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区打磨村: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道路


平坝区打磨村: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道路

天龙镇的打磨村是平坝区八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地势崎岖,石漠化程度严重,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村总面积4.98平方公里,全村总农户259户979人。在脱贫攻坚战中,该村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攻克致富瓶颈,村支两委用实际行动提升村民幸福感,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29.4%下降至今年的0.64%。一幅产业兴、环境美、百姓乐的美好画卷正逐渐展开。

近日,记者走进平坝区天龙镇打磨村,路边墙体绘着村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壁画,粽子塑像述说了这里的种植历史,村里蓝顶白墙的瓦房沿路排开,一条条连户路将村里左邻右舍连接起来。

平坝区打磨村: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道路

曾经交通不便,让这里的农作物长期处于滞销,落后封闭的境况让山村农户思想保守,缺乏发展意识,村民有了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一条好路都没有,粮食种好了又卖不出去。”提起以前的生活,村民郑季珍感慨地说道。

面对交通不便产业滞后的窘境,怎么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如何发展?这项难题必须解答刻不容缓。

基础设施滞后是限制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2017年,驻村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组成脱贫攻坚队组织实施庭院硬化112户4593平方米、连户路硬化38户1719平方米,组组通硬化路7.2公里。新建山塘1万立方米,实施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加强入户管网建设,降低人畜饮水成本,使打磨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完成8户危房改造任务,实施59户贫困户住房环境改善和局部改造,为打磨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平坝区打磨村: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道路

“今年的端午节,我们的粽子叶最高能卖到20元一斤,比种包谷的收入强多喽。”打磨村虾儿井一组的贫困户陈庆红说,以前他家门前的路一到下雨天,深深浅浅的坑里积满了水,一家老小出门极其不便,在2017年村里实施联户路硬化,铺好了水泥路。现在参与粽子叶种植还可享受退耕还林补助,家庭年总收入能达到26000余元,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计划年底摘下贫困帽。

“基础设施的完善,打通了该村致富的坦途,立足资源的优势,该村把粽子叶作为主导产业。”驻村第一书记张平发说到。

平坝区打磨村: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道路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打磨村结合本村的实际扩大粽子叶种植规模,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辐射带动周边500亩连片种植,形成1000亩粽子叶种植基地,同时建设完成粽子叶烘干厂房和包装车间,提高了粽叶附加值。

粽子叶在天龙镇打磨村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粽子叶能够很好的保护水土植被,还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财富。如今,大家都自发的种起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既绿化了村庄,还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成了山区百姓的“绿色银行”。

平坝区打磨村: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道路

“我们积极协调林业部门,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农户们每种植一亩棕子叶可获得林业部门150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村支书余国伟介绍道,他们还依托打磨村得天独厚的林下资源发展5000只林下生态养鸡,1000余亩黄桃种植和养牛场,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据悉,该村成立了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产业有肉牛养殖、林下生态养鸡、粽子叶基地等,并开展产业帮扶、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惠及民生等各项扶贫工作,利益链接利益联结全村总农户259户979人,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280元,形成集体经济壮大、贫困户受益的共赢局面。

平坝区打磨村: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道路

村级产业的日益扩大、乡村环境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完善设施,大力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如今,打磨村抱着“不拖后腿,后发赶超”的顽强精神正走向幸福新农村道路上。

下一步,村支书余国伟表示,紧扣《天龙镇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和产业扶持项目,深入查找贫困根源,形成详细档案;对未脱贫户享受的帮扶措施、帮扶人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未脱贫户对于结对帮扶的需求、产业发展的需求、本户能力所及的产业,形成详细档案,做到“一户一表”。截至目前,打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309人,已脱贫86户295人,今年计划将剩余的4户14人未脱贫户全部脱贫,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目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张恒

平坝融媒体中心记者 钱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