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紅軍進漳路”採風團昨日走進長泰,感受當年紅軍與當地百姓魚水情深的故事——紀律嚴明得民心


“重走紅軍進漳路”採風團昨日走進長泰,感受當年紅軍與當地百姓魚水情深的故事——紀律嚴明得民心

採風團在長泰紅軍亭前合影 記者 陳逸帆 攝


10月26日,漳州“重走紅軍進漳路”採風團踏訪長泰,繼續追尋革命先輩足跡,聆聽紅色故事,重溫紅色記憶。

紀律嚴明人民群眾喜於形

位於縣政府大門右側的城隍廟,始建於962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工農群眾起來建立工農兵的蘇維埃政權,工農群眾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廟內牆上書寫的宣傳標語,提醒著採風團——這裡,曾是革命宣傳的陣地。

當時,駐守長泰縣城的是國民黨四十九師的一個連,懾於紅軍威力,紅軍未到就向枋洋林墩方向逃竄。國民政府長泰縣長陳元璋也攜眷潛逃。住在縣城附近的不少土豪劣紳相繼逃匿他鄉。敵寇雖逃,但百姓平時受到國民黨反動宣傳矇騙,加上反動封建勢力的造謠煽動,人心惶惶。

紅軍進駐長泰以後,不隨意進入民宅,而是選擇廟宇、書院等公眾場所安營紮寨,城隍廟便是其中一處。“當時的紅軍剛剛紮寨在城隍廟,需要煮飯燒水時,只向周圍百姓借了水桶,到廟斜對面的井裡打水。後來,為了紀念軍民情深,縣城的群眾把那個井稱為‘紅軍井’。該井一年四季水量豐沛,現在仍有居民在使用。”林冠福介紹道。

積極宣傳革命精神深入心

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善待群眾,紅軍進長泰後不久,便深得民心。當地百姓紛紛奔走相告,慷慨捐贈糧食、衣服和銀元支持紅軍。

由於戰略需要,紅軍將指揮部設於羅侯山北門大埕美楊世奇的院子裡。當時大埕美佔地面積約6畝,是縣城位置較高、面積較大的一塊平地,選擇此處便於紅軍指揮部署。“由於城市建設的變遷與發展,楊世奇的房子早已拆掉,現在我們眼前看到的,都是一些後來所建的房屋。”林冠福感嘆道。

當年的紅軍指揮部,如今僅存一塊碑石,向人們述說著1932年春夏之交的風風雨雨。

隨著革命宣傳活動的廣泛開展,廣大群眾對共產黨的政策、紅軍的宗旨、主張有了正確認識。許多貧苦青年紛紛報名參加紅軍。時任紅四軍十一師政治部秘書黃煒華所在的排就擴紅70餘人,除一部分編入閩南紅三團外,其餘跟隨中央紅軍回師長汀、瑞金後,南征北戰,血灑沙場,許多人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長泰溪東村的鄭文正隨軍西上,參加主力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組織上送他上紅軍大學,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轉戰南北、多次立功,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浙江省公安總隊長。同時,通過沒收土豪劣紳財產、發動商家募捐和廣大群眾自願捐款捐物,紅軍在長泰籌款籌物活動十分順利,前後共籌得數萬大洋和一大批物資,這些物資送至漳州後,再集中運往中央蘇區。

此外,在進泰紅軍的幫助和中共漳州中心縣委、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長泰原有的工會、農會和游擊隊也積極與周邊的紅色政權和組織聯絡,長泰地方武裝得以發展壯大,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長泰縣成為閩西蘇區向南拓展時期的組成部分。

☉本報記者 楊瑞 劉健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