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远古时期有龙吗,为什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清风自扬叶落寒晨


公元前513年的一个秋日,一条龙出现在了晋国国都绛城的郊野。魏献子就此事向晋国的太史蔡墨进行咨询,从而引出了中国古代神秘的驯龙一族的故事。今天留史君就来和大家聊一聊龙的故事。

龙在春秋时期算是比较稀罕的生物了,但是时常也能够见到,只是普通民众对其并不是特别了解。比如,公元前523年郑国发大水,郑国都城外的水中出现了龙争斗的奇景。国都的老百姓请求进行祭祀以消除灾害,执掌郑国国政的子产不同意,他说:我们人类打斗的时候也没见龙来观看,如今龙在打斗,我们为什么要去看?我们对龙没什么需求,龙对我们同样也没需求,有啥可祭祀的。可见那时的龙确实稀奇,但也没有特别值得奇怪的。

河南濮阳仰韶遗址蚌壳组成的龙虎图案,距今约六千年

对于绛城郊野出现的龙,魏献子只是觉得有些好奇,他问蔡墨说:我听说龙是动物中最具有智慧的,因为从来没被人类活捉过。这种说法可信吗?蔡墨回答说:不是龙真的有智慧,而是这样说的人对龙不了解。上古就有专门饲养龙的人,你听说过豢(读换,喂养的意思)龙氏和御龙氏吗?

魏献子回答说,我到是也听说过,只是不清楚他们的具体来历。蔡墨说,从前有个飂(读六)国,国君叫叔安,他的后代里有个叫董父的特别喜欢龙,他通过了解龙的嗜好和习性而喂养龙,养了很多龙。董父靠着这门技艺侍奉舜帝,专门为舜帝养龙。舜帝赐他姓董,并封他为豢龙氏,封地在鬷(读宗)川,现在的鬷夷氏就是他的后代。所以在舜帝的时代一直有人专门负责饲养龙。

红山文化玉龙,距今约五千年

蔡墨接着又说,到了夏朝的孔甲为帝时,因为能够顺从天命(这里与《史记》记载有区别,《史记》中的孔甲荒淫无道,喜好鬼神),所以上天赐给孔甲四条龙,两公两母(《史记》中为一公一母两条龙)。孔甲不会饲养龙,又找不到豢龙氏的后人。尧帝所在的陶唐氏在尧帝之后逐渐衰落了,陶唐氏的后人中有一个叫刘累的人,曾经跟豢龙氏的后人学过驯养龙的本领,于是刘累就给孔甲饲养那几条龙。别说,在刘累的饲养下,龙能够正常吃喝了。孔甲很高兴,封他为御龙氏,并把豕韦后人的封地赐给了刘累。Ps.刘累被尊为刘姓的先祖之一,刘姓有一个堂号就是御龙堂。

也可能刘累学艺不精,也可能当时的气候或环境不适应,一只雌龙被刘累养死了。为了避免受罚,刘累把死龙做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吃了很高兴,还想再要。刘累清楚,龙肉可不是总吃总有的,他一害怕,就逃到到了鲁县定居下来。现在的范氏就是刘累的后代。

山西陶寺遗址蟠龙纹陶盘,距今四千多年

好奇宝宝魏献子又问道:现在怎么见不到龙了?(其实只是不常见了,十年前郑国不是还出现龙斗吗,可能魏献子不知道。)蔡墨耐心的回答说,古代对于每一件事物都设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这些官员如果失职,不仅要丢官砸了饭碗,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他们都非常尽职尽责,认真研习自己的专业,不敢怠慢。这样,他们掌管的事物才会保持良好运转,进而亲近人类。如果他们荒废职守,所掌管的事物就会逐渐消失,远离人类。(朴素的环境友好论!)比如金木水火土五行都有相应的官职负责管理,木正叫句芒、火正叫祝融、金正叫蓐收、水正叫玄冥,土正叫后土,这些官职都位列上公。

蔡墨又解释说,龙属于水中的生物,归水正管理。那时的龙还是很常见的,《周易》中就多次提到龙,像《周易》中的什么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龙战于野(感觉像是打了一套降龙十八掌)等等,都是描写龙的各种状态。如果不是能够常常见到龙,又怎么会描述的这么清楚呢?现在水正的官职早已荒废,不再设立,所以我们也就见不到龙了。

从上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龙是比较常见的动物,人们对龙也很熟悉,甚至有人还吃过龙肉,还有专门负责驯养龙的古代驯龙高手——豢龙氏和御龙氏。只是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龙逐渐消失,成了传说中神秘的动物。龙只算是有一定智慧和灵性而已,并没有特别强大的神性,只能做到不被人类活捉。其实掌握一定的技术也可以杀死龙,战国时期有人曾散尽千金,花费三年的时间学成了屠龙术,可惜由于龙太稀少了,没有用武之地。

《韩非子》中有:“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看来龙不仅可以饲养,可以吃,还真的可以像电影《驯龙高手》中那样,可以骑,只是不要触碰龙脖子下面的逆鳞就好了。

有时龙还是不详的象征,会带来灾异。传说在夏朝末年,有两条龙降落在王庭,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国君所化。夏王让人占卜如何处理这两条龙,不论是杀掉、放掉还是留着都不吉利,只有保留龙的涎液才是吉利的。夏王让人把这意思书写在简册上向龙祷告,龙果然留下涎液离开了。这些涎液被封固在木头匣子中,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保留到了周厉王时期。周厉王也是好奇宝宝,非要打开看看,结果涎液流了出来,变成一只黑鼋(一种大鳖),这只黑鼋爬进后宫就不见了。后来一名宫女突然怀孕,生下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被认为断送了西周江山的褒姒。

有人认为,上古时期的龙可能就是自然界存在的动物,比如鳄鱼、大蟒蛇之类的。那时的人们经常和这类动物接触,对之比较了解。后来随着环境的改变,这些动物逐渐消亡或迁徙,人们不再能够接触到,它们也就逐渐成了传说中的神话动物了。

汉代开始,龙逐渐具备了神性,我们的老朋友,大神棍刘向认为:“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知,动作者灵以化。”总之就是很神奇。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对龙的解释也类似:“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濳渊。”伴随着龙神性的提升,龙和帝王也逐渐产生了联系,并成为了帝王的象征。秦始皇三十六年的时候,有人遇到一个手捧玉璧的怪人,他宣称“今年祖龙死。”祖龙很明显是指代秦始皇。秦始皇听说后很不开心,他自己解释说,祖龙是人的祖先,不承认自己是祖龙。可见当时龙还没有固定成为帝王的象征。汉代起,皇帝和龙开始挂上钩了。汉太祖刘邦就宣称自己是龙和人交配所生。汉武帝时,流传着天上的巨龙接黄帝升天的说法。此后,再见到龙多是祥瑞的象征,汉宣帝和孙权用过的黄龙年号、曹睿用过的青龙年号,都是因为有龙出现。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龙王的形象逐渐和中国龙的形象像结合,赋予了龙行云布雨的能力。中国原来的水神是河伯,后来龙王逐渐取代了河伯的水神地位。宋代的《云麓漫抄》中说,“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河伯无闻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佛教中的龙,是一种原本叫做那伽(读naga)的生物,是长着许多头的大蟒蛇的形象。佛教为了便于在中国传播,把它翻译为龙。

所以龙有了两大主要职能,一是帝王的象征,二是行云布雨的水神。此外,龙还常常作为神仙的坐骑出现,可以直接骑乘,也可以驾驶龙车,龙还有了高级交通工具的职能,这可能源于韩非子和皇帝的传说。龙虽然具有这些神性,但是它动物的本质还依然保留,也就不能避免被吃的命运,所以龙还是珍贵的食材。民间一直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龙肝凤髓作为稀有的美味佳肴也经常在高级宴会上出现。清代的《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个短篇故事《龙肉》,说龙堆下面挖地数尺能挖到龙肉,可以任意割取食用,但吃的时候不能提“龙”字,如果谁说了就会被雷劈死。

结尾彩蛋:

龙的形象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先秦时期,龙是各种怪模怪样的(看前面的图应该有感受),没有特别统一的形象。有些可能也不确定是不是龙,但是我们把看起来像龙的都叫做龙,所以龙的形象千奇百怪。汉代龙的形象逐渐固定下来,一直到唐代,大体上都是一种走兽的形象,有着细长的身子,粗壮的四肢。到了宋代以后,龙的形象才开始逐渐变为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


子奇说书


其他说法见得多,所以大同小异,现在讲个比较辩证的。

存在是什么?现实叫存在,出现在精神世界就不是存在了么?精神依托于身体,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精神也是一种存在?

龙无论是现实,还是精神产物,都已经出现,出现而且被华夏认同,还被尊为图腾,这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的形式。

再说,龙是各种动物的缩影,代表各种性格,人从龙身上学习各种精神,再反作用于现实世界,这难道不能称为存在么?

电脑虚拟的各种场景,游戏,碰撞,更有甚者,用电脑模拟的数据,算法,预测世界,解释世界,控制世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类在用精神的东西创造世界?

精神和物质没有共同的载体,那他怎么出现的?这个怎么能解释得通?请高人指点。独阳不生,孤阴不长,这个起最朴素的道理吧?

我们现在依赖手机,依赖各种科技,人难道不是活在现实世界,而生活在精神世界么?

所以不要否认龙的存在,他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华夏的一部分。


月亮林地的鹌鹑


中国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也称为华夏之后,或者是龙的传人。

因为,龙是我们的祖先和图腾。在过去两千年的封建王朝里,所有的皇帝都自称是龙的传人,衣服是龙袍,整个皇宫也都是盘旋着龙。天子被称作为人中龙凤。

那么,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图腾是龙,这种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龙,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一种生物,据说是用蛇身,鱼鳞,鹰爪等组合而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其实,在有国家之前,也就是在部落联盟之前是氏族文化,那个时候是母系社会,当时的图腾就是蛇。所以有女娲这种天神形象。

女娲,其实就是后人对于那个时期的一种美好想象和表达,而想象出来的一个人物,大概就是母系社会的一种代表吧。而女娲的「娲」字其实据历史学家考证说,和「蛙」很像,所以「蛇、蛙和鱼」都是过去的母系社会的图腾。

但是,这毕竟要过度到父系社会,所以就要从蛇做出改变,找一个比蛇高大又不偏离的东西,于是就有了龙这种东西。


闲书高手


至于说有没有这种生物目前上能定论,在古代一本奇书《山海经》中记载山川河流及生物,有的生物目前还都存在,所以由此看来一切都有可能性。

龙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特征是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生物。它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我想它象征着这个伟大民族的灵活,包容,谦虚,善于学习和吸收的特性。


无弦001


中华民族称之为是龙的传人,龙在现实生活中的是不存在的,古人为了塑造心目中的一个强大、威猛、霸气、阳刚的民族形象,将现实生活中的蛇、鹰爪、鱼鳞等动物组合在来一起,以来达到心目中的目标。进而塑造出自己民族的出生神秘性、高贵性,以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青山桥1986


在中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