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相信但凡看了《少年的你》,內心的波瀾都是很難平息的。就像電影裡一句對白說的,我們的要麼是欺負人,要麼是被欺負,那你是哪一種呢?

學校這個名詞,從來都是和學習知識、學習成長聯繫在一起的,就像孩子這個名詞,總是和純真可愛聯繫在一起一樣。但我們都清楚,校園暴力、校園欺凌和未成年違法犯罪也經常聯繫在一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很高興《少年的你》能夠上映,因為它說明全社會越來越重視校園欺凌的問題,而不再只將校園、未成年等名詞理想化。

我敢說,沒有哪個學校、哪個班級沒有出現過欺凌的現象,只不過程度有輕有重而已。每一個從青春期走過來的人,都很清楚,不要說你已經不記得,好好想想,好好面對曾經少年的你。

年度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

影片中有一句對白,是這樣說的:“人長大了,才學會同情。”是最擊中內心的話。

女主角是欠債不還的騙子的女兒,男主角是沒父母管教的野孩子,他們同樣為了維護內心殘存的善良,作出了成年人無法理解的選擇。比如,陳念面對跳樓喪生的同學,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死者身上,而小北看起來劣跡斑斑,成天打架鬥毆,實則從來不偷不搶,還常常維持正義。

但沒用,他們的善良和正義,讓他們變成了被欺凌的對象,因為不願意同流合汙,所以活該被孤立、被打、被侮辱。

年度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班上針對她的三個女生,最可怕之處不是朝陳念背後狠狠踢出的那一腳,而是當陳念怒目而視的時候,她們竟然能笑得花枝招展,她們嘴巴里蹦出毒蛇一樣惡毒的句子時,臉上卻掛著陽光明媚的笑容。

這才是最可怕的。可怕在於欺凌者完全沒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也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她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殺的同學太懦弱,是活該,也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言行沒有問題。而這樣的現象,卻不是電影的誇張和刻意為之,是我們在曾經的校園裡也見過的活生生的例子。

每個班級都會有那麼一兩個被歧視、被孤立的對象,同學們躲避他們就像躲避瘟疫一樣,毫不顧忌地開他們的玩笑,各種自以為無傷大雅的欺負。不要以為孩子善良天真,因為孩子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而且對後果的預知十分有限,以致於可能作出各種讓成年人都匪夷所思的“惡作劇”。

就像影片中,在凳子上放紅墨水的事情,還少嗎?又有誰會主動遞過去一張紙巾幫忙解除尷尬呢?大多數的人都是旁觀者,但冷漠和忽略同樣也是欺凌者的幫兇。

年度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我親眼見過生活中的欺凌者長大成人,長大後的她與常人無異,也是賢妻良母。我不敢問她,你還記不記得小時候是怎麼欺負我的?我怕得到的答案是:“哎呀,都是小孩子的打打鬧鬧,我早就不記得了!”自己一輩子都不會磨滅的傷痛記憶,在對方口中成了一個玩笑,自己倒成了那個太較真的人。

是啊,人長大後,就學會同情了。其實是我們學會了用更文明的方式去欺負別人,也學會了用更完美的方式掩飾自己的錯誤。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就是給我們所有人提了一個醒,不管你是欺凌者、被欺凌者還是旁觀者,請好好思考一下吧。

不得不承認,周冬雨在這部影片中的演技又進步了,她著實哭出了陳念不同情景不同心境下的不同層次的痛苦。怪不得她說自己在演這個角色的時候都快得抑鬱症了,我們看的時候也特別抑鬱。

年度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是這部影片傳播最廣的一句對白。但這句話的內在邏輯不是基於愛情,而是基於我想要的世界其實就是你想保護的那個世界。

同是陰溝裡掙扎忍耐的人,所以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影片中很多鏡頭都特意做了打光的處理,尤其是幾個特寫的面部鏡頭,寓意也正是如此。

影片中同情陳唸的人有幾個,一個是班主任,他訓斥了欺凌者,卻因此被離職;一個是班上的男同學,他安慰陳念,卻不敢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只知道默默忍耐;一個是警察鄭易,彷彿是“正義”的化身,但正義總是“遲到”,無法提供實時的保護;最後一個是小北,他自身的經歷讓他“秒懂”陳唸的痛苦和需要,於是他用欺凌者世界裡的規則保護著這個可憐的女孩。

年度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說白了,陳念和小北之所以會走到一起,是因為他們是同一類人,也是同樣遭遇的人。他們之間有懵懂的愛情,但更多的,是像兄妹親人一樣的互相扶持和相依為命。小北保護的,不僅僅是這個女孩,還有他對一個更好的世界的美好期待;而陳念需要的,不僅僅是小北的保護,還有他身上自己所沒有的那種毫不畏懼的生活姿態。

正是這種“遇上另一個自己”的激動,把整部影片的情感推上了高潮。毫無疑問,兩位演員的表現力驚人,周冬雨演出了陳唸的執拗,易烊千璽演出了小北的堅定,而不僅僅是青春期的曖昧和情竇初開。

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優秀在於,它表現出來的是更豐富、更復雜的情感,而比懵懂的青春情感更動人的是同呼吸共命運的珍惜和堅守,這就讓這部青春片遠超一般的青春片。

年度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原生家庭,是永恆的問題

縱觀電影裡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比如,陳唸的母親,雖然對孩子非常溫柔,教育方式是民主的, 也很信任自己的孩子,但她本人不是一個“善類”:倒賣偽劣產品、欠債不還、躲躲藏藏。而陳唸的父親始終是缺位的,這樣的家庭又如何能培養出一個樂觀自信陽光的孩子?即使陳念學習成績足夠優秀,她仍然十分自卑和怯懦。

比如,魏萊的父母,屬於有頭有臉的人物,處於社會的上游,家裡隨處可見魏萊從小參加各種比賽獲得的獎盃、獎狀,但是培養出如此“優秀”孩子的父母卻是冷血、偽善的人。父親因為女兒復讀,竟然一年都不跟女兒說話,而母親面對女兒欺凌她人的指責時,卻將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迫不及待地為女兒洗白。不難得知,魏萊在欺凌他人時的冷漠,以及平時裝出來的純真,都是從哪裡“繼承”而來。

再比如,另一個欺凌者,魏萊的同夥,一個粗暴的女生,動輒對他人拳打腳退。為什麼一個女生可以如此粗暴?看了後面就知道,當陳念報警,這個女生的父親被叫到學校協助處理,於是這個父親當著老師、同學的面,對女兒直接一頓暴打,毫不顧忌孩子的尊嚴。

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往往都可以溯源自孩子的父母和家庭。在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裡,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對語言以及非語言信息的接收,就像是海綿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選擇的全盤接收。他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並且模仿父母的舉止。”

正是如此,父母對孩子的巨大影響,在《少年如你》這部影片中以一種濃縮的形式非常巧妙地表達了出來。導演極力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層面探尋校園欺凌的原因和現狀,也為我們的社會徹底解決這一困境提供了參考。這是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

年度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總的來說,影片在拍攝手法、劇情鋪排、演員演技等各個方面的表現都很優秀,而它引發的社會討論將媲美去年的《我不是藥神》。

而不同於藥神的地方是,《少年如你》拷問的不僅僅是社會,不僅僅是他人,拷問的是每一個觀看影片的你和我。我們曾經也是欺凌者、被欺凌者或旁觀者,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作出一些改變?

我們期待一個更好的世界,也想保護這個世界,而保護我們的,應該是大多數,而不是孤立無援。

年度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如果回到過去,你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