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双11”不当天直接优惠,而是各种营销套路?


双十一将至真正降价给网民实惠的商家少之又少而是各种“红包”“满减”“神券”——花样百出的促销活动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那么我们来实际对比一下活动价格和原来价格相差并不大更有甚者当天价格会超过原价。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小编分析由于前期商家要投入大量资金宣传而使成本大大提高,再原有商品价格利润低的情况下不得不提高价格,还有一种商家就是想利用当天巨大流量要很赚一笔,真正大幅度降价的商家也可能是在清理库存,薄利多销。

为什么“双11”不当天直接优惠,而是各种营销套路?


历年看看网友们对“双十一”有哪些吐槽?

吐槽1:各类优惠弄晕头

“付定立减、满减满折、店铺优惠券、品类购物券、双11购物津贴,这么多种优惠,咋不晕?”沈苑今年28岁,位于渝北区米兰天空小区的新家正在装修,她往自己购物车添置了不少家装用品,其中不少都根据商家的双11活动预付了定金,“但我早就被绕晕了,好几项优惠在一起,我都不知道最终是交多少钱。”

沈苑以自己购买的一款厨房洗手盆为例,总价1600元,已付100元定金,该店铺列出的双11优惠内容包括“付定金立减250元”、“购物津贴每400减50元”。沈苑说,自己其实根本没搞明白,最终这件商品到底是多少钱,自己的男友对此也是一头雾水。

记者请教了该店铺客服小清欢,对方介绍,这类“付定立减”的商品计算方式都是一样的。即1600元原价-250元满减额=1350元商品总价,尾款则需再支付:1350元商品总价-100元定金=1250元。而购物津贴每400减50元,也就是可在支付尾款时,再享用150元的购物津贴。

为什么“双11”不当天直接优惠,而是各种营销套路?


吐槽2:花式红包让人蒙

“一顿操作猛如虎,分到红包两毛五。”近年来,双十一的各式红包可谓是让消费者看花了眼,“双11红包、专享红包、即时红包、助力红包,到了双11,连红包都有不同花式的了。”29岁的吴骏告诉记者,今年双11他奉老婆之命,去提前抢一些购物红包,“我本来觉得这是很简单的事,抢红包谁不开心呀。”

吴骏说,自己前几天从一家电商平台的红包群里,抢到了一张80元的某品牌日化品购物红包,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收到了一条使用规则信息:限消费满500元使用,使用前提是将此链接分享给10个好友,且每位好友均在指定商家消费满500元。

“还有的红包,必须要看直播抢,主播会在直播过程中送出红包,稍微一走神,红包就被抢没了。”吴骏说,这样的红包不但不好抢,更不好用,实在让人头昏。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让老婆直接到打折爽快明白的商家去买,“哪怕多花点钱都不要紧。”

吐槽3:各种任务费脑壳

愿望清单、盖楼、淘礼金、组团、喵币、队伍星星、双11合伙人、签到瓜分20亿……23岁的刘芸芸在西南政法大学读大三,她说,原本自己和室友们最喜欢通过各种优惠活动、游戏任务来赚取折扣,但今年双11前,当这类活动被冠上不同名字,再以各种限制性规则出现在眼前时,她和她的小伙伴们无一例外地都“震惊”了,然后就无奈地退出了。

“实在是太复杂了,感觉每天需要花好多时间,设很多个提醒闹钟才能完成,我还是把这些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吧。”刘芸芸无奈地说。

为什么“双11”不当天直接优惠,而是各种营销套路?


吐槽4:付定金要零点抢

31岁的李慧在解放碑时代豪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她告诉记者,往年双11,一般要在当晚熬夜至次日凌晨抢购,但今年一些商品在付定金时,就需要在零点抢名额。

她说,自己在一家电商平台看中一套卫衣,优惠规则要求,在22日零点的前1000名,支付定金80元可享受更多满减,“我第二天早上才想起这件事,结果发现满减额度就变了,一气之下就放弃了。”李慧忿忿不平地说,没想到现在连付个定金都要拼手速了。

吐槽5:“定金”、“订金”傻傻分不清楚

部分商家刻意混淆“定金”与“订金”,二者的区别在于“定金不退,订金能退”。消费者在支付前应仔细查看商品的预售介绍,咨询客服关于“定金是否可退”等问题,并保留下单凭证。双十一定金原则上是不能退的,因为在付定金的时候,必须勾选“同意定金不退款”的条款才能顺利付定金,也就是说如果因消费者个人原因导致未及时支付产品尾款,非商家原因导致订单关闭,定金不予退还。不过,在实际购物过程中,除了一些代购、定制产品,商家可能会按照协议不予退还定金之外,大部分店铺在与客服进行协商后,还是能够退还的。要是和商家商量无果,也可以等到双十一当天,付尾款后,再点退货,这样就可以退回所有的钱了。当然,虽然平台有这些“偏心”消费者的操作,最好还是考虑清楚再下单,毕竟要有契约精神,也无需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吐槽6:商家诚意不足“暗搓搓”涨价

“双十一”最早源自2009年淘宝商城的一场网络促销活动,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渐影响到国际电子商务行业。

而现在的购物节怕是日历的365天也不够用了。除了电商平台“原创”的“6·18”“11·11”“12·12”几个日子,数得上的各大节日均不会被放过,除此之外,女王节、家装节、清凉日……商家总是希望有过不完的节日。奔着优惠、打折而去的消费者,慢慢发现商家诚意不足,套路有余。

先涨后降、明降暗涨,属于“套路之首”。在豆瓣分享购物“薅羊毛”攻略的“拼组”,网友发帖对比购买过的商品在双十一前后的价格,发现许多产品“暗搓搓”涨价了。比如某品牌卫生巾,今年“6·18”购买一组的价格优惠后为60元,“11·11”的到手价却涨到了75元,另一知名品牌的眼部精华胶囊,平常的售价约为3到4元一颗,“11·11”反而涨到了近5元一颗,大家纷纷“谴责”:“你有点飘了。”还有不少产品并没有为双十一备上全年最低价,例如品牌眼贴的价格就比“99大促”要高上一截。

媒体也报道,部分电商平台某些商品在“双十一”促销前先涨价,而在促销当天降价,促销活动名不副实。消费者对于心仪商品,要将平时的销售价格与促销价格对比,确认是否存在真正的实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