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那部電影,你還沒有看懂!”|跟著《漫畫電影史》學看電影

因為喜歡看電影,我在選擇研究生方向時,毫不猶豫地選了影視文化研究方向。印象很深的一次專業課上,導師說了這樣一句話:“看電影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須通過後天的學習才能習得。”

當時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通過後來的學習才知道,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電影與電視最大的不同,就是電影的鏡頭、構圖、場景、聲音具有自己的“語言”和語言體系。換句話說,電影的表達不只通過故事情節或演員的表演進行,而是導演對鏡頭、場景、剪輯、意識形態等一系列的處理,影片表達的東西遠比它的表面情節多得多,功能也遠不止娛樂功能這麼簡單。想要真正理解一部影片的內涵,其實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當我們觀看某些影片的時候,常常會在似懂非懂之間感嘆:“這電影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而同樣一部影片,不同的人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這些情況在我們觀看電視劇或綜藝節目時幾乎是不會發生的。

那要如何才能掌握看電影的能力、看懂電影的深意呢?首先要了解電影的發展歷史,其次是學習電影發展中形成的“共識”(電影語言),再次就是多看優秀影片。做到這三點,你就會從“看電影”中享受更多的樂趣、獲得精神上更大的滿足。

今天我推薦給大家的《漫畫電影史》,就是一本很好的瞭解電影史和電影語言的“入門教材”。它的作者是英國作家愛德華?羅斯,他從7歲開始看電影,是名副其實的“影痴”,在大學對電影進行了專業的學習,形成了全面又獨特的個人見解。

在《漫畫電影史》這本書裡,羅斯通過漫畫的形式,將自己多年以來對電影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其中,根據眼睛、身體、場景、時間、聲音及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技術與技術恐懼等7個部分進行分析,輔以豐富的影片例子和電影論著,向讀者傳遞了“看懂電影”的角度和方法。

“原來那部電影,你還沒有看懂!”|跟著《漫畫電影史》學看電影

1.電影的誕生和發展決定了它的獨特性

想象一下,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的一家咖啡館的地下室,人們目睹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影片只有短短1分鐘,內容是火車進站時站臺上的各種情景。

如果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難免會發出“這也太無聊了”的感嘆,但當時的觀眾卻是極其震撼的。那是人類第一次看見“照片”裡的人和物自己活動了起來,意味著人類從此可以看見“另一個世界”。

意大利電影理論家弗朗西斯科?卡塞蒂說過:“電影解放了我們的視野,並帶著一種生機勃勃的潛力重現它。”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中呈現出的最典型的獨特性——解放人類的視野。

這種解放不同於一幅畫、一張照片帶給我們的感覺,因為電影的畫面最開始呈現的是人們真實的生活,攝影機就好像一雙人的眼睛,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重新審視我們的世界。這種感覺有別於其他的一切形式。

“原來那部電影,你還沒有看懂!”|跟著《漫畫電影史》學看電影

就像羅斯在《漫畫電影史》中指出的那樣,電影這雙眼睛,能夠以全新的方式揭示世界,也可以成為強有力的欺騙工具。在著名電影大師希區柯克的代表作品《後窗》中,這種“眼睛”功能被髮揮得淋漓盡致,通過模擬各種偷窺和凝視,導演選擇精準地引導著觀眾去看什麼和不看什麼。

電影這雙眼睛,帶著觀眾去探索生活、探索人類的身體、探索世界、也探索未來。人們在越來越豐富的影片中,真切感受到了現實世界所不能感受的情感和事物,不管是最匪夷所思的恐怖片,諸如《閃靈》《午夜兇鈴》《異形》等,還是天馬行空的科幻片,諸如《阿凡達》《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只有電影能帶給我們這種神奇的體驗。

“原來那部電影,你還沒有看懂!”|跟著《漫畫電影史》學看電影

2.電影的意義在於擁有多種解讀的創造性

2019年的國慶檔,我們有一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非常受歡迎。影片內容是由7位導演+7個小故事組成的,其中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爭議最大。那些不喜歡這個故事的觀眾拼命吐槽,將其評為7個故事中最差,而那些喜歡這個故事的觀眾則拼命點贊,將其評為格局最大的好故事。

那到底《白晝流星》是好還是不好呢?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不管是影片的場景、語言、人物、情節,都具有多重解讀的可能,不同的人在觀看後,會形成不同的感受。而“沒有標準解讀”和“沒有標準評分”正是電影不同於其他形式所具有的創造性,這種創造性在於導演在拍攝時候有自己的創造,但解讀卻是觀眾基於個人理解的另一種“創造”。

這種創造性也是電影自誕生以來,之所以廣受歡迎的最重要因素,它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即使是影片導演的解讀也並不能作為標準答案。

就像著名電影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說的那樣,當一部電影在世界上發行了,“它就與其作者分離了,開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在形式與意義上經受著種種變化。”

比如,今年年初的賀歲檔電影,周星馳導演的《新喜劇之王》,有人認為小夢最後實現了自己做明星的願望,有人卻認為小夢已經死了,後面的情節都是夢境。當週星馳接受採訪的時候,有記者提問想知道“正確答案”,但周星馳並沒有直接說哪種看法是對或是錯,但他認為都有可能。

“只有當超越了其創造者的理解,電影才會處於其最激動人心的狀態,為觀眾提供機會去拒絕一部電影表面的、被認定的信息,並於其中發現他們自己的故事”——《漫畫電影史》中的這段話非常完美地闡釋了電影的這種創造性,也是它的獨特魅力所在。

“原來那部電影,你還沒有看懂!”|跟著《漫畫電影史》學看電影

3.根本沒有單純只為了娛樂的電影

有些小夥伴會說:“想這麼多幹嘛呢?看電影不就是為了放鬆和開心嗎?難道那些搞笑片還有什麼教育意義?”

羅斯在《漫畫電影史》中這樣回答:“即便是最無傷大雅的閤家歡電影也有著重要的意識形態作用。”他在書中舉了迪士尼動畫電影的許多例子。

比如,在《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和《美女與野獸》中,女性的角色總是被刻畫成需要被男人拯救的形象,她們追求的目標都是“幸福的婚姻”。

比如,在安徒生童話名篇《海的女兒》中,小人魚變成人的最終目標並不是王子和愛情,而是擁有不滅的永生靈魂,但是在迪士尼電影《小美人魚》中,卻將小美人魚塑造成了為王子和愛情必須作出犧牲、捨棄自我的女性角色。

由於迪士尼電影深受孩子和年輕觀眾的喜愛,所以這些深深植根於影片中的“意識”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一代人的成長。

所有電影,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隱藏或宣揚各自的立場和觀念。比如,美國好萊塢打造的影片中,阿拉伯人的形象幾乎從來都是“反派”角色,有色人種和印第安人也常常被如此安排,比如《奪寶奇兵》《阿拉丁》等;他們即使作為主角出現,也難以擺脫身上不符合主流文化的缺陷,比如《綠皮書》中的黑人鋼琴家,就是一個有“潔癖”、有點“娘”的“同性戀”。

因為電影自誕生以來,總是以“呈現真相”的特徵面世,所以觀眾在觀影時會不自覺被影片潛藏的意識形態影響。換句話說,電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某種文化、某種價值觀的代言人和宣傳工具。就比如好萊塢大片這麼多年來的廣泛傳播,實際上就是把美國文化和美國思想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正如《漫畫電影史》所指出的“電影在書寫我們的道德觀、強化社會規範與期待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正因為電影永遠不可能“毫無意味”,所以我們在觀看影片的時候,要學會辨識和區分,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審視影片。此外更重要的是,當越多體現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的電影出現,我們就越應該將關注放在主流之外,去思考那些被歧視、被壓抑、被忽視、被邊緣化的人和事,這樣我們的視野才會更開闊,心智也會更成熟。

“原來那部電影,你還沒有看懂!”|跟著《漫畫電影史》學看電影


總的來說,《漫畫電影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級教材,而且是用漫畫的形式來表現,讀起來十分輕鬆。最難得可貴的是,作者羅斯沒有站在美國或主流文化的立場上來講述電影的發展和特點,而是站在一個相對公正客觀的立場上。

尤其在分析影片的時候,考慮到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比如,在看到影片的文化宣傳功能時,也看到了審查機構對這種功能的限制和利用;在看到技術對電影的促進時,也看到了電影對技術發展的恐懼;在看到影片所表現的主流價值觀時,也關注到了弱勢群體和邊緣文化。

光憑這幾點,已經決定了這是一本好書。


歡迎關注我,不定期為你推薦各種有意思的書、影、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