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二解史第30講——為何說秦趙本共祖,趙馬是一家!

趙二解史第30講——為何說秦趙本共祖,趙馬是一家!

關於趙姓 對於秦、趙、馬等姓的血緣祖先,歷來分為二派,主要是司馬遷等人的顓頊說和司馬貞等人的少昊說。認為是少昊的理由是,黃帝與其正妃嫘祖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玄囂,玄囂亦名少昊,名摯,號青陽氏,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氏族東遷,他成為以鳳凰為圖騰的古代東夷部族首領,從而改稱金天氏,他是上古時五帝之一,其後為嬴姓、偃姓。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中曰:“《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其族也,則秦、趙亦祖少昊氏。”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則說:“益,伯翳也,即秦、趙之祖。”他們認為少昊是趙姓的血緣祖先。而馬姓是由趙姓分出來的,毫無疑問也是馬姓的血緣祖先。

認為是顓頊的理由是,黃帝與嫘祖的小兒子叫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子生顓頊,號高陽氏,他也是上古時五帝之一。歷史學家對上古時期的五帝有幾種說法,其中的3種說法都有顓頊,可見他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顓頊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相傳顓頊的孫女就是女修,女修生皋陶(偃姓),皋陶生大費(伯益,嬴姓)。但女修是男是女?是否有其人?其夫君是誰?至今也只是有人在推測。我國曆史學之父、大文豪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趙世家》、《史記·秦本紀》中明確指出:“趙氏之先,與秦共祖。”“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

司馬遷之後,歷史學界對秦姓、趙姓的血緣祖先是誰,從古至今都有嚴重的分歧,說法很多,還有的把神話與史實互相混雜。然而最早卻是司馬遷下的定論。僅目前所見到的歷代漢族《馬氏宗譜》來看,卻都是奉顓頊為馬氏的血緣祖先,傾向於司馬遷的觀點。但是這兩派的共同點都歸結到伯益,都承認伯益是秦氏、趙氏的共同祖先。究竟少昊、顓頊,誰是秦氏、趙氏、馬氏的血緣祖先?有待於今後在考古發掘出土的銅銘器具、器皿、竹簡、石刻等文物上的文字中能找到準確的答案,經嚴格的考證後才能下結論。

趙二解史第30講——為何說秦趙本共祖,趙馬是一家!

伯益是堯帝、舜帝時的大臣皋陶的長子,“伯”是爵稱,名叫益,也叫大費,姓嬴,伯益是禹帝時的大臣。據《史記·五帝本紀》稱:皋陶和伯益輔助舜帝。他們父子倆人都是堯舜帝的得力助手。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說:“益,伯翳也,奉趙之祖”。《路史·後紀七》說他:“能訓鳥獸,知其語言,以事服虞夏,始食於嬴,為嬴氏。”

伯益有兩個兒子,長子大廉,又稱“鳥俗氏”,次子若木。

趙二解史第30講——為何說秦趙本共祖,趙馬是一家!

關於秦姓

大廉的兩個玄孫叫孟戲、仲衍。其中仲衍,做了商帝太戊的駕車大夫,他繼承了祖輩馴服鳥獸的技藝,並一直傳了下去。從此以後,中衍的子孫,每一代對王室都有貢獻,也因為輔佐殷商的緣故,嬴氏多顯達,而成為諸侯之一。

中衍的第四代孫中潏,商朝時在西戎守衛邊疆,中潏生子蜚廉,蜚廉”善走”,具有”神行太保”奔走如飛的本領。蜚廉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名叫惡來,惡來天生力大無窮,其他人是無法比擬的。蜚廉、惡來父子效忠於商紂王,而且都因為有其“特殊功能”而受到商紂王的重用。如果父子兩人在明君當朝時,發揮他們特長,就不失為國家之棟樑,流芳百世。只可惜兩人是在商紂王統治時期效力,而商紂王在歷史上又是個有名的暴君,在他當政期間,殘酷至及,賦稅冗重,百姓怨聲載道,遂失去了人心,兩人的才能被商紂王用在對內鎮壓各族人民和諸侯的反叛、對外出兵討伐周邊部族上,無異於背上為虎作倀、助紂為虐的惡名。蜚廉見此,預知商紂王統治的日子不會長久,就藉口為商紂王尋找奇石,隱居到霍太山(今山西霍縣東南)。果不如所料,這時周武王聯合各地諸侯為推翻商紂王,發起了著名的”牧野之戰”,結果商朝軍隊在牧野(今屬河南省)前線倒戈,並和周武王的軍隊一起攻入商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商紂王見大勢已去,就在宮中自焚而亡。惡來因助紂為虐,在周武王的千軍萬馬中被殺。

商朝滅亡後,隱居在霍太山的蜚廉,為了報答商朝歷代諸王對嬴姓子孫的知遇之恩,以表達他的一片忠心,於是在山上掘土築壇,來祭祀商朝的歷代諸王,在掘土時他挖到一隻石棺,石棺上刻有文字,大意是:“上帝詔命處父(蜚廉別號),憐憫蜚廉沒有參與商紂王的禍亂,念你對商朝的一片忠心,特賜給你石棺,以興旺你的家族”。蜚廉讀後很是感動,頓時大徹大悟,取消了為商紂王復仇的打算,下山去把惡來的孩子接上山來,由他和妻子來撫養。後來在山上其妻子又為蜚廉生了一子,取名叫季勝。

季勝歸順了周朝,季勝的兒子孟增,也是才華出眾,深受周成王的器重,入朝為官,被賜予皋狼(今山西省離石縣西北)之封地,孟增在此建宅造屋居住,被後人稱之為宅皋狼。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據古籍文獻記載,造父在周穆王時得到寵幸,這時蜚廉長子惡來的後代,紛紛投奔到趙城,棄嬴姓而姓趙。其中惡來有一子名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大駱之時,造父已因功而受賜趙城,得為趙氏。大駱帶子非子投奔造父,造父見非子長得聰明伶俐,很是喜愛,於是就把他留在趙城,由造父撫養,造父傳授他馴馬和養馬的技藝,非子長大後,被周孝王任用在渭水之畔飼養苑馬,結果周朝的苑囿中連年新建馬廄,也裝不下非子所養的馬群。周孝王喜不自禁,他仿效先人的慣例,將秦地封給了非子作為封邑,號為“秦嬴”。這樣,非子又恢復了嬴姓。後來非子的後裔在秦邑發展壯大起來,建立了秦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各諸侯國,統一了全國,建立了秦朝。《史記·秦本紀》曰:“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那時秦、趙兩姓可以互換,所以司馬遷說秦始皇姓嬴,叫嬴政;也姓趙,叫趙政。公元前206年,秦被漢劉邦滅掉後,嬴姓的子孫便以國為氏,為秦姓。

趙二解史第30講——為何說秦趙本共祖,趙馬是一家!

至此,伯益的嬴姓後裔,逐步演化出秦氏和趙氏,也就是嫡長子惡來的後代為秦氏,次子季勝的後代為趙氏,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秦兄趙弟”。這裡主要說的是嬴姓秦氏的來歷,當然還有其他秦姓,比如說有姬姓秦氏,還有少數民族中有秦姓的。但從歷史上和有關資料來看嬴姓秦氏人數最多,影響最大。

趙二解史第30講——為何說秦趙本共祖,趙馬是一家!

關於馬姓

眾所周知,漢族馬氏是由趙氏中分出來的,素來有“趙馬一脈”之說,秦姓、趙姓、馬姓同宗共祖。

宗法是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係的一種原則,其主要精神是嫡長子繼承製。自有夏以來,這種“家天下”中國社會特有的組織形式,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由一家之姓氏世襲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到西周時正式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據《公羊傳·隱公元年》中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其最基本的一點,是大宗、小宗的區分,趙國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自天子以下的各級貴族,僅嫡長子才能確立為宗子,即其國君是按嫡長繼承的傳統世襲的,他相對其他諸庶子來說是為大宗,諸庶子即為小宗,大宗在政治地位上是絕對高於小宗的。趙奢是趙武靈王的庶子,趙惠文王的同父異母哥哥,也就決定了他在家族中的地位。

就現有的文獻記載,因趙武靈王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廢長立幼,廢掉了長子趙章的太子之位,卻立幼子趙何為太子,從而引發了“沙丘之變”。最後趙章一派被殺,趙武靈王餓死在沙丘宮中。這個事件不能不說是趙氏家族非常慘痛的教訓。之後,大臣李兌因平亂功,謀得趙國司寇之職,地位僅次於公子成,公子成不久去世,李兌開始獨攬大權,大肆迫害趙武靈王近臣,趙奢當時參與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也目睹了“沙丘之變”的始終,作為庶子,他一生小心謹慎,連後來帶兵打仗也是不打無把握之仗。此時才有了他“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守”。避難到燕國,正好燕昭王招賢,因他是趙國公子,且有才幹,因而受到重用,他一到燕國就被任命為上谷太守,古代時地方官軍政合一,是具有帶兵打仗的職責的。

趙惠文王十三年(前285)後,李兌死去,李兌專權的時代結束。翌年,趙惠文王親政,此時,受李兌集團迫害的武靈王時期的大臣們陸陸續續回國,趙奢任“田部吏”。戰國時期,趙奢是八大名將之一。早在公元前280年,趙奢就率軍攻佔了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這在《史記》中都有記載,而“閼與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270年,已是10年之後,這期間他曾率兵征戰過,只是史書未留下詳細記載。他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作戰思想,是根據地形、地物,以及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提出的戰勝敵人的作戰方針。事實也證明了趙奢的軍事思想確實高人一籌。唐朝史學家杜佑在《通典》153卷中稱之為“示緩及先據要地”取勝的戰例。

在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子孝成王即位。不久,趙奢也去世了,但他在臨終前留下遺囑,請求趙王不可用其子趙括為將。但趙孝成王還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兵攻打韓國的上黨,趙國派廉頗率軍援救,駐軍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在秦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廉頗採用固城的戰術堅守,秦軍雖然屢次進攻,但一直沒有取勝,就這樣,兩軍在長平相持了三年之久。

趙王認為廉頗膽怯,十分生氣,幾次派人督促和責備。秦軍屢次進攻長平不能取勝,秦相範睢想出一條計策。派遣間諜到趙國四處散播流言,說:“秦軍最怕的是馬服君的兒子趙括統帥趙軍,廉頗容易對付,眼看就要投降了。”

趙孝成王聽信間諜的謠言,就派趙括去代替廉頗為將。那時,藺相如正患重病,他見趙王說:“君王只聽趙括的名聲就派他為將,就象膠住了瑟的調音的弦柱來彈瑟。趙括只不過是讀讀他父親的兵書,而沒有任何的作戰經驗,不懂得隨機應變,不可派他為將。”他在病中竭力勸阻趙王,可趙王根本不聽藺相如的意見,還是任命趙括為大將,率趙軍四十萬前往長平。連趙括的母親進宮見趙孝成王諫阻都未能奏效。“長平之戰”中,趙括率精兵突圍時被亂箭射死,留下了“紙上談兵”的成語。趙奢有兩個兒子,趙括是長子,次子叫趙牧,時任趙國的偏將軍,居住在邯鄲。趙牧兒子叫趙興,也是趙國的將軍,握有兵權,而且這一支力量很強大。與趙王室同宗共祖的秦王嬴政,早就有併吞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志,在秦國的迅速發展中,他文武並用,一方面派遣口若懸河、巧於謀略的官員攜金銀珠寶,收買各諸侯國權貴;另一方面派出大軍壓境,攻城略地。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國後,翌年掃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為管理疆土,充實關中一帶的經濟實力,削弱六國貴族的反叛勢力,秦始皇採取瞭如下措施:嚴令天下百姓,不得私藏武器,把六國兵器收繳後集中於咸陽全部銷燬,鑄造成鍾鐻、銅人;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馳道、定車軌;焚書坑儒;拆毀全國各險要地方的城堡、關塞、堤防等設施,使之無險可守,無塞可依,以防止六國舊部死灰復燃,危及社稷;把六國貴族大姓和富豪十二萬戶遷徙至京城咸陽,以便就近監控,以防止他們滋事反叛,這其中就有趙興這一支。這些措施,在當時功效顯著,對後世影響深遠。在有關古籍文獻和正史及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翦伯贊等人分別主編的《中國通史》等書籍中都有記載。這時的趙興遠離故土,趙興因伯父趙括打了敗仗,感到恥辱,不願再姓趙,就以其祖父趙奢的封爵馬服君,改名為馬服興,先姓“馬服”,後改為單姓“馬”,叫馬興,馬興就是漢族馬氏的改姓祖。馬興被遷徙到秦都咸陽後,秦始皇為了安撫馬興,封馬興為武安侯(武安,趙地名,在今河南省武安縣南)。因馬姓由趙奢的封號而來,所以,後世漢族馬氏都奉趙奢為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