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絕聖手王昌齡的《採蓮曲》中,欣賞採蓮女與大自然的絕美風韻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從七絕聖手王昌齡的《採蓮曲》中,欣賞採蓮女與大自然的絕美風韻

江南的採蓮女,不知何時,竟成為古今文人筆下的熱門話題。南朝樂府的《採蓮曲》也成了詩人們靈感創作的源泉。

荷葉田田,芙蓉朵朵。李白漫遊會稽時,看到“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的採蓮女,不覺望而生情;白居易被貶江南,寫出採蓮姑娘“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含羞帶笑的神情;張籍也曾刻畫出採蓮女“歸時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的勤勞美德......

從七絕聖手王昌齡的《採蓮曲》中,欣賞採蓮女與大自然的絕美風韻

然而,自漢樂府民歌《江南》之後,眾多擬南朝樂府《採蓮曲》為題的詩作,唯有“七絕聖手”王昌齡的《採蓮曲·其二》為最佳。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這首詩是公元748年夏天,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期間李白還特意為之做了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從七絕聖手王昌齡的《採蓮曲》中,欣賞採蓮女與大自然的絕美風韻

據記載,王昌齡任龍標尉時,有一天,他王昌齡獨自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無意見到當地酋長的女兒(史稱蠻女阿朵)和眾女子在荷池採蓮唱歌的情景,被她們的風姿吸引,遂作《採蓮曲》二首。

這首《採蓮曲》是較有名的一首,他描寫了採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讓人很難分辨,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交相輝映,好不美麗。忽然混入到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傳出才覺察到有人。

從七絕聖手王昌齡的《採蓮曲》中,欣賞採蓮女與大自然的絕美風韻

詩人開篇就運用巧妙的比喻:把採蓮的少女和周圍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沒有任何違和感。女子身著荷葉似的綠羅裙,想來也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詩人卻別出心裁,把採蓮少女身穿的綠羅裙和荷葉一起裁剪,是整體一色的,實在出其不意。這便是我們常說詩詞中的“賦”而不是“比興”了。經過詩人此番比喻,讓這幅採蓮動圖更顯得嬌俏動人,更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致。

自古把少女嬌媚的容顏比作荷花盛開,在我們看來都不是什麼新鮮的詞彙了。但作者用“芙蓉向臉兩邊開”一句,給我們展現的卻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像是鮮豔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就是出水芙蓉也不過如此吧。

從七絕聖手王昌齡的《採蓮曲》中,欣賞採蓮女與大自然的絕美風韻

如果我們認真地把這兩句聯成一體,就彷彿看到,在一片紅花綠葉中,採蓮少女臉若芙蓉花開,衣如蓮葉田田,置身水中,交相輝映,傻傻分不清楚。令人不得不感慨,作者的用詞精巧,在他的筆下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一個“亂”字,傳乎其神。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然而,這些少女可不是安靜的美人,她們動如狡兔,活潑開朗,在蓮池中嬉戲玩耍,忽然憑空消失,讓你不覺看花了眼。

從七絕聖手王昌齡的《採蓮曲》中,欣賞採蓮女與大自然的絕美風韻

然而,正當你望而不見,仔細尋找之際,蓮池中歌聲四起,原來這些消失了的姑娘是躲進這菏從中才不見的。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大概就是這個情景吧。

這一描寫,毫無疑問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感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江南採蓮女和大自然的絕美姿態,也從側面看出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採蓮女單獨出現在畫面上,其中深意可見,給人留下了悠然不盡的悵然之感以及對大自然非凡魅力的無限熱愛。

從七絕聖手王昌齡的《採蓮曲》中,欣賞採蓮女與大自然的絕美風韻

不得不說,僅僅28字,作者就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絕美的《採蓮圖》,人面芙蓉,蓮葉田田;笑語聞歌,天人合一,當真是奇景!

難怪明人周珽在《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上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容貌服色與花如一,若不聞歌聲,安知中有解語花也?景趣天然,巧絕,慧絕。

一個“絕”字,就是對王昌齡的最好評價,難怪後人稱之為“七絕聖手”,能跟李白不分伯仲呢!與他的邊塞詩相比,這首山水詩也別出心裁,美不勝收,看來“詩中有畫”一語,可不僅僅是王維莫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