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鄉村,消散了的鄉愁

城市化是社會發展必然經歷的階段,中國從一個超大體量的農業國一路走來,過程艱難但是必須。

回不去的鄉村,消散了的鄉愁

傳統的農業社會社會形態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基石,鄉村在國人眼裡的性質已遠不是一個地名就可以概括的了。

小橋流水人家,一句話就可以描述一個靜謐的鄉村場景,人們逐水而居正如花兒向陽而生。鄉村向來都是一個動靜分明的地方,它知道什麼時候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清早的雞鳴與半夜的星星,嫋嫋的炊煙與山下的晚霞,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也看不到了。

回不去的鄉村,消散了的鄉愁

我們從草木的鄉村遷徙到鋼鐵的城市,留下一縷思念飄蕩在曾經的天空,直到屋簷滴落的最後一粒水滴被遺忘,直到最後一聲雞鳴消失於曠野,直到人們一睜眼就是跳躍著白光的屏幕。

我們從一個生活環境換到另一個生活環境,就像當初走出山洞搬到茅草屋,他們失去了鋪滿黃色光明的石壁,得到了可以自由放置的家。

回不去的鄉村,消散了的鄉愁

我們失去了青巖灰瓦的鄉村,丟掉了觸及靈魂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