文學校,儘快地培養出合格的壯文教師,最終把壯文推廣到小學。壯文學校的校長要求很高,首先要懂壯文,其次懂得教學,第三當過教育部門的領導,搜遍了整個上林縣,只有一個人合格,又是李守漢!肩負兩個職責,只拿一份工資,在人才緊缺的時刻、在縣領導的期望下,李守漢把校長也接過來當了!徵地、建校、招兵買馬,上林縣壯文學校按時按質投入運營,李守漢上下奔波、日夜兼程,培養出一批批品學兼優的學員,為許多壯文試點小學輸送合格的壯文教師。

3、實事求是,提出“以壯促漢”的教學模式

上林民語辦成立以及壯文學校投入運營後,上林縣的壯文推廣事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壯文學習也開始進入了小學教育。政府花很大的人力、物力推行壯文,說明壯文的推廣是十分有意義的。

然而,當在小學進行試點推廣壯文的時候,很多家長就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壯文,他們認為學習壯文沒有用,甚至有人公開反對說學習壯文是一種倒退;有些家長認為,學會了壯文還得再學會漢文,否則將來無論做什麼都將寸步難行,不如直接學習漢文,學壯文白白浪費時間。

李守漢當過老師,當過教育局長,在教育方面他是一位資深專家,當他深入實際瞭解到家長們的顧慮後,果斷地提出了“以壯促漢”的教學嘗試。“以壯促漢”就是,讓壯族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開設壯文與漢文課,先用一段時間學習壯文,待他們會拼、會讀、會寫壯文後,再開始學習漢文。

實踐證明,李守漢的“以壯促漢”的教學嘗試是正確的,有了學習壯文的基礎後,學生們學習漢文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學壯文試點班的學生漢語水平與同年級漢文班級相比成績有過之無不及。為此,“以壯促漢”從嘗試上升為成功模式,並迅速在全區各地推廣起來。

4、術有專攻,力推壯文專業人做專業事

當“以壯促漢”模式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的時候,新的矛盾產生了。壯文推廣歸民語辦管,而小學教育歸屬教育部門管,民語辦與教育部門各自為政,往往民語辦想把品學兼優的師資用在壯文教學上,而教育局每每不放人,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很普通的師資。

由於師資力量不強、甚至不合格,儘管“以壯促漢”的壯文教學模式很好,小學壯文試點班的教學質量結果還是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師資力量好的雙語班學習成績好,而師資力量一般的雙語班則成績較差。

李守漢知道,要改變這種現狀唯一的辦法是,把壯文進學校的事交由專業部門來管理,即把壯文進校交給教育部門管。李守漢深知,這是一條比登天還難的道路,已經大大地超越了他職責範圍。然而,為了壯文事業,為了證明自己,他決定把這條路走到底。為此,他多次往返南寧與上林之間,找自治區民語委、找領導,甚至找到了自治區政府分管壯文的副主席張聲震,以事實說話,以案例說話,把一線的情況逐一向上級部門領導反映彙報。

1988年,上林壯文學校改為民族中學,並交由教育部門主管,李守漢也從壯校校長轉變為上林民族中學校長,彼時,他離退休年齡已差不多了。民族中學交由教育部門管理後,師資力量得到了加強,壯漢教學得到了同步發展。小學壯文教育也情同此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上級決定,1990年6月起,壯文進校試驗工作移交給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在壯文推廣道路上,李守漢寫下了重重的一筆。如今,上林壯文實驗小學的學生畢業以後,全部能到上林縣教學質量較好的縣民族中學就讀,並享受民族待遇,這也許是對李守漢的最大慰藉。

5、著作等身 退休20餘載筆耕不輟

李守漢的工作簡歷很簡單:李守漢,男,壯族,1933年出生,1953年師範畢業參加工作,1994年退休。曾任上林縣文工團團長、教育局局長、文化局局長、民語辦主任、壯文學校校長、民族中學校長等職。退休後20多年,仍在民族文化領域筆耕不輟。幽默快樂、慈善和藹的86歲高齡老人,至今大家還親切地叫他李局長。

耄耋老人,跨界局長、校長、歌王和學者

李守漢在給學員教授民族舞蹈。


退休後,他對壯文化貢獻卻是車載斗量。

他是中國民族藝術家學會會員,國家民族藝術學會授予傑出民族藝術家稱號,廣西山歌協會授予民間歌王稱號。

他先後在《廣西日報》《三月三》《廣西民族報》等報刊發表近100首壯族民歌。

1993年寫的《農村經濟進市場》,獲首屆廣西民歌節發表獎。

2006年編寫的壯歌《哥種甘蔗妹種田》參加南寧市原生態民歌賽獲一等獎,並被選送到北京參加比賽獲一等獎。

他先後出版壯族文化專著十幾本,其中2015年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壯族四大悲歌》,是一部學術價值極高的壯文化專著。壯族悲歌源於壯族師公在祭祀活動跳神的表演過程中所演唱的部分內容,從近代開始壯族悲歌不僅侷限於壯族師公演唱,逐步發展到民間歌手在閒暇時及適當的場合演唱,曾興盛一時,一直延續至現代。《壯族四大悲歌(譯註)》收錄了《順兒之歌》《達貝之歌》《達甲之歌》《母憂之歌》等壯族經典的四大悲劇,採用壯族山歌的形式將其演唱記錄。

耄耋老人,跨界局長、校長、歌王和學者

李守漢在全國各地山歌比賽現場。


直到2016年,他還主編了《上林原生態山歌集 上林情歌》,可謂著作等身,在壯學領域享有極高的聲譽。

李守漢雖然年事已高,可是仍然奔波不停。

“寧丟祖宗田,不忘祖宗言。”2017年上林縣塘紅鄉龍母文化節開幕式上,李守漢依然盛裝登臺,激情澎湃地獻上聲情並茂的山歌。

耄耋老人,跨界局長、校長、歌王和學者

李守漢在教孫女學二胡。


上林是廣西傳統歌節“三月三”的發祥地,是珠江流域龍母文化的源頭,是唐代壯都,也是明代徐霞客最眷戀的地方。壯山歌俗稱為“歡”,是上林壯族人民用本地壯語演唱的,以傳遞信息、表達感情、分享快樂的民間歌謠。被授予壯族民間歌王的稱號,李守漢受之無愧!(來源:廣西民族報網/記者 何宗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