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零基礎走向傑出的上乘祕籍

在生活中,以下這些場景大家一定不陌生,別人的三分球總是比自己投進的次數多;別人彈首曲子看起來輕而易舉,而自己卻彈得磕磕巴巴;別人的英語說起來像母語,而自己卻張不開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自己不擅長嗎?別人都是天才嗎?當我拿到這本《刻意練習》時,有了答案。

《刻意練習》由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兩位博士合作撰寫。安德斯·艾利克森是“刻意練習”法則的創研者,弗羅裡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普爾是著名的科學、技術和醫學作家。兩位作者在書中通過大量的例證,給大家展示了從新手到大師的不二法則 --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零基礎走向傑出的上乘秘籍

一、“天才”是怎麼一回事

當一件事反覆做都不成功時,很多人會習慣性把這歸咎於能做到的人都天賦異稟,真是這樣嗎?也許,傑出的人更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中國女排教練郎平說“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關鍵是平時的訓練,必須技術過硬”。

在這裡,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大腦先天的迴路會註定一部分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那些沒有被“上天”賦予的能力就完全沒希望了嗎?作者可不這麼認為。

作者和大學生Steve曾做過一個實驗,就是類似於最強大腦那種速記的實驗。作者以每秒一個的速度給Steve報數字,在嘗試到記住8、9個的時候Steve遇到了難題,他以為自己到達極限無法繼續了,但是8、9個數字是他的自然極限,當他找到更好的方法時他突破了自己,在最後200次練習結束時,Steve具備了記住82個數字的能力。

在倫敦,拿到出租車司機許可的一系列測試,被人們稱為是世界上最難的測試,它的難在於這座城市沒有大道構成的道路網絡,它的道路規劃之繁雜,座標編碼之混亂足以讓GPS崩潰,而記住這大約2.5萬條的路,是通過測試的必須項。

神經系統科學家埃莉諾·馬圭爾曾追蹤觀察過一組正在申請許可的司機,經過大腦的掃描她發現,在最初時成員們的海馬體後部大小並無差別。而在四年後重新掃描時,拿到許可並從事這行的成員們,海馬體後部明顯大一些。

所以,人的大腦適應能力很強,當你想要一種新技能時,通過練習,大腦會配合你做出改變。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通過練習成為“天才”。

《刻意練習》|零基礎走向傑出的上乘秘籍

二、什麼是刻意練習

一個小孩開始學一門樂器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每天練夠一小時”的要求,而按要求做了的孩子卻未必會get新技能。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裡曾提出一萬小時法則,也就是說“只要通過一萬小時(約10年)的練習,大家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這種練習被作者認為是“天真的練習”。靠反覆地做某件事得到的提高是遠遠達不到傑出的,更為之有效的應該是“刻意練習”,它包括了“有目的的練習”以及“建立心理表徵”。

有目的的練習

  • 具體的、明確的目標

可以嘗試把“必須每天練夠一小時”的計劃改為“練習從A到B的小節”,或者“彈三次不出錯”。這樣就把一個大目標拆解成了幾個不同的小目標,更有利於判斷每次的練習是否成功。

  • 及時反饋

把目標拆解後還會發現,在每一次的練習中更容易反應出困難在哪裡。當你彈奏一首曲子的時候哪一段可以彈三次不錯,哪一段一次都做不到,一目瞭然。解決這些困難,再繼續下一個從A到B,小小的成就感也是激發自己繼續的原動力。

  • 專注去做

在任何一件事中都不難發現,集中注意力一定比精神不集中更有效。大家會發現,當你把目標拆解並解決每一個小困難時,已經比一小時漫無目標的練習更專注了。

  • 走出舒適圈

想要成績進步和突破,一直處於自己舒適的範圍是很難做到的。當你的大腦和身體都在配合著積極做出改變時,需要注意的是走出舒適圈卻別走太遠,走的太遠容易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倦怠和進步緩慢。所以,處於舒適區之外卻並不太遠的地方進行挑戰,進步更快。

建立心理表徵

心理表徵是與我們大腦的思考相對應的一種心理結構。也就是說,當你要學習彈奏一首樂曲時,看到樂曲名字時腦海中響起的聲音就是一種心理表徵,心理表徵越具體,越準確越有益於我們的學習。如果看到樂曲名字時大腦中一片空白,就會無從下手,所以建立並完善心理表徵也是我們精進的重要一步。

如何建立心理表徵呢?作者還是建議大家要在行業中找個“前輩”成為自己的導師,在有目的的練習中,“反饋”這一環節更能體現導師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導師往往只能引導你到達他自己或者他的學生曾經到達的水準,你需要向更有成就的人請教才能更加精進,這一過程也是完善心理表徵的一個過程。

《刻意練習》|零基礎走向傑出的上乘秘籍

三、如何讓“刻意練習”更好的幫到自己

作者很貼心的在書中羅列出很多我們應用“刻意練習”的重要事項,反覆閱讀後我認為以下3點尤為重要。

1.動機

動機是我們來自內心的一種驅動力,不要過多的去相信什麼意志力,因為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證明它的存在。自己的興趣,可以達到的目的,過程中的享受,這些都可以是我們的動機,也包括了拆解目標中每次攻破難關的成就感,等等。

你必須讓自己時刻擁有繼續前進的動機,這可能會成為刻意練習時遇到的最難的問題。作者認為除了強化繼續前行的理由,弱化停下的理由也是不錯的一個方法。

2.沒有導師怎麼辦

如果你曾嘗試過向某個雜誌社或某個新媒體大號投稿,這一定不會是個很難的問題了。閱讀這些平臺已經發表的文章發現共同點,尋找自己文章與它們的不同,然後拉近距離。沒錯,如果沒有導師,向傑出者的成功作品靠近就是一種方法,也就是說要通過高質量的作品來完善心理表徵。本傑明·富蘭克林也曾通過拆解雜誌《觀察家》上的文章,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

但我覺得這種方法適用於有一定基礎的階段,比如在拆解別人文章前,你首先已經可以獨立寫一篇文章了。而零基礎的人,在某領域裡找個老師,相信不是一件很難得事。

3.“刻意練習”在哪發揮作用

做任何事都要找對方式方法,作者在書中不止一次的提出“刻意練習”更適用於已經成熟,並擁有一套精進體系的領域。比如學習一門樂器,學習打高爾夫,學習下象棋,簡單來理解就是更有利於建立心理表徵的領域,需要重視心理表徵在“刻意練習”法則中的重要作用。

即使你所處於的領域無法運用“刻意練習”法則,儘可能的去靠近它的原則也可以給你帶來驚喜。

《刻意練習》|零基礎走向傑出的上乘秘籍

寫在最後

看完這本書還是顛覆了我一些認知的,本書的作者在“怎麼做”的環節也是很下功夫,基本可以算是手把手教大家一個技能了。

導師在成長的路上給我們完善心理表徵,但別忘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