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清 鑲金牙箸 故宮博物院藏

01 從箸到筷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甚至到了“不可一日無此君”的地步。兩根七八寸長的竹棍,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筷子最初被稱為“箸”。明代江蘇太倉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說到:

“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幡布為抹布;諱離散,以梨為圓果,傘為豎笠;諱狼藉,以柳槌為興哥;諱惱躁,以謝灶為謝歡喜。此皆俚俗可笑處,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

古人講究忌諱,因“箸”“筯”等叫法與“住”和“駐”諧音,對於常年行船的人而言,多有忌諱,故改“住”為“快”,寓意行船快,閤家快樂,亦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福。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宋徽宗 趙佶 《文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宋徽宗 趙佶 《文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02 筷子的黃金搭檔

先民在會使用火後,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用火燒製食物時,隨手拾撿的樹枝便成了撥弄烤物,夾撈燙食、攪拌谷黍的有利工具,這隨手拾撿的樹枝正是筷子最初的模樣。

可惜的是,直到漢代以前,筷子並未普及,人們還是習慣用手去抓取食物。因為是用手吃飯所以不可以弄髒手,以免影響他人進食。

正如《禮記·曲禮上》中的記載:

“共飯不澤手。”孔疏雲:“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箸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清 青玉鑲赤金嵌烏木筷 故宮博物院藏

直到後來,羹菜類普及,筷子才擁有被使用的機會。羹湯中的菜用手取食頗為不便,所以用到了梜。

《禮記·曲禮上》載:

“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漢鄭玄注云:“梜,猶箸也。今人或許著為梜提。”

“飯黍毋以箸。”注云:“貴者匕之便也。”

此時有些貴族已不願用手吃飯,那必然需要一個工具,這就是匕——勺子。這時的筷子只用於取菜,吃米飯或米粥時則一定要用勺子,這才符合禮法。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西漢 漆繪雲紋匕 湖南博物館藏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東漢宴飲畫像磚 四川博物館藏

一匕一箸,這對黃金搭檔自誕生起便一直形影不離。

《北史·崔贍傳》有記:

“有一河東人姓裴,亦為御史,伺贍食,便往造焉。贍不與交言,又不命匕箸,裴坐觀贍食罷而退。明日,自攜匕箸,恣情飲啖。”

唐代薛令之的《自悼詩》雲:

“飯澀勺難綰,羹稀箸易寬。”

從周開始直到明時,匕和箸仍然有著前者用以食飯,後者用以夾菜的明確分工。

明人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中記載了宋高宗趙構的飲食餐具:

“在德壽宮每進膳,必置匙箸兩副,食前多品擇取欲食者,以別箸取置一器中,食之必盡;飯則以別匙減而後食。”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清 青玉鑲赤金筷、勺 故宮博物院藏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現在,餐桌上每位食客面前都會同時擺放勺和筷子,這便是古代傳統的延續,不過兩者各自承擔的作用發生了變化:勺子不再專用於食飯,而主要用於享用羹湯,筷子也不再是夾取羹中菜的專用工具,它幾乎可以用於取食餐桌上所有的佳餚。雖與古代不同,但餐勺與筷子這兩種食具之間的密切聯繫,千年也未中斷。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03 筷子與帝王的羈絆

筷子的發展史十分漫長,因此它也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

帝王與筷子最早的“羈絆”是在商朝。《韓非子·喻老》載: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紂王命人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惶恐,擔心紂王從此生活腐化起來,只圖享樂,不再用心思謀大業。雖然後來紂王的荒淫無度不可能起因於一雙筷子,不過這雙“象箸”似乎真的預示了商末禍患的開端。

正如後來民歌所唱:“帝王盛宴金滿堂,象箸一動銀千兩。貧民破碗舀清湯,竹筷難撈幾粒糧。”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清 金鏨花箸 故宮博物院藏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清 赤金鏨花餐具 故宮博物院藏

在古代,利用宴會這種場合,以筷子為掩蓋謀事者也不再少數。正如張晏《集釋》中所說的,用吃飯用的筷子進行指畫,“或曰前世湯武箸明之事,以籌度今時之不若也”。

《史記·留侯世家列傳》中記載了張良借筷子代兵器,布戰圖,替劉邦籌劃抵抗項羽的故事:

“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中唐 《宴飲圖》(圖片 | 《中國墓室壁畫全集》)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唐 莫高窟473窟《宴飲圖》(圖片 | 中國考古網)

更有帝王別出心裁的借用筷子選出了丞相。《新五代史·盧文紀傳》記載:

“文紀為人形象魅偉,語音琅然。廢帝奇之。後廢帝欲擇為相,問於左右,皆言:‘文紀及姚凱有人望。’廢帝因悉書清望官姓名內琉璃瓶中,夜焚香咒天,以筯挾之,首得文紀,欣然相之,乃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盧文紀能憑運氣當上了中書侍郎,筷子可以說幫了大忙。夾著誰的名字誰就可以做大官,天底下竟有如此荒謬的選官方法。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清 青玉箸 故宮博物院藏

筷子與中國人朝夕相處,見證了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與文明

▲ 清 金玉箸 故宮博物院藏

不過也有帝王看重筷子立身正直的特點,將之作為嘉獎官員之物。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捲上“賜筯表直”雲:

“宋璟為宰相,朝野人心美焉。時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筯,令內臣賜璟。雖受所賜,莫知其由,未敢陳謝。帝曰:‘所賜之物,非賜汝金,蓋賜卿之筯,表卿之直也。’璟遂下殿拜謝。”

唐玄宗將金筷子作為賞賜,用以表揚官員剛正不阿。也有官員因筷子而受到皇帝的貶斥。

明人徐禎卿《翦勝野聞》載:

“翰林應奉唐肅,初以失朝,坐免官歸鄉里。太祖重其才,再召入。嘗命侍膳,食訖拱箸致恭。帝問曰:‘此何禮也?’肅對曰:‘臣少習俗禮。’帝怒曰:‘俗禮可施之天子乎?’罪坐不敬,謫戍濠州。”

筷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雖不起眼,但在古代卻常常象徵為人處世之道,並與國家的盛衰興亡聯繫在一起,在政治的風頭浪尖上“遊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