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記憶

每一座城市,都有標記時代的建築。每一棟建築,都是一個歷史的印記。

位於青江中路與化工路口的川化俱樂部,是我區最早的地標建築,始建於1960年,是集會議、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為一體的綜合性禮堂,承載著幾代青白江人的美好記憶。

1972年,朝鮮電影《賣花姑娘》在全國放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和優美動聽的主題歌曲讓那個年代的人們著迷。川化俱樂部作為當時青白江區唯一的一家電影院,成為首批放映這部電影的少數電影院之一。

“川化俱樂部成了人們心中嚮往的地方,每天門口都是‘車水馬龍’。”今年54歲的華小虎至今還能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可以說,川化俱樂部開啟了青白江人民文化、娛樂生活的新篇章。”

溫暖的記憶 | 川化俱樂部

觀者如雲 一票難求

《賣花姑娘》放映時,華小虎還不滿7歲。家住城廂鎮的他,從來沒有進過電影院,頂多只在鋼銼廠看過球場上放的壩壩電影。所以,當叔父告訴他,要帶他去川化看電影時,他高興得不得了。還記得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他和叔父,還有其他叔叔、阿姨站在一輛“解放”牌卡車車廂裡,一路風塵僕僕來到了川化俱樂部。下車時,展現在眼前的是高聳的樓房,上面張貼著大大的電影海報。廣場上停滿了卡車,“應該都是各個單位送職工來看電影的。”

華小虎跟隨叔父走進電影院,寬敞的堂廳裡安放了幾百張翻板座椅,整個地面設計有坡度,這樣,前面的人不會影響後排的人觀看。看到這些,華小虎心生羨慕,“這與城廂鎮下北街破舊的戲園子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當他在叔父身邊坐下時才發現,整個影院還有二樓,也坐滿了觀眾。

後來,隨著一批優秀的電影面世,川化俱樂部更加有名。特別是放映電影《神秘的大佛》和《少林寺》的時候,可謂一票難求。“那時候,談戀愛的年輕人經常來這裡。”市民張師傅還能清晰記得,俱樂部門口常排起長長的隊伍,“誰要是能順利弄到一張電影票,在夥伴中的影響力可謂直線上升”。

文娛活動 日益繁榮

在老一輩青白江人的記憶裡,除了放電影、文藝演出外,川化內部和全區的重大活動,都是在川化俱樂部舉行的。比如1976年開展的周總理、毛主席的悼念活動,歡慶打倒“四人幫”活動,“嚴打”行動,也都是在川化俱樂部前的廣場上進行的。

川化俱樂部周邊聚集了商店、醫院、郵局、銀行和學校,成為青白江當時最繁華的地帶。周邊的人說起“趕川化”,其實就是來到川化俱樂部周邊逛逛。

1977年8月,黨的十一大勝利召開。川化廠職工文藝宣傳隊在川化俱樂部前的廣場上開展慶祝活動。沒有精美的舞臺佈景,沒有像樣的音響設備,可演員們卻表演得特別認真,前來觀看的市民將整個廣場圍得嚴嚴實實,臺上臺下氣氛高漲。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川化俱樂部也迎來了新的春天。

每天清晨,俱樂部樓上的廣播會準時播放中央廣播電臺的《每週一歌》節目,在通往川化廠區的林蔭道路上,上班的職工騎著自行車,行進在《泉水叮咚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外婆的澎湖灣》這些愉悅的歌聲中,清脆的自行車鈴聲與愉快的歌聲融為一體,成了令人難忘的上班進行曲。

完成使命 回憶永恆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電視的普及,到川化俱樂部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了。俱樂部也逐步弱化了電影院功能,對舞臺進行了升級改造,成為可以承接大型文藝演出的場所。川化廠工會也成立了職工文工團,排演高質量的文藝節目,讓職工和廣大市民感受到文化藝術魅力。

1987年9月,青白江區舉行首屆“青春的旋律”現代舞大賽。那時,22歲的華小虎從部隊復員,創作並主跳的舞蹈《血染的風采》榮獲大賽二等獎。那是自1972年看電影《賣花姑娘》,華小虎再次進入川化俱樂部。禮堂沒多大變化,舞臺卻是今非昔比。“舞臺燈光設置在當時都算得上是一流的。”

正因為川化俱樂部舞臺的專業和一流,很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的文藝團體紛紛來此演出,特別是北京芭蕾舞劇院來川化俱樂部演出,讓青白江的市民第一次近距離欣賞到了高水平的表演。

如今,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變得多樣化起來,家庭影院、線上影院、音樂廳、網絡娛樂平臺等等層出不窮,川化俱樂部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但它留給人們的回憶卻是永遠的。

(記者:鄒世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