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蓋房?“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田園生活現實嗎?

閆肖鋒

回老家蓋房?“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田園生活現實嗎?

一次,飯桌上大家談起了回老家建房子的事兒,尤其是老家有老宅的那些人。

是啊,不是有一種說法嘛,未來最有錢的人不是在城裡有一套房,而是在鄉下有一塊地。

其中飯桌上的一位朋友也是我們群主,他已將回家蓋房付諸行動了。他說以後一定要把家裡的宅子修起來,還要在院子中蓋個亭子,周邊種些花花草草和蔬菜,安度幸福晚年。

我們這些60後70後,不少過去在鄉下都度過了美好的童年,至少回老家也有過好印象。那時候鄉下山清水秀,玩的地方多,又是吃啥啥香的年紀,自然就有個好印象了。

那位群主說他家的鄉下是個依山傍水的村子,很是讓人懷念,可現在修了高速公路,風水全都破壞了。更關鍵的還是人文生態的破壞。老家都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了,田園風光不復從前。大家不禁一起感嘆。

回老家蓋房?“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田園生活現實嗎?

我將當今鄉村歸結為“三化”:

第一呢是鄉村的孤寂化。農村大都是老人和小孩,青壯年老外出打工或移居城裡了。所謂“389961部隊”,38是婦女,99是老人,61是兒童,分別對應三大節日。只剩下“389961部隊”能不孤寂嗎?鄉村青壯年們只是春節回家一次能建設成新農村嗎?這是個有待破解的課題。

第二是攀比化。大家蓋房子、娶親都是要攀比,見面都問“在城裡買房子了沒有?”“掙多少錢?”,也是攀比。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城裡打工族不願意回家過年的原因,大家都不願被問到這些戳心的事。加上發紅包要透支自己的錢包,所以怕回家過年成了春節大家吐槽話題。

第三就是荒漠化。主要是人文生態方面的荒漠化,大家都覺得鄉親不親了。過去無論紅白喜事還是親戚蓋房,都是大家幫忙一齊上,你一磚我一瓦,特別熱鬧。別小看這些儀式型的活動,它們很能團結族群、融通關係。現在全都外包過去了,紅白喜事外包,連哭喪都外包,蓋房子更是靠專業建築隊了。

回老家蓋房?“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田園生活現實嗎?

“每一個人的故鄉都在淪喪”。大家不回去、回不去、不願回。這難道是城市化、現代化的必然結果?應該不是。臺灣和日本都保留了很好的鄉土文化,至今還不斷有知識青年自覺返鄉,保護祖上的那份傳統。

那次聚餐,我問在座的各位,誰願意告老還鄉建設新農村?大家都是一片惘然。回去一兩個星期可以,常住就得掂量掂量了。有WIFI嗎?有抽水馬桶嗎?能常洗澡嗎?關鍵是,有朋友圈嗎?與鄉親打交道,時間長了難免找不著話題。

我的大舅子一直想要在河南老家重建祖屋,徵求大家是蓋一層還是兩層好。祖屋的作用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畢竟這是家族的根。至於住不住人則兩說著了。

老家的青壯年卻忙著往外跑。因為在家鄉待著娶不上媳婦。據說現在河南農村娶親的彩禮都不菲,動不動就是10萬20萬,而且要“一動不動”,移動就是要有汽車,不動就是要有房產,而且最好是在縣城裡有房產,否則根本就娶不著媳婦。我夫人的大舅二舅為了給兒子娶親,孫子都打醬油了還都欠著婚債呢。我問娶親需要多少錢。回答是至少得100萬!這100萬從地裡是刨不出來的,所以必須往外跑、到外面去掙。

這也難怪鄉親們見面的時候要互相攀比,因為一切都是以金錢來衡量的。

回老家蓋房?“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田園生活現實嗎?

曾經“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田園生活漸漸遠去,現在只剩下一句廣告語,一個念想。但是我們還是斷不了這個念想,因為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

回老家蓋房?想一想是可以的。可有誰真把這事付諸實施呢?

我的一位朋友還真把這事兒實現了。這位老兄是我原雜誌社的美術指導。他在湖南的鄉下蓋了一個大宅子,這幾年沒少往鄉下跑。一開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後來慢慢看出了這個傢伙的用心良苦。

他建的宅子美其名叫“半畝園”,佔地半畝,還有一口魚塘,後面坡地栽上樹,也算是“依山傍水”了。關鍵是他用的是土法建房,完全的土坯房,費時還費人工,不如瓷磚加鋁合金窗的流行蓋法經濟。很多鄉親們一開始不理解,後來這個冬暖夏涼的房子成了當地的一個景點。他說他的後半生就是用這座房子和擅長的手工藝製品來教當地農民怎麼樣生活。按這位老兄的說法,現代人都不懂生活,鄉下人更是追著城裡跑,把老祖宗的生活智慧都丟光了。怎麼樣汲取傳統文化裡面的精髓,為現代人服務,這是一份傳承和使命,也可以很享受。

看來回鄉下蓋房子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它伴隨著一代人的覺醒與迴歸。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加入其中吧。

回老家蓋房?“農婦,山泉,有點田”的田園生活現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