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瓜島戰役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調整

瓜島戰役的失敗,給日本海陸軍打擊巨大,在重大傷亡面前,日軍不得不開始收縮防線,重新審視自己的軍事戰略,根據太平洋戰場的不同情況分成了南、中、北地區,並分別進行了調整。

南太平洋地區方面

南太平洋地區主要是指赤道以南的太平洋地區。包括新幾內亞島、所羅門群島、斐濟群島、薩摩亞群島等。

淺析瓜島戰役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調整

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戰區分佈

瓜島戰役後,日軍大本營內部認識到日軍己經無法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行動,戰爭的主動權已經落入美軍之手。面對美軍在南太平洋戰場上不斷增強的軍事力量,日本只能改變原先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進攻態勢,逐漸開始研究採取防禦為主的戰略。為此,日軍陸海軍大本營便於1942年12月25日的作戰聯合會上開始就南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問題開始討論。

陸軍意見:陸軍參謀本部對南太平洋未來的防務預案認為作戰方向選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新幾內亞島,而在所羅門群島則主要加強防禦,而且由於美軍的攔截,遠距離海上補給已經不可能,應選擇運輸距離較近,補給較容易的南太平洋地區所羅門群島北部為第一道防禦線。即以當時的南太平洋地區的所羅門群島的布干維爾島和新愛爾蘭島為第一線進行防禦。對於中部所羅門群島的新喬治亞島與科隆班加拉島,陸軍參謀本部則認為補給較為困難,因此便不認為應加強此地防禦。

淺析瓜島戰役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調整

陸軍防禦重點想放在新幾內亞島

海軍意見:海軍軍令部的預案是將主要作戰方向選在南太平洋地區的所羅門群島,而且“在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北部的新喬治亞島一線設置為日軍的主防線,儘可能進行前沿阻敵,遏制美軍作戰飛機威力圈向日軍縱深延伸,確保拉包爾等日軍重要軍事基地的防衛。

淺析瓜島戰役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調整

陸軍防禦重點想放在所羅門群島

最後雙方互相妥協,得出一致方案。決定把南所羅門地區的新僑治亞島與伊莎貝爾島定為主防線,新僑治亞島與伊莎貝爾島以南的防禦將由日本海軍負責。隨後在1943年3月22日,陸軍參謀本部與海軍軍令部聯合發佈了新的《東南方面作戰陸海軍中央協定》,將南太平洋地區防禦方案正式化。

具體措施:

1.調整兵力。把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下來的第17軍調到所羅門群島北部地區,在日本海軍的配合下擔負防禦任務。而所羅門群島南部的防禦任務由海軍第8特別陸戰隊負責。第8特別陸戰隊下轄第6特別海軍陸戰隊、第7海軍特別陸戰隊、第19設營隊、第21設營隊以及第17設營隊和第131設營隊,共計6121人。

2.構建島嶼防禦體系。由於日軍的作戰思想是增強島嶼防禦,因此構建並增強陸上防禦體系是重中之重。日軍在北部與南部所羅門群島地區沿灘頭和地形險要處修築了大量地堡,每個地堡都有3、4層原木夾雜著6到8英尺的風化珊瑚構成頂蓋可抵禦美軍重炮轟擊,此外在地堡上設置有幾個步槍射擊孔和一個機槍射擊座可供機槍手射擊,而且在地堡之間設置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壕,可供各個地堡相互聯繫。在淺灘後方,則構築有堅固的火炮掩體,掩體內部配備有230mm大炮,可對灘頭進行火力封鎖。一旦美軍登陸,這些火炮體系與機槍掩體將會立即對美軍登陸部隊幵火。

淺析瓜島戰役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調整

呂宋島遺留日軍地堡

3.大力建設機場。陸基航空兵執行對進攻美軍的轟炸任務是日軍進行軍事戰略調整的措施之一。由於南太平洋地區作戰,航空兵扮演重要作用,是打擊美軍艦隊與為日軍軍隊提供火力的重要力量,但是,在瓜島作戰中海軍艦載機部隊損失慘重。為了壓制住美國在南所羅門地區瓜島上的仙人掌航空隊,就必須擴建2、3個航空基地,以供第6航空飛行師團使用,因此,日軍大本營與海陸軍方面決定在所羅門地區的蒙達與克列班達羅和雷格諾修建機場。

中太平洋地區方面

中太平洋地區在地理上主要是指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地區。日軍佔領的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加羅林群島以及馬紹爾群島以及吉爾伯特群島都屬於中太平洋地區。

淺析瓜島戰役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調整

馬紹爾群島位置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並不是很重視中太平洋地區的島嶼防衛,進入1943年以後,隨著美軍在太平洋地區開始大舉反攻。日本大本營開始研究在太平洋地區釆取“確保要域”戰略的防禦戰略,即以日軍在南太平洋重要基地臘包爾為核心建立一條防線,北起中太平洋地區的吉爾伯特群島與馬紹爾群島,南到南太平洋的布干維爾島,以這條防線進行全面固守,阻止美國海上力量對這些地區的進攻。

戰略思路。日軍把中太平洋地區的日軍將進攻為主的戰略改為以島嶼防禦為中心的防禦戰略,將中太平樣地區的日軍所佔島嶼由原先的飛機偵察基地改為吸引與拖延進攻美軍部隊的堡壘,為日本聯合艦隊主力集中兵力與美海軍決戰創造時間。

具體措施:

1.增加兵力。設立第三特別根據地隊,並將第6特別陸戰隊與第7特別陸戰隊以及第2特別陸戰隊納入第三特別根據地隊,讓其負責中太平洋地區吉爾伯特群島以及瑙魯等島嶼的防務,已增加該地的防禦兵力。第三特別根據地的司令部與主要兵力2500餘人將部署於塔拉瓦環礁,其餘兵力則部署於馬金及其吉爾伯特群島其他島嶼。

“吉爾伯特群島方向和南鳥島派遣南海第4守備隊(以炮兵1個大隊3個步兵大隊為基幹)和南海第2守備隊(以步兵3個大隊與炮兵1個大隊為基幹,共約600人),增援吉爾伯特群島和南鳥島。”

2.設立島嶼迎擊地帶。

派出工兵部隊在中太平洋地區進行防禦工事的修築,這些防禦工事多佈置於海灘之上,且異常堅固,難以摧毀。例如,在中太平洋地區的塔拉瓦環礁上日軍工兵早已在島上四周修築了三層防線。

在沙灘和淺灘地區,日軍工兵佈置了大量三腳架與鋼筋與鐵蒺藜,專門應對敵軍登陸艇的攻擊。在海灘上工兵則構築了四英尺高的海堤。這道海堤多用圓木與沙石和椰子木構築,極其堅固,只有使用重炮才能摧毀。在防線後方,則構築了許多火炮掩體。日軍利用鋼筋水泥構築大量的火炮掩體,有塹壕與後方相通。工事裡則配有大量大口徑火炮:

“8英寸岸防炮4門,14釐米岸防炮4門,80毫米岸防炮6門,75毫米口徑山炮10門,70毫米榴彈炮6門,75毫米高平兩用炮8門,37毫米野炮9門,“95式”輕型坦克7輛13毫米口徑高射機槍27挺13毫米機槍4挺。”

工事裡的火炮和機槍可以對美軍登陸部隊進行攻擊,控制登陸航道。此外,在工事掩體後方,則構築有半地下掩體。這些掩體大多用鋼筋混凝土與圓木構築,極其堅固,完全能抵禦美軍炮火的進攻。日軍希望利用日軍陸上兵力依託已建造的強大防禦工事,將進攻美軍阻擊於海灘之上,防止美軍擴大登陸場。

淺析瓜島戰役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調整

日軍海岸大炮

3.也大力修建機場。在1942年10月開始在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環礁和瑙魯島和馬紹爾群島的布拉溫、奎澤林及米利修築航空基地,並於1943年1月到3月相繼完成。隨後便令第22航空隊,145架飛機進駐該地。

“第22航空隊將與增援的第24航空隊主力和第23航空隊和第26航空隊之一部一起負責吉爾伯特群島與馬紹爾群島的空中防衛。”

日軍希望中太平洋的航空實力得以加強,達到削弱進攻美軍艦隊的目的,為日軍主力艦隊與美軍艦隊決戰提供幫助。

北太平洋地區方面

北太平洋地區在地理上的概念是指北迴歸線以北到白令海峽的廣大太平洋地區。例如美國的阿留申群島與千島群島都屬於北太平洋地區。

淺析瓜島戰役後,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戰略調整

北太平洋地區是太平洋戰爭次要戰場

北太平洋地區的阿留申群島西部的阿圖島與基斯卡島在1942年6月被日軍佔領之後,遂成為威脅美軍太平洋正面,並阻止美軍襲擊日本本土的戰略前哨。但是由於北太平洋地區的基斯卡島和阿圖島與美國的北方領土阿拉斯加距離很近。因此,在日軍佔領阿圖島與基斯卡島後,美軍便密切注意日軍在阿留申群島的動向,經常派軍艦與飛機和潛艇對阿圖島和基斯卡島進行抵近偵察與轟炸。

進入1943年,由於日本海軍在瓜島戰役後遭到削弱,已無法支援遙遠的北太平洋方向。另一方面,隨著美軍反擊攻勢的到來,日軍在阿留申群島方向面對的壓力更加強大。

“美軍甚至派出載有2個師的兵力的運輸船隊向阿留申群島駛來,並在1942年一1943年初佔領了阿達克島和阿姆奇特卡島(後者位於基斯卡島東南約65英里處)。”

並在兩島上修建了機場,並立即讓其陸基戰鬥機與轟炸機進駐機場,因此隨著機場與飛機的進駐,美軍就切斷了日本本土與日本佔領的北太平洋基斯卡島與阿圖島之間的海上運輸線。

面對這種危急形勢,日軍大本營經過分析整個北太平洋地區日軍形勢與美軍敵情之後,於1943年2月頒佈了《北太平洋的作戰指導綱要》以及要點,決定對北太平洋地區的日軍進行軍事戰略調整,該要點有以下三項

“第一,堅決確保阿留申群島西部地區;第二,命令日軍聯合艦隊第5艦隊司令長官細萱戍子郎中將指揮的、擔任阿留申群島西部地區防禦任務的北海守備隊(指揮官(陸軍峰木十一郎少將)改歸北方軍指揮(司令官樋口季一郎中將)•,第三,命令北方軍與海軍部隊進行相互協同,確保阿留申西部地區不受美軍的侵犯。”

由此可見,日軍已經在北太平洋地區阿留申群島奉行防禦為主的軍事戰略,希望強化軍事防禦,來保證北太平洋地區阿留申群島西部的日佔地區。

日軍的戰略調整的特點

從上面的太平洋的軍事戰略制定與軍事調整措施可以看出,瓜島戰役之後曰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戰略調整與此前的日軍在太平洋的軍事戰略調整相比較,瓜島後的日軍軍事戰略調整存在幾個主要特徵:

第一,是以島嶼防禦為核心,收縮防線,執行以防禦為主的戰略。通過在太平洋島嶼地區構築堅固的防禦地帶,從而達到削弱進攻敵軍的目的。例如,在南太平洋地區是以新幾內亞群島所羅門群島為防禦核心。通過再島嶼地區構築堅固防線,來拖延削弱敵軍的進攻。在中太平洋地區是以馬紹爾群島以及吉爾伯特群島、加洛林群島為核心。在北太平洋地區是以西阿留申群島為核心。因為這些島嶼多位於美國與其他地區的海上交通線,日軍在這些地區通過增強防禦兵力以及加強地面防禦等手段,就可以以增強其抗登陸能力,以彌補日軍水上作戰力量與航空兵力量的不足。將美軍擋在以上地區,阻止美軍向日軍佔領地區縱深進攻。

第二,日軍的軍事戰略調整充分重視了水面艦艇與航空兵與潛艇的使用。由於南太平洋地區海洋麵積廣闊,勢必會爆發日美之間的海上衝突,因此掌握制空權與制海權異常重要,掌握了制空權與制海權,日軍就可以打擊美軍運輸線,攻擊美軍船隻,阻礙美軍的軍事行動。

可以說日軍的軍事戰略調整特點是以通過加強防禦,以彌補自己海空軍事實力的不足,並利用海空軍與潛艇部隊相互配合來打擊敵軍。

日軍軍事調整中的缺點

一是日本海軍與陸軍在太平洋地區防禦問題上產生的爭議。例如,在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的防禦問題上,日本陸軍所羅門地區的軍事防禦重點在北部地區,而海軍的防禦重點在南部地區。這造成北部兵力達到3.5萬人,而南部兵力只達到1.3萬人,造成南部所羅門地區防禦兵力不足。

二是這些日軍進行防禦的島嶼大部分距離日本本土較遠。例如,阿留申群島距離日本北海道5000公里,中太平洋的吉爾伯特群島與馬紹爾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也距離日本本土較遠,由於日軍己失去制海權,一旦遭到美軍與同盟國軍隊的進攻,將會難以獲得人員與軍事物資的補給。

綜上

瓜島戰役之後,日軍執行防禦為主的戰略。由此,日軍的島嶼陸上防禦兵力顯著增強,改變了軍事戰略調整前兵力顯著不足的情況,並依託堅固島嶼防禦設施堅守島嶼,以形成迎擊地帶,抵抗削弱進攻的美軍部隊。此外空中力量也得到增強,但是增長速度並不大,而且由於與美軍部隊激烈的空戰而損失量巨大,難以形成空中迎擊力量,也就難以在軍事調整之後與美軍的作戰中發揮大的作用。

引用資料:

《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Z]》,東京:朝雲新聞社, 1979;

《東南方面海軍作戰[Z]》,東京:朝雲新聞社,1979 ;

《南太平洋陸軍作戰[Z]》,東京:朝雲新聞社,1979。

《論戰時日本的對美戰略》,梁芹,2011;

《西南太平洋島嶼戰場對太平洋戰場的貢獻》,汪詩明,2006;

《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海軍戰略》,吳歆文,1998;

《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張廉君,1983;

《太平洋海空戰兼論太平洋戰爭的分析》,朱貴生,19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