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在美国,人们将脸书、亚马逊、谷歌、苹果和奈飞五大科技巨头合称为“FAANG”,而这五家互联网的总市值高达三万五千亿美金(美国东部时间10月25日下午2点17分)——这比2018年GDP全球排名第五的英国还要高。

巨大的市值意味着美国五大巨头占据着庞大的市场份额,传统行业遭受了巨大冲击。而在民调中,不管是对在政治领域越来越有影响的社交平台脸书进行拆分,亦或者对亚马逊等其他巨头实施类似措施,有三分之二的参与者表示支持。

如果民意调查的结果对于五大巨头而言,只算是敲响“美国社会已经开始凝聚反科技巨头共识”的警钟,那么2020年大选民主党候选人新晋领跑者伊丽莎白·沃伦对科技巨头的强硬立场,则显露出了美国政界对科技巨头“磨刀已久”的一角。

事实上,在去年四月份,美国众议院召唤了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进行听证会,国会议员们就质问扎克伯格“你是垄断者吗”。

扎克伯格回答:“我不是”。

但在国会议员“谁是竞争者”的追问中,扎克伯格的回答则完全没有令议员和外界满意——因为能跟脸书相提并论的科技巨头里,谷歌已经在社交平台领域一败涂地,而亚马逊是电商公司,奈飞是流媒体巨头,而苹果则更不用说,是一家手机公司。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美国国会议员们当时没有在“脸书垄断”上过分纠缠,但“拆分互联网巨头的共识”却已经在美国社会生根发芽。

原因无他,一百年前的殷鉴并不遥远。

1890年的一天,美国国会共和党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正在发表演讲,他着重的提到“如果美国无法忍受一个专制君主,那么我们同样也无法忍受一个控制了生活必需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商业巨头。就像美国不曾屈服于君主权威,如今也不会屈服于一个能够控制价格、限制竞争的商业寡头。”

在震耳发聩的演讲余音之中,美国国会以众议院242:0、参议院51:1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而在这部法案通过的背后,则是标准石油公司拉开了一个属于“超级企业”的时代。

壹、

1864年,未来一度号令了全球石油市场的约翰·D·洛克菲勒还只是一个新婚未久的年轻人,然而成功的婚姻却让才创业不久的洛克菲勒迅速崛起,在短短五年之内,就让自家炼油厂成为了克利夫兰市的行业第一——克利夫兰不仅是俄亥俄州的首府,同时还是大湖区的航运中心以及铁路枢纽,可谓一方重镇。

然而成为克利夫兰最大炼油厂厂主的洛克菲勒并未感到满意,事实上由于整个行业的恶性竞争,炼油厂出产的石油产品价格仅仅比水高那么一些,这不仅意味着利润微薄,同时还蕴藏着巨大风险——谁也不知道,一旦遭遇危机,缺乏资本积累的炼油厂主们该如何度过寒冬。

可危机,也意味着机会。

所以洛克菲勒决定有所作为——1870年,洛克菲勒正式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拉拢了一批炼油厂主建立了一个商业联盟,并说服了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两州的铁路公司,让“联盟成员”获得了相对其他炼油厂五折运价的优惠。

此时两州境内的大量炼油厂本就处于微利状态,缺乏对风险的抵抗性——因此四十美分的运输成本差异,足以让联盟炼油厂在两州境内对其他炼油厂形成巨大的优势,短短时间之内,大量本小利微的炼油厂宣布归顺于标准石油的旗下。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而其他中大型炼油厂虽然还在苦苦支撑,可随着洛克菲勒利用普法战争导致的石油出口萎缩,说服了银行不向已经陷入困境的石油公司贷款,最终标准石油趁此良机一举将绝大部分俄、宾两州的炼油厂纳入到了指掌之间。

品尝到了连横合纵所带来的“垄断味道”,洛克菲勒意识到这一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到整个石油产业链的上下游。截止到七十年代末,洛克菲勒利用强大的议价能力,收购了大量上下游的公司,使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了一个能掌控产业链每一处环节的大型企业。

但这样的企业,虽然足以令人称道,但很明显远远无法满足洛克菲勒的野心。

1879年自觉羽翼丰满的洛克菲勒正式踏出了登基为“石油皇帝”的第一步——他成功协调了四十名石油大企业家,让他们将公司股份委托到了洛克菲勒领衔的托管人手里。

此即“标准石油托拉斯”,第一个实现行业垄断的超级企业。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虽然随着标准石油的扩张,洛克菲勒和他的企业的声誉也越来越负面,但美国石油产品的价格却并未如想象中的“因垄断而腾贵”,事实上当时石油的主要产品“煤油”价格从1865年的58美分/加仑,下降到了1890年的7美分/加仑——而在该年,标准石油已经控制了全美88%的炼油产量,85%的石油相关企业。

可问题在于,当美国人民面对煤油产品的时候,他们除了标准石油的产品就没有了更好的其他选择,尤其是在巨大的性价比差异下——然而的低廉的煤油背后,谁又知道明天煤油的价格会不会因为洛克菲勒的一个书写错误而上涨十倍呢?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更何况,虽然洛克菲勒曾在致信中如此写到“永远别忘记,我们是在为穷人提供石油,提供质量又好又便宜的油”。并永远以“竞争是一种罪”为座右铭。

但彼时习惯自力更生的美国人民连来自联邦的政策照拂都少有,如何会将价格寄托在一人一企的一念之间?再加上标准石油的扩张也意味着无数企业的吞并、破产以及带来的无数失业人口,也引来了无数的口诛笔伐和道德诘问。

所以当时主流舆论激烈的抨击洛克菲勒和他的帝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写下了八百页揭露标准石油黑幕文章的艾达·塔贝尔——她目睹了父亲在公司被洛克菲勒吞并之后的漫长痛苦。

美国人民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虽然标准石油在廉价煤油价格之下,还不忘赠送免费产品给穷苦人家。可在这家垄断怪物的另一面之中,却让感到毛骨悚然。

不管是普通石油工人为了3、4美元的周薪工作在环境异常艰苦的岗位上,还是童工需要从清晨五点工作到晚上八点,以及揭露黑幕文章所爆料出来的洛克菲勒的不择手段——比如在面对科罗拉多的矿工罢工,洛克菲勒就毫不犹豫的进行了弹压。

这些无疑都显示着洛克菲勒并非其自诩的那样是位“慈悲天使”,旗下的标准石油公司也并非是什么天堂,而是一家在资本主义时代再正常不过的超级企业。

当时舆论就生动形象的讽刺了洛克菲勒,称他是“用一双手捐款,却用更多的手抢劫”的人。

可问题在于,这家崭露了狰狞之象的公司,还牢牢的把控着全美的石油行业,这就让从乡村到国会山的每一个人,感到无法安眠——或许要重新习惯一下没有煤油灯,只有微弱烛火月光的夜晚?

贰、

随着标准石油托拉斯模式的成功,彼时还十分擅长学习的美国商界迅速的开始了模仿,尤其是在新泽西州通过了一项几乎可谓“鼓励创办巨型托拉斯”的法案之后,大量的超级企业应运而生。

但组建托拉斯需要一个发起人,华尔街的财团们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如J.P摩根公司就在1890年标准石油托拉斯成立之后,大举进入实体产业,当金融业跟实体业产生深度捆绑之后,J.P摩根也因此有了“金元帝国”之称。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在大量重组案件之中,最为著名的就是J.P摩根接手了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产业,并以此为基础,领衔财团们完成了“钢铁帝国”的组建——由J.P摩根掌控的美国钢铁公司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王国,并从此一举成为了垄断美国钢铁产量60%的超级企业,同时还青出于胜于蓝,成为美国第一家市值超过十亿美金的上市企业。

然而当美国社会还在震撼与忧心钢铁帝国的建立之事,J.P摩根又紧锣密鼓的将手伸向了铁路行业,并再次成功——被摩根家族掌握的“北方证劵”一举控制了全美超过65%的铁路。

事实上,财团们的飞速扩张和大量托拉斯的建立,都离不开时任总统麦金莱的大力支持,但随着这位总统的遇刺,这也就意味着大财团、托拉斯无限扩张的黄金时代进入尾声。

因为西奥多·罗斯福以副总统之身进位总统。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财团领袖和托拉斯大老板们没有想到这位上任伊始还表示“会继续秉持麦金莱总统政策”的非选举总统,居然会搞出一出暗渡陈仓——1902年,被束之高阁,名存实亡已久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被白宫重新祭出,而这部重新出山的法案,第一个指向的目标就是华尔街话事者J.P摩根公司所掌控的北方证劵。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作为过去十年里美国最煊赫的权力人士之一,对于老罗斯福总统的“不宣而战”感到怒不可遏,在与后者的会面中可,老摩根甚至质问白宫之主为何“不提前说一声?”

但罗斯福的强硬出乎老摩根意料,他强硬的“我们并不想提前打声招呼”,因为“我们想终止这一切”。

老摩根无法想象,在七年之前联邦政府还曾请求老摩根,让后者在华尔街发挥影响力,以便于联邦政府从这里借到钱。

事实上,后世流传甚广的“华尔街阴谋论”便始于这个时代,并大成于一战期间。

但很明显,哪怕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商务部、没有美联储、没有劳务部,除了一部《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以外,一件针对大财团、超级企业的撒手锏都无有,可这场华尔街和华盛顿的战争,最终胜利的依然只会属于美国联邦政府。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因为,美国人民支持白宫——美国舆论场在得知罗斯福采取了行动之后,相关的报道长篇累牍的出版,为白宫摇旗呐喊;工会亦展现了强大的战斗能力,呼应白宫的举措;更别提直面超级企业剥削压迫的工人、中小企业主、农民和城市市民对于白宫政策的支持了。

1904年,3月14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北方证劵败诉,联合的企业必须解散。

联邦政府和财团们的拉锯战一直持续到了威尔逊跟华尔街签署了《联邦储备法案》,白宫通过美联储从华尔街夺回了一部分金融权柄才算告一段落。

但罗斯福没有一举就将所有托拉斯都扫入到“历史的垃圾堆”里,这是因为此时的美国在1894年才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跟欧洲的竞争仍然是重中之重,而托拉斯的存在相当于是“合众力,办大事”,是美国保证继续获得领先的“优越模式”。

可随着一战结束欧洲沦落以及大萧条的来临,则意味“托拉斯时代”彻底进入尾声。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1933年,又一位罗斯福入主白宫,这位全名为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总统上任伊始所面对的是一个银行业彻底崩溃,全美经济一片惨淡的烂摊子。

而引发这一切的原因,正是因为当时美国银行兼具存贷和投资两种功能——华尔街的银行们以5%的利率向美联储借款,然后又以12%的利率转给股票经纪人,经纪人又以20%的利率借给需要“配资”的炒股人士。

因而,当虚火旺盛的股市被刺破泡沫,一切贪婪的后果便将呈现无遗。

华尔街的银行不是“大萧条”的始作俑者,但银行却是无限扩大风险,最终形成经济海啸的超级助攻人。

因此罗斯福在当年宣布推行《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此法案的核心就是从此不准一家公司兼具银行和投行功能,这也就意味着宣布包括J.P摩根在内的“金元帝国们”从此成为了“非法企业”,必须进行拆分。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叁、

“如果你不听妈妈的话,洛克菲勒就会把你抓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当家庭主妇面对熊孩子时,往往会这样吓唬。

但这样“哄孩子”的时间并不长,1909年美国司法部以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为名起诉了标准石油,并成功胜诉,将之拆分为了34个公司。随后美国又陆续通过了《克莱顿法案》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对托拉斯企业进行反制。

但当时的石油托拉斯、钢铁托拉斯甚至于资本托拉斯相较如今的美国科技巨头而言,虽然垄断程度未必会相差多少,但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却无可相提并论。

不管是标准石油还是J.P摩根,在这些企业逐渐形成垄断的时候,美国社会对其的舆论导向也越发恶劣,同时行业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也让当时的托拉斯没法使用金钱以外的方式,尤其是通过左右民意、舆论和屏蔽公众舆论场广告的方式去干预美国大选。

但如今科技巨头却有所不同,不管是通过所谓的“算法推荐”,还是利用平台规则对某些政治人物进行部分“消声”,都能达到左右选举的政治目的,而正是因为这些公共舆论场上的权限,以及FAANG在各自领域内的独大,使得美国政界人士一直呼吁对科技巨头进行拆分——尤其是在2016年失败的民主党人。

美国要求分拆科技巨头的背后,是美国社会血与泪的教训

而普通民众也有切肤之感——在民调中,三分之二的人之所以同意拆分科技巨头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搜索商品或政治新闻时,入目的多与平台自身的品牌或立场有关。

当年标准石油之所以恶名载道,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民众在选购煤油时,看似有所选择,但在性价比下其实没得选。而今科技巨头相对标准石油而言,在具体内容上并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不管是试图利用信息流推送进行潜移默化,还是“商品非平等竞争”都让美国大众感觉到了昔日托拉斯的卷土重来。

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其实也没得太多选择。

所以也无怪乎受科技巨头支持的民主党人也会高举“拆分大旗”,得益于自媒体而成功的特朗普,也会放任司法部对科技巨头进行调查——今年七月份,美国司法部宣布了一份反垄断调查名单,脸书、亚马逊和谷歌都赫然在列。

其中原因,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纳德勒在国会中也说的再透彻不过“一些公司正在掌控互联网的商业、内容以及社交方式”。

- END -

看见我们,发现世界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真实星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