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头条的故事:四个适合小白的创作心得

我是一个工作了近10年的互联网人,由于爱上写作,进而爱上头条。来到头条不过十几天,我却被它深深吸引。我觉得头条给了普通人一个发光的机会,通过内容创作,与世界相连。

我和头条的故事:四个适合小白的创作心得

我将头条视为工作外的自我发展路径之一,因此每天都会认真阅读、学习相关内容,也尝试着自己写文章、做问答,虽然还在摸索,但也有了一些创作上的心得体会。我认为在头条进行内容创作,应该首先了解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大环境中,在思考如何从自己的视角撬动环境。分享四条个人的创作经验,供大家参考。

我和头条的故事:四个适合小白的创作心得

1、认识头条的用户

想创作出受欢迎的内容,首先要知道我们为谁创作,只有了解我们的创作对象,才有可能写出受他们欢迎的内容,这是最底层的创作逻辑。

以下是头条的用户画像分析:从年龄、城市分布来看,18-30岁人群占到近86%,二线城市及以下占近73%。18-23岁主要是大学阶段,24-30岁则多是职场执行层,处在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二线及以下城市。

我和头条的故事:四个适合小白的创作心得

用户画像对于创作有很好的代入感,我们可以尝试去思考画像中用户的生活与喜好,也可以看看我们熟识的人中有没有符合画像特征的,这帮我们有效避免了自嗨式的创作,写出真正贴近用户的内容。

2、理解头条的算法

如何获得较好的系统推荐、如何跟上热点、如何写出高阅读量的文章,是每一位创作者都非常关注的。理解我们所在的平台,理解它的运转规则,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头条的推荐算法共涵盖了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内容特征:图文、视频、UGC小视频、问答、微头条,每种内容有很多自己的特征,需要考虑怎样提取不同内容类型的特征做好推荐。第二个维度是用户特征:包括各种兴趣标签,职业、年龄、性别等,还有很多模型刻划出的隐式用户兴趣等。第三个维度是环境特征:用户随时移动,在工作场合、通勤、旅游等不同的场景,信息偏好有所偏移。结合三方面的维度去推测,推荐内容在这一场景下对这一用户是否合适。

我和头条的故事:四个适合小白的创作心得

推荐算法系统本质上是解决用户、环境和资讯之间的匹配。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在创作内容时可以从系统角度先行思考,自己创作的内容与什么环境相匹配、与什么用户相匹配。

3、创作有效内容

所谓有效内容,就是对用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这也是我发了好几篇文章之后摸索出来的,对用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通常都会更受欢迎,数据表现也会更好。头条的标语,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我和头条的故事:四个适合小白的创作心得

很多小白创作者,会在开始创作时追求内容精美。我自己也是这样,这种做法本身是没问题的,但前提条件是你写的东西对用户有价值,可以解决用户的问题,否则很难获得用户的青睐。尤其是在创作初期,更要以用户需要的内容为导向。

4、保持良好阅读体验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内容创作,良好的阅读体验都至关重要。举一个反例,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大概有2000多字,配图寥寥无几,这样的内容结构在手机上阅读是非常疲惫的,反复试验了几次后,我发现1000字上下的文章,图文并茂,读者读起来是最舒服的。

我和头条的故事:四个适合小白的创作心得

俗话说,人配衣服马配鞍,好文章也需要一个舒服的内容结构,才能让读者愿意读完。

总结

认识头条用户、理解平台规则、创造有价值的内容、良好内容体验,是小白进行内容创作的四大关键。理解这四个重要方向,可以让你快速找到感觉,创作出与环境、用户相匹配的内容。以上是我在头条创作期间最重要的收获,我相信教学相长,分享的同时也会让我自己加深对这些理念的认知。我的头条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希望未来能积累更多的创作技巧,为头条用户创作更多高质量内容。

我和头条的故事:四个适合小白的创作心得

以上,就是#我和头条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