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儒學中的“反本開新”

反本,就是必須對我們的哲學源頭有深刻的把握,回顧兩千五六百年前軸心時代的哲學源頭。我們對自己哲學的來源瞭解得越深入,就越有面對新世紀的強大生命力。

——湯一介

新時代儒學中的“反本開新”

霍韜晦

唐君毅弟子

當代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學家、性情文化之倡導者

01 霍韜晦:向歷史學習

遇到問題,從古人的思想中去尋找資源,返本開新,這是我們的傳統。當思想走到絕路,向歷史學習,這是中國人的智慧。如何才能見證性情的存在?這就要回到中國的傳統,用體會的方法,而不是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古人講“通經致用”,“用”實際上就代表了我們的吸收、理解、變化、創造、發揮。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會,會有不同的發揮;但“用”是有本源的,那就是經典的精神。如果用不好,只拿經典的語言做根據,就會僵化。只有以經典的精神為根據,才能找到本。

新時代儒學中的“反本開新”

黃玉順

山東大學教授,師從蒙培元先生

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儒家、中西比較哲學

曾參加2016年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並發表演講

02 黃玉順:何為“本”、“源”

將“本體”視為天地萬物的總的“載體”,這讓人想起《易傳》中的說法:“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不過,《易傳》所講的這個“載體”是說的君子之“德”。這是儒家心性哲學一脈的一個特徵:“德性”既是人的主體性,也是形而上的主體性、亦即本體。

真正的“源”,其實是生活。此即“生活儒學”的基本觀念。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無論中國哲學傳統還是西方哲學傳統,都不是什麼“原原本本”的東西,而是被我們所理解和解釋的東西,它們在我們的詮釋活動中成為新的對象性存在者,而我們自己也在這種詮釋活動中成為新的主體性存在者; 然而作為主體性存在者的我們,乃是在當下的生活中生成的。

新時代儒學中的“反本開新”

臧知非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研究方向:先秦史、秦漢史、中國古代思想史

03 臧知非:儒家理論的本源——孝

“孝”是儒家倫理體系的本源,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當代復興傳統文化的熱潮中, 學術界極為重視孝道的研究, 其目的是發掘傳統文化資源, 把孝倫理轉變成為現代社會新文化的一部分。筆者以為,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需要對傳統孝道的歷史基礎和內容演變、現代社會結構的特點有科學的認識, 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活力。

新時代儒學中的“反本開新”

張廣生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政治社會學、比較政治學

04 張廣生:儒學政道

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擁有的“繼往開來”的戰略使命和“返本開新”的思想視野,使得他們並不甘心為了應戰西方就簡單拋棄自己先輩留下的政治基業和文化聲望,把自己變成純粹歐洲式的民族—國家,而是要自覺展開與西方在“文明層次”上的全面競爭。面對西方的衝擊,中國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政治與文教戰略,以增強自身社會文明的應戰能力。這種應戰能力的增強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提高中國社會把作為外部自然的地球資源社會化的能力,也即技術科學的能力;二是調整中國社會的倫理政治能力,使作為內在自然的人性通過修、齊、治、平的實踐在現代條件下得以更好地實現。這兩種應戰的自覺無疑都應上升到中國國家建設的戰略高度上來思考和運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在新的高度上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新時代儒學中的“反本開新”

程志華

河北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副會長

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哲學、中西比較哲學

05 程志華:中國哲學怎樣“開新”

近30年來,儒學開始走上“復興”的道路,而且呈現多元化的特徵。大致來講,儒學“復興”呈現“生活向度”、“意識形態向度”、“宗教向度”和“哲學向度”四個向度。不過,雖然每個向度都自認為有“光明”前景,但若仔細分析,“生活向度”為有條件性的前景,“意識形態向度”、“宗教向度”不可能有前景,唯有“哲學向度”可有“光明”前景。然而,對“哲學向度”的前景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它須以能夠為人類提供“價值之源”為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