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读帖要掌握哪些要领?

不二斋


我要强调的是,这种“无知”不是我们啥都不懂,而是根本没有看懂字帖的笔法,这个情况是非常普遍,也非常严重的。有人一辈子也没有读懂字帖,这已经不是奇谈怪论和危言耸听,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在临帖目前,“无知”的情况非常严重。

那么,读帖怎么读?有没有要领需要掌握?这是非常肯定对,而且,很多书法家都给出了建议。

今天,千里马从欣赏和临帖两个方面说说。也就是看和做。




看看如何分析《圣教序》的笔法。

书法的艺术性就体现在他的艺术构成之中。我们一般的欣赏,主要看的是大势。从一篇作品到一个字,看的都是“大势”,这样欣赏书法,最大的好处是欣赏了书法作品的宏观气势。

但是,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我们要一笔一笔写出来,才能产生书法,一般欣赏者无需去写字,所以,看看大势,也就止于此了。

我们不行,必须要看出个门道来。

这就需要我们从临摹的意义上来读帖。如果是为了临摹读帖,我们要掌握哪些要领呢?



看看清代书法家临摹的《乙瑛碑》有一笔是对的吗?

根据千里马对大量名人临帖的实践和读帖的理论逻辑,我得出一个很不乐观的数据:接近100%的临摹都败在读帖这一环节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是说在临帖目前,我们很“无知”的非常严重的原因。

读帖过去有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四大要素作为要领的,这些都没有错。

但是,以上四大要领,不如说是书法创作要领。

读帖除了欣赏,就是临帖,因此,为临帖服务才是最好的读帖方法。

所以,我们按照写字的时空顺序来说。

首先要学会起笔的要领

书法是由笔画构成的,而我们忽视的是,笔法本身是由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

那么起笔我们应该注意读懂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书法的笔画艺术究竟在哪里了。

书法的艺术从微观看,就是笔画,笔画的美,主要在起笔和收笔部位,这是任何一个书法家构成自己书法风格的标志。


用起笔、行笔、收笔的眼光看看董其昌临摹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神仙起居帖》笔法笔意对吗?

因此,我们下笔之前,一定要读懂字帖上的起笔效果是怎么出来的,是如何用笔的,这是我们能不能进入书法的关键。

我考察了大量书法家的临摹,还不是初学者的临摹,接近100%的起笔,都没有认真对待字帖的起笔形态,这就是读帖问题了。要么你没有在意一丝一毫的起笔效果,要么读懂了,没有做出来。

所以,读帖第一要心中有数,起笔我读懂了吗?

其次是能不能写出来。我们确实有读懂而写不出来的问题。

但是,如果读懂而写不出来,这就好办了,练习也就明确了,如果没有读懂,从逻辑来说,你的练习是临帖吗?这是要打一个很大问号的。

这个问题,一定要问自己是不是真读懂了,如果真读懂了,那就不是什么问题,就怕一辈子没有真读懂而是装懂了一辈子。

我们接近100%的人,真的是在装懂中读帖一辈子的。

那么读懂的意义有多重要?当然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书法家的笔法都是经典,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书法美的一种样式。

如果你学的似是而非的,将来的独立书法创作的笔法就会似是而非,所以,历史上的大书法家,他们的笔法都非常美,也非常厉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经典的价值。


如果我们经常学习临帖似是而非,就会经常含含糊糊。临欧阳询是含含糊糊的,临赵孟頫也是含含糊糊的。你想想,怎么会在书法创作上明明白白呢?

赵孟頫就说过。书法的秘诀没有什么神秘的,你能够把每一个字都学像,你的本领自然就好了。

所以,读帖,首先从起笔开始,就不要含糊。

第二是读懂行笔

行笔是一个笔画起笔与收笔之间的过渡,如果起笔看准写准了,那么行笔相对起笔、收笔要容易一些。这是因为行笔部位,基本上没有调转笔锋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顺峰而行的,只要注意提按轻重就可以了。

但是,行笔有一个难度点,就是在即将收笔的时候,要找出收笔的“起跳点”为收笔做好准备,这样,收笔部位的用笔,就会很有力量。

第三是读懂收笔

前面我们说过,书法的笔画装饰部位,主要在起笔和收笔部位。所以,我们一定要读懂字帖上的收笔。

优秀书法家不但起笔豪迈变化莫测,就是收笔也是毫不气衰,把笔法推向高潮。



这是书法家解小青讲解唐代李邕书法的视频截图,看看起笔、行笔、收笔如何?学习书法,不能含含糊糊。

收笔或者藏锋,或者露锋(出锋),都是书法家情感的重要宣泄。我们要读懂。

从书法实践看,很多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他们临帖或创作往往在收笔部位力度不够,显得笔法很气衰,就是说,到最后一口气了他没气儿了,真是功败垂成啊。

这些问题,都出在读帖上,尤其是对收笔往往容易忽视造成的。这种后遗症一直影响创作。

以上三个要点必须一贯坚持,反复推敲,才能读懂字帖的精髓。

如果我们掌握和熟悉这三个要领,那么不论哪个书法家的书法的秘诀,我们都可以破译了。

因为,这三个环节,是写字的顺序性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精准监控我们写字环节上的各种漏洞。而以往我们并没有这样分析。尽管大家都知道笔画三段论。


千千千里马


1、读帖就是分析、揣摩字帖

临摹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帖的精准与否。这个读,并不是去阅读文字内容,而是去对字帖进行自己的分析、认真的揣摩。

有不少朋友买来一本字帖,看也不看,拿起来就写,可能刚开始还能有一点进步,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很快进入瓶颈期,很难进步了,这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读帖,没有去分析、理解字帖,只是囫囵吞枣的写了写。

只有认真的读帖,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字帖,理解字帖的风格面貌、整体气质,这样下笔才能够写出字帖的神采,下笔才有底气,写的字也有精神。

读完帖要去临帖

2、要拒绝单纯的去模仿

临帖不是去比这字帖画字,临帖的基础还是要去自然的写字,不要单纯的为了临摹而临摹,在做到像的基础上,临出原作的书写性,这个很重要。

3、要注意通篇的章法

临帖不要只顾着模仿结构,还要照顾到整体的章法,注意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字体大小、粗细的变化,以及墨色的变化。

4、临帖要专一

认定一本字帖要反复的去临摹,不要朝三暮四,今天喜欢王羲之、明天写写米芾,后天又开始学习篆书。认定一本字帖,就要把它临像,直到会创作为止,再去换其它的字帖,反反复复的更换字帖,是学习不到东西的。

5、要学会背临

背临是对临摹效果的检验,也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背临可以更好的把临摹到的东西进行记忆的强化。


不二斋


欣赏文章要看立意是否鲜明,中心是否突出,是否有深度,内容真挚感人吗?造词遣句精彩吗?文章结构合理吗?过渡自然吗?有节奏感吗?

我们学习书法读帖也同理,要掌握哪些要领呢?

首先理解整幅书法作品表达的意境是什么?最突出精彩的字有哪几个?也就是书法中的“字眼″。

节奏感如何?哪部分是作品高潮字组?点画的粗细、方圆、轻重、笔画之间的呼应、牵引关系如何?单字读帖要看是属于哪类结构,偏傍部首所占比例。还要作外书空和内书空练习,这样也可增加记忆。

如果临帖前读帖到位,实际书写时就可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了。勤加临摹练习,才能心手双畅。(个人浅见,仅供参考。插图为宋代书家蔡襄书写的书法作品。)











神韵轩书法


读帖是书法学习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其实读帖的作用真的必临摹还要重要。

传说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有一次外出的时候,看见了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文,于是欧阳询驻马观看,看了一会就走了。走了没多远觉得不对,于是又返回来下马观看,结果越看越上瘾,最后直接打地铺,在碑前看了三天三夜,最后才离开。可见读帖对于古代书法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读帖有哪些要领呢?

其一,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学其用笔之道

读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方法,“读”不是读课文的读,而是观看、欣赏、分析的意思。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过: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很多经典法帖,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欣赏力不够,你绝不得它哪里好。但是你没事的时候就翻来覆去的看,然后随着你对书法的认知的提升,就会越看越有味。

一开始读帖的时候,先看它的笔画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就像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首先看他的高矮胖瘦,传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等。这是在临帖当中最容易察觉出来的误差,就像隶书,一般都是扁平的字,你写成瘦长的字型了,就一眼能看出来。

那么再接下来就要细微一些了,看古帖的每一个点画的用笔,起笔是有什么特征,是方还是圆,是露锋还是藏锋等。行笔关键看转折的地方,是圆转还是方折,这是有差别的,也是很多名帖的 特征展现的地方。再下来看收笔,点画的收笔是怎么收的,是顿笔回锋还是出锋,它的笔势是怎么处理的,这一笔的收笔与下一笔的起笔的关系等等。

这就是赵孟頫说的“悉知其用笔之意”,通过这样的练习才能学习到古人的笔法。

情景再现

孙过庭曾经说过:“察之者尚精”,但是真的要做到很不容易。字帖是静止的,古代书法家写字动作也不像今天有视频录制,可以录制下来。因此,我们猛一看,很难通过字帖,看出古人是怎么写的。

但是通过反复读帖,玩味古人法帖,通过我们的琢磨,我们不妨想象着自己就是古人,正在写这篇作品,用手指代笔,然后空写、或者在任何你能触摸的地方比划。钟繇就曾经这样把睡觉的被子都划烂了,郑板桥在他老婆的后背上写,都传为一时美谈。

而至于古人碑刻的书法,难度要更高一层了。因为通过刀刻,再加上自然风化和后人反复拓帖,原来的真实用笔痕迹都被泯灭了。这就有一个复原的问题了,因此启功先生才主张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因此如果不能细致入微地“读帖”是很难办到的。

读帖的两种方法

其一,是临帖之前的读帖。每次临帖之前先去“读帖”,分析今天要临摹的几个字,务必做到心中有数。南宋著名书法家、词人姜夔在《续书谱》中曾经记录唐太宗李世民关于读帖的话:

“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其二,是日常读帖。空闲的时候读帖,经常会得到偶然的启发,豁然开朗之妙。如果能把古人法帖张贴在墙壁之上,下载于手机之中,随时随地都能读。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可积少成多,随时随地都有感受,这样做才能事半功倍。

宋四家的黄庭坚就说过: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如人意。”

如果每个学书法的书友,都能把读帖当初每日的功课,把古人法帖张贴在墙壁上时时观之,我想您的书艺一定会突飞猛进。


翰墨今香


目的不同读帖方法也不同。初学楷书者读帖时要看准点画形态,精微处不要放过,要看准和把握点画位置,这是结字的关键。要注意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比较他们的使用规律。要注意相同字的不同写法(使用异体、点画变异、部首移位等)。要注意字势变化:参差、斜正、险平,腴纤等。要观察章法特点:行距、字距的安排。小草要观察草法的运用,提按的精微变化,笔法的变换运用(藏露、萦带、折搭等),字的姿态变化。狂草以抒情为主,读帖时要体味作者书写时的情绪。那风云变幻、惊涛裂岸,高山堕石,飞流直下的动态变化,那疏能跑马,密不容针的疏密对比,那潤泼墨,干如枯柴的用墨技巧,都是观察重点。到了创作阶段,读帖的方法与初学又有不同。要广览名家字帖,或取其趣味、精神,或取其用笔,或取其章法,或取其墨法,或取其一点一画之巧,或取其整体气象,无须面面俱到,有事半功倍之效。


师范小王子


书法读帖应掌握哪些核心要领?

窃以为,首选必须恪守“取法乎上”之千古证实推崇的铁律,方可博取书法真谛!书法读帖应准确定位为“赏帖”,光“读”不够,必须以“赏”为主流,“赏帖”意味着用独到的艺术视角去品味、咀嚼、消化、吸收碑帖的深邃内涵、艺术价值、艺术含金量、艺术意境、艺术境界!

赏帖绝非凡眼的走马观花式浏览,必须在欣赏古圣先贤名帖时全身心“入戏潜泳”,与名家佳品神帖讨巧对接,艺术在线,同频互动,穿越对话,心底共鸣,情感交融,身心拥抱,如同热恋中的情人般的浓情蜜意、热度温存,充分体验感悟碑贴的神奇魅力之美和强大的磁场与气场!必须用独到的审美触角做犁铧,在碑帖这畦特殊的肥田沃土里精耕细耘,充分调动和激活自己的艺术视角与灵感,全方位切入“目临、心临、意临、悟临、创临”,才是读帖赏帖的最靠谱行为和终极目标!机械地去浏览必然导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惟有以独特的艺术法眼去欣赏、透视名碑帖,通常所讲的笔法、结构、结字、章法、布局、谋篇、法度、乎应、内涵、气韵、逸韵、神采、筋骨肉、气血脉、精气神等全方位多维艺术风格及艺术含金量便自然而然一网打尽,进而在心底浓缩成书艺甘饴,从而有效地汲取名家名帖的艺术高营养高蛋白,滋润自己的艺术土壤!如是自然起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吃帖、嚼帖、品帖、化帖、享帖、醉帖、爱帖、“娶帖”的良好艺术功效!

浅见拙识,恳求怼批!


祖显忠


其实,读帖最关键的两点就在于读前、读中、读后这三个阶段的方法。只要你这三个阶段做好了,其实不光是读帖能读好,而且书法也能写好!严格按照我这套方法来,自己在家学习书法完全没有问题,不需要参加额外的书法辅导班。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方法:

一、读前

读前是指我们在正式开始读帖之前的一个准备工作。我认为在这个阶段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对这幅书法作品进行一个详细全面的背景了解。

这种背景了解包括以下内容:

书法作品的书写者是谁、这幅书法作品创作的时间、缘由、内容(包括文体、文采和具体用途上)生平经历和创作评价

为什么我们在读帖之前要进行这些工作呢?其实这是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学习一件艺术作品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曾经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后世总结他这一结论称之为知人论世说,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说你在面对一幅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能够、也不应该对这件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他的创作者不了解,这样的话,不仅可能会误解创作者,而且还会产生肤浅而又不正确的艺术认识。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看到欧阳询的《九成宫》碑,首先就要了解到它是中国书法史上少有的三绝碑,其书法是唐代初年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

而这幅书法作品所记载之事是唐太宗李世民偶然间在缺水无泉的九成宫内发现醴泉的事情,当时唐太宗大喜,认为这是祥瑞之事,因此命令手下大臣魏征进行撰文,由欧阳询来书丹,于是留下了这幅三绝碑——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名臣魏征、名书法家欧阳询。

在这块碑石内,魏征对于唐太宗自然是赞誉有加,并且认为醴泉确实是国家昌盛之吉兆。

但是魏征的伟大之处则在于他不想仅仅就是吹捧君上以获宠爱,而是想要借此机会劝谏唐太宗,因此很多劝谏之语,如今我们读起来仍然很有裨益,比如持满自溢、居高思坠。

知道这些有什么好处么?我认为还是有的,至少我们在对作品的感觉上就会好很多。比如我们在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会理解为什么颜真卿要这样写了。

这是读前的一个准备。

二、读时

在真正读帖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一定要自己在头脑中想象着书法家在写这个字的时候。毛笔是怎么运笔的。也就是说你要自己脑补出这个场景。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为了后面“读帖后”做一个准备。

至于如何具体“脑补”,则需要自己有一定的临帖经验才能做到。但是初学者只要勤看勤练,也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在读帖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单字

看单个字的时候,注意字形特点、笔画之间的结构、搭配组合以及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比如欧颜柳赵楷书中竖钩的处理。

(2)多个字

多个字的话要看这个字和其他字的关系、远近、疏密,在章法上呈现的特点。

三、读后

有些人读帖仅仅就是读帖,读完就完了,实际上,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读完帖之后最为重要的是把你读帖读到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这就是读后。

读后我们可以进行临帖练习。这个时候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检验你读帖时候自己脑补的书写方式到底对不对,如果不对是哪里除了问题,在与原帖比较之后应该如何修正。另外一个就是要即时对比、修正自己的原先读帖印象,在不断的临摹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读帖结果,使之更接近于原帖。


松风阁书法日讲


福星常在
读帖是在习字过程中实践得来的公开的秘密,但凡写字久一点的人都知道读帖的好处,
但能看到多少,得到多少和各自的修行有关了。

层次不同,读帖读到的东西不一样,读帖和你本身的实践和经历有关,把书法生活化就能偶尔得新意了。读帖也是这样时时常新。


因为眼界层次有高低,所以一些高手在你看不到的情况下把前面的路给你点出来了,而你没达到那水平,往往造成的后果就是产生抵触情绪不相信他人,孔子讲四毋,毋意、毋闭、毋固、毋我。这是初学者很容易犯的错误。我的看法是先正心,多读书,其次再去看帖。

读帖就像开车自驾游,先把地图路线在脑子里过一遍,不至于胡来,走错路,心里早做准备,早做打算,读帖其实是另一种临帖的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去看字帖的内容,每个字帖都是一个故事,大略的去看一遍,多读,在这一步时要学会云淡风轻,闲时去读能记住字帖,欣然;记不住也不要紧,日积月累,总会熟悉,总有进步。字帖里面或是佛经,或是道经,或是表诵功德,记录时事的,文辞大多很好,多读读一是理解里面的内容,二是对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了解历史有好处。起到修正身心的作用。这是大观粗览

二是单纯看字,这和你的眼界还有自身的接受能力有关,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关键处,有的人没练到,需要老师点出来,再有的人,老师给他点出来也消化不了,这是先知先觉的问题。

三是双钩,选一页帖多读几遍,拿张白纸敷在上面描出来,时间久了,妙不可言。


四是在写字中读帖,写字过程中把自己的字和字帖做一下对比,看一下自己有什么未到之处。


五是临完帖之后的看帖,再修正一下自己,这是读帖的五种情况。

读帖单独去读一般人不会发现什么,读帖在于对比,有参照物,拿自己的字去对比也行。

一看起笔。

二看行笔。

三看收笔。

四看笔画搭接。

五看笔画的方向

六看字形的结构。

七看字势的连贯。

八看通篇的章法,气韵。

这八步也可以反过来看,一是由微入显,二是由显入微。

福星常在,

🌹🌹🌹

最后祝大家吉祥如意,书艺大进。

🙏🙏🙏


福星常在


  1. 首先我们要找好字帖,就是找准、挑选好你临习的书帖。古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

  2. 所以呢我们要选择一些流传下来经典的古代碑帖进行学习,这是我们学习书法必须要做的的事情,所以说选帖是非常重要的。

  3. 然后我们开始读帖,读帖的方法是一看笔法,二看结构,三看布局。怎么看笔法呢?这就需要古今碑帖的高清墨迹字帖。我们要经常看看他的起笔处是怎么下的笔,用力点在哪里,角度方向在何处,在何处转,何处提笔,提的分寸是多少。

  4. 然后我们再看他的行笔轨迹,是快还是慢,是平行还是略斜。最后看它的收笔在何处顿,出锋收笔还是藏锋收笔。每个笔画都要反复的多看多写多练。

  5. 看完笔画我们再看字的结构。每个点画所对应的位置长短,轻重,左右关系,上下关系,在练习中,千万不要放过任何的细节。

  6. 6

    最后是字的结构与整体布局,这个需要长期的多看帖多临帖多练习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学习。我们也可以看看著名书法大家的一些书法理论来了解学习。


设计资源推送


这个分为多个层面。第一,背景,第二,文章,第三,技术,第四,笔墨纸,第五,书写姿势和执笔。

第一,背景。

作者为啥要写这个?时代?处境?心情?作者的身世,性格,地位等等,这些需要了解,因为这都影响到了呈现在你面前的帖。比如都是大草千字文,怀素和赵佶的风格差别很大,但都很棒,技术只是工具,笔法也很多,选择技术工具才是造就这些人巨大差异的原因。

第二,文章。

这篇文章说了啥?是书信还是诗词?因为写不同内容会影响书写者。

第三,技术。

书写者采用了什么笔法?对那些笔法偏爱?结字的风格如何?章法特点等等。

第四,笔墨纸。

书写者采用了什么工具?短锋还是长峰?硬毫软毫?熟纸还是生的?改变一下就能差不少。

第五,书写姿势和执笔。

书写着是拿着纸写的还是放桌上写的,这个也能

造成很大差异,都可以试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