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五百年前是一家”,你知道這個“家”是指哪裡嗎?

在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有時候遇到新的朋友,總會打趣地說一句“五百年前咱們都是一家”的俏皮話,以起到活躍氣氛,拉近關係的作用。現如今,這句俗語早已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為眾人所熟知。但是,每當我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又真的瞭解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嗎?這裡的“家”字,究竟又是從何而來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自然也就只有去五百年前搜尋想要的答案了。

俗話:“五百年前是一家”,你知道這個“家”是指哪裡嗎?

根據歷史的進程倒退五百年,再或是大致六百年左右的時候,中原大地上剛剛推翻了蒙元的殘暴統治,最終由朱元璋建立起了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政權,即國運綿延近三百餘年的大明王朝。但是呢,任何一個朝代在建立之初,往往都會因為之前的戰亂而導致國力極度薄弱和空虛。因此,明朝在立國初年自然也不例外。

根據國家歷史檔案館所典藏的文獻記載來看,元末明初,經過戰亂洗禮後的中原大地,在洪武初年乃至中期,全國上下的人口總計不過六千餘萬。而從人數比例上來看,山西的人口比例甚至要比河南、河北兩大省份的人口比例加起來還要多。如果再算上山東的話,北方地區的人口比例差距極大,甚至出現了畸形的發展,嚴重打亂了人口的平衡性。

俗話:“五百年前是一家”,你知道這個“家”是指哪裡嗎?

所以,為了解決人口比例不協調所帶來的農業發展比例失衡,明朝政府自洪武初年,一直到永樂年間,在今山西洪洞縣中的一顆漢代古槐樹下,設立了人口遷辦處,主要就是集合山西萬民,以洪洞縣為向四周範圍輻射,為具備一定條件的居民發放遷引,強制出晉,遣至各方,以此來平衡各地間的人口比例,以加強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據統計,這一長達近五十餘年的“人口大流動”工程,總計遷移百姓達百餘萬,遍佈全國十八個省份,五百五十餘縣。更為令人感到震驚的是,這百餘萬遷移人口中,又包含了近八百餘個姓氏。因此,大槐樹移民也被載入了中國歷史移民的史冊,其規模之大,人口之眾,時間之長,任務之重,都位列第一,甚至一度被國外評價為世界最大規模移民,沒有之一哦!

俗話:“五百年前是一家”,你知道這個“家”是指哪裡嗎?

所以說,按照這一歷史淵源,到目前為止,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也被海內外無數赤子認為尋根問祖的故居,每逢清明、重陽等重大祭祖節日,大槐樹下都會簇擁數以萬計的遊子前來拜訪先祖故居,以清餚果蔬之儀告慰祖先的在天之靈,福佑子孫後代。

因此,毫不誇張地講,在大概五百年餘年前,但凡遷出大槐樹的移民,相互之間都可以親切地稱呼一聲老鄉,自然也就熱絡成“一家”了。只不過,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句俗語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中上旬,如果按照今天的說法,更多的則該偏向於“六百年前是一家”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