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李安嗎?

今年,李安攜他的第十三部電影長片《雙子殺手》迴歸熒幕,更有威爾史密斯的主演加成。

你懂李安嗎?

本片依舊是李安所堅持的技術革命,120幀+3D+4K的畫質,卻是慘遭滑鐵盧,豆瓣評分僅次於最低的《綠巨人浩克》為7.1分,票房也是慘不忍睹。

你懂李安嗎?
你懂李安嗎?

這不禁讓人聯想,那個被譽為“華人之光”的李安是否已經江郎才盡了?

中年時,剛剛發跡的李安是慢的、平穩的。

“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使他名聲大噪。那時的他不管是敘事,鏡頭,節奏方面都是平緩的,帶有思考性的。

《臥虎藏龍》的出現,像是在西方油畫中乍現出東方水墨般,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東方哲理。彼時的他,被譽為“華人之光”,彼時的他,仍堅信著“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你懂李安嗎?

歷年之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橫空出世,3D襯托下的那隻老虎彷彿正沉睡在你眼前。

你懂李安嗎?

可是,這樣的拍攝卻是艱難的。

傳統技術下的每秒24幀總會出現畫面“頻閃”的問題。於是,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李安毅然走上了電影技術的探索之路,就有了後來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如今的《雙子殺手》,以及那部醞釀多年至今未拍攝的《馬尼拉之戰》。

你懂李安嗎?

可能直到如今大家依舊不理解什麼是120幀,這就涉及到了電影拍攝手法的問題。

因為電影膠片比較昂貴的原因,為保證畫面的基本流暢度和可接受成本,24格是從膠片時期沿用下來的傳統格式。

2014年上映的《霍比特人3》,導演彼得傑克遜嘗試了用每秒48幀的技術拍攝,其實數字化後高幀率的拍攝方式並不是特別困難,但要做到每秒120幀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你懂李安嗎?

其實幀率的問題主要是解決移動鏡頭快速的動作。

它的連貫性,以及人物微表情及情感的表達會更細膩,更高的幀率會使得觀眾觀影時有更加新穎的體驗。

但是高幀率不是常規的拍攝能進行的。比如說,導演在拍攝現場,他不能所見即所得,因為現場的監視器都達不到4K+120幀的效果,所有的創作都只能夠讓導演來想象,回到製作基地才能夠看到,這就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挑戰。

你懂李安嗎?

李安這輩子,被無數人奉為傳奇,可歷經苦難,箇中滋味,卻只有他自己才能心知肚明吧。

他的電影生涯也許註定是他漂泊的一生。

他曾回憶說:

“在臺灣人眼裡,他被視為外省人;

在美國人眼裡,他是來好萊塢打拼的華人導演;

而在大陸人眼裡,他則是隔海相望的臺灣人。”

無論在哪裡,都逃不過“天涯淪落人”的宿命。

他是孤獨的,他的電影也是孤獨的。

你懂李安嗎?

相比於一出世便席捲市場的3D技術,人們對120幀的接受卻緩慢地多。用一組數據也能看出,三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前,全美能完整播放的只有兩塊銀幕,如今呢,這個數字是0。

你懂李安嗎?

也正如李安自己所感嘆,現在只有我一個人在拍,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這個世界有問題。

回過頭來看,《雙子殺手》真的失敗了嗎?

你懂李安嗎?

且不從劇本思想上說,從視聽語言上,觀眾確實被新技術所帶來的觀影效果所震撼,無論是列車狙擊,末尾槍戰,還是“造人”技術,都印證了新技術的造夢能力。

當然,不少觀眾依然認為,120幀的高幀率,反而有一種極盡失真的“虛假感”。

諸如此類,我不得不說,這是個過程。

只是這一百年裡,所有電影都是每秒24幀,我們只是尚且不習慣幀率上的變化而已。

你懂李安嗎?

李安說:“我已經看過大海了,不能假裝沒有看到。”

這也正是上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遭遇兩極分化後,仍篤定用120幀拍攝《雙子殺手》的原因。

你懂李安嗎?

執拗如李安,明明可以一生清譽享晚年,卻決然踏上一條不歸路,但世事向來這般,總有人來走這條路,無非是前人探路,後人跟行罷了。

我們不妨做一些大膽的揣測,倘若有一日,120幀大行其道,你必然會為李安當年的孤勇所動容。

電影是快速發展的,從黑白默片到彩色有聲片,先行者總會被銘記,我們也樂意看到,李安會是那個開拓者。

如今這個時代,樂享主義長存,已不是那個大師輩出的那個年月,李安並不是所謂的江郎才盡,他已經締造了太多的經典,他仍在向前,前路未知。

但,我們仍翹首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