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猛烈等於一個炮兵營 齊射幾十秒將一個坦克團全部消滅

這種火炮被對手敬畏的稱為“魔鬼炮”,發射時的嗚嗚聲如同正在嘶鳴的惡魔。這就是俄國的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

火力猛烈等於一個炮兵營 齊射幾十秒將一個坦克團全部消滅

喀秋莎的名字已經成為了蘇-俄火箭炮的代表。20世紀30年代,各國都開始了火箭武器的研製,俄國人走在最前面,在30年代末已經研製出了可以用於實戰的132毫米和82毫米火箭彈。下一步,蘇俄打算研製用於陸戰的火箭炮。

火力猛烈等於一個炮兵營 齊射幾十秒將一個坦克團全部消滅

火箭炮的優勢十分明顯,因為彈體動力的來源是自身內部的火箭發動機,而不是發射藥和火炮膛壓,所以可以把發射機構造的十分簡單,只要賦予火箭彈飛行的方向就可以了。而因為後坐力小(火炮自身就是個導軌,不會後座),可以在一個發射平臺上搭載數量龐大的發射管,瞬間就釋放出可怕的火力。

火力猛烈等於一個炮兵營 齊射幾十秒將一個坦克團全部消滅

1939年諾門罕之戰,蘇軍的戰鬥機首次掛載火箭彈參戰,給予日軍飛機和地面目標重創。這更加堅定了俄國人研發陸上火箭炮的決心。1941年戰爭爆發前,一種採用簡易發射導軌、發射改良後的132毫米火箭彈的武器呱呱墜地,編號BM-13。當時的蘇俄領袖斯大林在看到了BM-13火箭炮試射展現的巨大威力後,下令馬上大規模生產這種武器,這正是在衛國戰爭爆發的前一天。

火力猛烈等於一個炮兵營 齊射幾十秒將一個坦克團全部消滅

BM-13在戰爭爆發後緊急裝備部隊,因為保密需要,沒有告訴操縱它的炮兵們武器的編號,但其炮架上有生產廠家——“共產國際”炮兵工廠的鋼戳“K”,蘇軍士兵們便用當時俄國姑娘常見名字“卡塔琳娜”的暱稱——“喀秋莎”為其命名。喀秋莎火箭炮的大名就此打響。

火力猛烈等於一個炮兵營 齊射幾十秒將一個坦克團全部消滅

喀秋莎火箭炮在戰爭初期採用蘇聯自產的嘎斯AAA卡車底盤為載具,在戰爭中後期則採用更加先進的西方援助的GMC352和斯圖貝克US6底盤,具備相當的機動性。喀秋莎的發射器是8根工字型鋼軌,以上下兩排的方式掛載16枚132毫米火箭彈,只需要20秒不到就可以打完一次齊射,瞬間釋放火力密度超過了一個122毫米榴彈炮營——因為一個榴彈炮營也不過是裝備14-16門榴彈炮,齊射一次也不過投擲同等數量的炮彈而已,況且火箭彈因為裝藥更多,爆炸威力比普通炮彈大多了。如果以火箭炮營,也就是16-18門火箭炮進行集團齊射,就算一個常規炮兵師的火力也比不上它。132毫米唯一的缺點是射程偏短,大概只有8-9公里,但卡車底盤的快速機動可以大大增強火箭炮在前線的生存能力。

火力猛烈等於一個炮兵營 齊射幾十秒將一個坦克團全部消滅

喀秋莎在1941年8月的斯摩稜斯克地區首次發出怒吼,當即將德軍一個火車站徹底炸平。在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南線姆岑斯克的戰鬥中,德軍坦克在一天戰鬥結束後停在一個窪地內休整,兵力超過一個坦克團。蘇軍在夜間調上來一個喀秋莎連對準窪地打了一次不過幾十秒的齊射,第二天蘇軍發起反攻時沒有在窪地內找到一個活人,全部是扭曲的鋼鐵殘骸和焦土。

火力猛烈等於一個炮兵營 齊射幾十秒將一個坦克團全部消滅

在衛國戰爭的每一場戰役中,喀秋莎的猛烈火力都讓德軍屍橫遍野,德軍稱其為“魔鬼炮”或者“斯大林的管風琴”。1945年8月,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喀秋莎的怒吼又將盤踞在此的關東軍送入了地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