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才明白,斗战胜佛变不回齐天大圣了

长大后才明白,斗战胜佛变不回齐天大圣了

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里,身边的人都是知道《西游记》的。

不管是我已经故去将近三十年的太姥姥讲的故事里;还是现在已年近八十的姥姥爱看的连续剧;又或者是我那还在读着一年级的外甥女看过的动画片,连我家楼下的幼儿园都有几岁的幼孩唱着的歌谣也是与此有关的。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了个老妖婆。老妖婆,真正坏,骗过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 ”

这样的歌谣同样是我小时候唱念过的,或许等到我孙子那辈依然是要流传唱着。

同为“四大名著”,《西游记》是一本有些特殊地位的著作。

由于太多的衍生艺术作品,即使没有看过这部小说原著,也对故事情节是颇有些了解。虽然种种衍生过程,本身的“对与错”值得商榷,但是,观众累积的观点与大众化的解读,客观上又使得这部小说更具有影响及。

《西游记》中人物最为丰满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如果用现在粉丝的观点来说,我家大圣绝对是小说中的一番,占C位的吧。

长大后才明白,斗战胜佛变不回齐天大圣了

小时候听《西游记》的故事,看“大闹天宫”那真是过瘾!

什么佛道妖魔仙,那猴子一棍子下去,都得叫“爷爷”——果真也应了家里老人那半句话“暴力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当然,家里老人这句话是有后半句的,是“暴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通过教育,要(从小)懂道理”。

只不过,以我当时的年龄,只能听进去前半句。

拳头硬,有能耐,那就是爷。反之,那你跪着罢。

少年的热血,也想着去砍根树枝来,小伙伴玩游戏的时候,我是那个“大圣爷爷”。

人人都想当大圣,显然是不行的。

为了争得“大圣”这个头衔,连玩跷跷板都觉得高的我,能从将近两米的墙上跳下去。现在想想,我真是福大命大,没有因此受过伤。但是,我的邻居家的孩子并没有我这样好运气,他被火烧伤了。老君的八卦炉炼就了大圣爷爷的火眼金晴,顽童折腾起来的烟熏火撩令一个不到十岁的儿童毁了容。

家长们不希望我们再这样玩闹,影响了学习又伤了邻里和气。就像大闹过天宫的大圣被压在五指山下悔过一样,我们陆续也被安排了其他的更要紧的事情——有被要求帮着家里干农活的,有被留在家里学做饭喂牲口的。再大一些的,被半哄半吓送去了老师开了课外补课班里。

那时,我们不知道,五指山压过的大圣爷爷后来去取经是带了紧箍咒,不知道他取经路上的艰难坎坷。只觉得,那五指山肯定是压不住我们的大圣,他终究会再腾云驾雾,狂战凌霄。

长大后才明白,斗战胜佛变不回齐天大圣了

我是在初二才看到《西游记》这部连续剧重播的。《西游记》86版连续剧是六小龄童先生演的齐天大圣,演得神形俱备,演员与那个角色简直已经融为一体了。

看了六小龄童先生这个版本的《西游记》,我才知道,我童年的大圣爷爷戴了金箍才变成了孙悟空。

彼时,我过了那个拿着树枝当棍使,跳着土墙腾飞的年龄。

我不曾戴上金箍,只是六日要去补课——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坐在一间极小的朝南的平房里,连地上的水泥都没有抹过两层。几块砖头垫着木板,那便是桌子了。

取经团队的老大是唐僧,又或许孙悟空戴了金箍便不再是主角,这令我痛心。更痛心的是,我不能看电视了,我心念的《西游记》并不知道结局。

我问老师,齐天大圣最后取回了经吗?老师说,他不只取回了经,他成了斗战胜佛。老师又说,大家要努力,一定要考个好学校,将来才能有出息。

我们这些学生是学校的指望。从校长到老师,殷切希望我们能考好,摆脱这个地方,也让学校的排名不再是倒数。

初中那两年,特别是初三那一年,仿佛每个人头顶压着“五指山”。只是,我们知道了结局——大圣爷爷再没有提棍打上天庭,而是去取经除妖,拯救苍生。我们也一样,好好跟上学习进度,别扯班级后腿。

长大后才明白,斗战胜佛变不回齐天大圣了

真正看完《西游记》连续剧和全本小说是高二暑假。

好友莫名自杀、从小养大我的姥爷去世、我放学回家路上被酒驾司机差点撞死、因伤退出校排球队、高考.....

抬头望天,我不过是血气未泯的一个读书人,给我一个金箍棒,也不敢上凌霄。

这或者,就是命。

我想,大圣爷爷被紧箍咒折磨的痛不欲生的时候,他大概也是认了命吧。

我看着第二十八回: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滚将来哀告道:“师父莫念了!有甚话说了罢!”

我见过亚腰葫芦(下图),看到这里,已经很为大圣痛。

长大后才明白,斗战胜佛变不回齐天大圣了

再看到第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唐僧见了,更不答应,兜住马,即念“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方才住口道:“你不回去,又来缠我怎的?”行者只教:“莫念!莫念!我是有处过日子的,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三藏发怒道:“你这猢狲杀生害命,连累了我多少,如今实不要你了!我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快走快走!迟了些儿,我又念真言,这番决不住口,把你脑浆都勒出来哩!”

看到这章,更是觉得疼,断断续续读完了小说。再看连续剧,反倒觉得电视里的唐僧更仁慈些,没有小说中那么狠心。

终究,大圣爷爷变成了孙悟空,懂得了不只是通过暴力解决问题,遇到难处与师父师弟们商量,也懂得了再难的事情要去想别的法子,找找关系来解决。

认了命,那就服从吧。

我们呢?懂得要好好学习,要勤勉,要拿一个好成绩,来回报母校。

长大后才明白,斗战胜佛变不回齐天大圣了

终究,我们都信了那句“是为了你好”。

我一直相信菩萨的善意,相信唐僧的好意,更相信成佛是件好事。只要求得真经,成了佛,猴子便不必受苦受难,不必被称为妖,更不必连衣裳兵器都得去找龙王“借”。而是被塑金身,享供奉,拥有世间无数的膜拜。

就像,我也相信老师所言:你的成绩虽然也好,但不是拔尖,求稳报个师范吧。咱们学校排名高低要看你们这一届发挥了。

孙悟空如愿成了佛,我考入师范大学。

那一年暑假,拿勺子挖着半颗冰西瓜,再看着重播不知道多少次的连续剧《西游记》,是极开心过瘾的。

大圣爷爷被戴了金箍又压五指山下悔过,并不是不能被理解和体谅。至少他是走了条“正路”,以后成了佛备受敬仰,岂不比当个妖王长寿又快活?

想着这些,再哼唱着“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觉得加了砂糖的冰西瓜格外鲜甜可口。

我的大学生活很平淡,但是也很快乐。每年假期回家,基本都看再看一次《西游记》的重播,86版的《西游记》简直是百看不厌。

大学毕业那年,家人希望我成为老师,而我却不敢告诉家人已经约了同学面试了某个设计公司。

我的教学生涯开展的并不太愉快。

我看似坚强却又乖又怂的性子是兜不住顽皮的小学生与细腻的家长。于是,我放弃教小学,考去教大专的公共课,又在家人劝说下参加了招考去教初中。那是一所在当地有些名气的初中,只要我肯努力,就像校长所言“你专业好,只是资历浅,多教几年有了经验就好了”。我想,早晚会像那所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一样,成为这个城市的“有名老师”之一。

长大后才明白,斗战胜佛变不回齐天大圣了

备课、讲课,周而复使。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孙悟空成了佛做了什么?他为什么非要成佛呢?”

我心里想的是:“孙悟空为什么非要成佛呢?那个为平心中愤敢打上凌霄殿的大圣爷爷,为什么一定要戴着金箍成佛呢”,嘴里却说道,“如果孙悟空没有去取经,甚至可能连安然终老都做不到,哪天突然染上流行病,或者得罪了天庭,再或者一直被压在五指山下,不就两腿一伸呜呼哀哉了吗?”

“但是,他当个妖猴多快乐呀!”学生有些泄气,叹息道:“我想跳舞,家里已经不让我再去了。为什么一定要考个所谓好学校?为什么不能开开心心的?”

是啊,孙悟空成了佛,真的开心吗?

我又何尝不是戴了紧箍咒?想着要成为名师,却忘记了自己从来没有做好教书育人的准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尚且图名夺利,又怎么有资格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我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也回答不了自己的问题。

《西游记》里并没有这个答案,都是求得真经,已成佛身。据佛家所言,存在于世上的一切,其本然均为空。过程的坎坷与磨难,最终是荣耀与结果。

斗战胜佛再不会成为齐天大圣了,我却趁着自己年轻选择了辞职。

在企业工作这些年,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的选择,却从没有后悔过。或许,孙悟空不去取经,过着妖猴的生活,也会厌恶,也会后悔。

不管怎么样选择,都是会有遗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