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历史公元


李秀宁是谁呢?在历史上叫平阳公主。为啥会有说法大唐的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的,一半是平阳公主打的呢(李秀宁)?一位公主打什么江山?她不应该在闺房里绣花吗?

在中国有无数的巾帼女英雄,但是第一位是谁呢?绝对不是花木兰,一定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可不是娇滴滴的富家女,她的实力让很多男人汗颜,即使是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恐怕也不敢在她的面前居功自傲。

巾帼女英雄

说起平阳公主,顿时感觉一阵傲气干云,想想一位公主铁马金戈,驰骋沙场,岂不快哉?多少男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是何等的风姿!遥想公瑾当年,也就不过如此吧。

李渊起兵之时,柴绍和平阳公主在长安定居,一接到李渊的迷信,得知李渊要起兵的时候,柴绍决定先行离开长安,随同李渊起事。但是有一个顾虑,那就是平阳公主的安危。如果柴绍离开长安,必定会被发现端倪,如果事发之时发现柴绍不在,必然会捉拿平阳公主泄愤。

柴绍不得不走,平阳公主不得不留,她不能一起走,否则事情过早败露,与大事不利。万难之时,是平阳公主力劝柴绍安心前去,助李渊起事,平阳公主深陷长安,临危不惧,义薄云天。正是平阳公主的毅然决然,才让柴绍安心去李渊身边,成为臂膀。

柴绍即去,平阳公主并未隐匿身形,而是就地行事,与乱世之中招兵买马,成就小股势力,这起初的几百人,成了一个旋风的风眼,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平阳公主将附近起义的小股势力凝聚在身边,成为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军事力量,这股军事力量的首领正是平阳公主。

娘子军

平阳公主的义军,一再扩大,但是还不能成为一方霸主,因为一座大山在她面前,无法超越,这座“山”正是胡商何潘仁的起义军,这支起义军不容小视,拥兵3万,形成了一方势力。

不收何潘仁,平阳公主的义军便无法再扩大半步,但是硬打的话,平阳公主又不是何潘仁的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平阳公主选择让马三宝去招降何潘仁,结果是何潘仁来降。究竟何潘仁为何投降平阳公主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马三宝知道了,令人费解,或许仅仅是何潘仁眼光如炬,看到了李渊未来的发展前景。

总之,平阳公主成为了关中的一大势力,随着她的势力急剧扩大,周边的一些小型起义军都纷纷前来投靠。平阳公主的军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军纪严明,深受百姓爱戴。在平阳公主带领起义军期间,多次击败了隋将屈突通。在平阳公主的率领下,她带领的军队逐渐闻名于各路起义军,因为她的强硬作风,又是女子为军队首领,大家都称平阳公主的军队为“娘子军”。

等到李渊渡过黄河之后,发现关中的平阳公主此时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地盘,心里自然是美滋滋,对自己的这个三女儿更是喜爱非常。可以说,平阳公主的势力,对李渊占据关中支持很大,这是一个贪天之功!

李渊入长安,扫平关中期间,平阳公主回军山西大本营,坐镇娘子关,保李渊后方安稳。山西不失,则关中无事,长安无事。娘子关的得名也正是因为平阳公主曾经驻军于此而得名。

古今奇女子

称平阳公主为奇女子,除了她战功盖天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平阳公主死的时候,采用的是军式葬礼,身为公主,死后受到这样的待遇,绝对是古今奇谈了,当时也有人提出反对,但是李渊不以为然,他认为平阳公主金戈铁马,以这样的形式入葬没什么问题。甚至在平阳公主死后,给了平阳公主一个谥号“昭”,可见李渊对平阳公主的重视。所以,平阳公主也称平阳昭公主。


平阳公主独自在关中发展势力,开辟关中根据地,作为李渊入关中内援,合二为一,迅速攻占长安,随后坐镇大后方,使李渊等人可以安心作战,最终夺得天下。如果说李唐的江山一半是平阳公主打下来的,其实也并不为过。


野史日记


简单来说,没有道理,李氏最多打了一小半江山,主要还是李世民打的。

李秀宁这个名字是小说里面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李氏的名字,我们只知道她被封为平阳公主,谥号为“昭”,史称平阳昭公主。

平阳昭公主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原因就是她的军功。

将门虎女

史书是男子的舞台,即便平阳昭公主军功卓著,史书对她的记载也非常简略,成婚前的记载几无,所有的功业都是婚后才开始的,但通过她的家族成员,我们可以反推一下她这么强的原因。

先说平阳昭公主的父母,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在隋朝也是赫赫有名的武将,历任几州的刺史,又是隋炀帝的表哥,身份尊贵。

平阳昭公主的生母窦氏则是后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从小寄养在皇宫中,深得舅舅宠爱。北周被隋文帝篡夺时,窦氏非常生气,恨自己不是个男子,帮舅舅夺回天下,吓得父母大惊。

如此女子,出嫁也不是草草了事,而是比武招亲,应试者要用箭射中孔雀眼睛,才能娶她。经过一番比试,年轻的唐国公李渊抱得美人归。

有这样一对父母,平阳昭公主能普通吗?虽然她从小就是个贵族小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她不是扶风弱柳,而是武艺高强,骑马射箭、兵法韬略,全都门清。

平阳昭公主长大后,李渊将其嫁给了同样是将门之子的柴绍。柴绍出生贵族之家,时任隋朝千牛备身,在长安上班,所以婚后平阳昭公主就随丈夫搬到了长安。

分头行动

在隋炀帝的折腾下,隋王朝大厦将倾,李渊不想当被压死的蚂蚱,而要作重建大厦的王者,为此,他决定造反。

此时,李渊镇守太原,招兵买马、联络突厥等等都是以太原为中心,女儿女婿却远在敌人的老巢长安,为此他提前通知女儿女婿:老爹要造反了,赶紧跑。

两个人行动目标太大,很容易被隋朝发现,要是被抓住,李渊一起兵,他们可就难逃一死了。为了分散目标,平阳昭公主决定跟丈夫分头行动,柴绍先去太原,她留下来假装他还在。

一番商议后,柴绍偷偷离开了长安,平阳昭公主等了一会,确认丈夫走远后,就乔装打扮,跑到了五十里开外的鄠县。

此时天下纷乱、盗贼蜂起,就是长安附近也有很多贼寇,平阳昭公主变卖了鄠县庄园,拿钱招揽山中的亡命之徒,聚集了一支数百人的部队。

就这么点人当然不足以在关中立足,此时隋朝只控制关中的城池,城池以外的山野小镇,都是山大王的天下,这些流寇部队有强有弱,强者数万人,弱者数百人,平阳昭公主显然是弱者,但她就是要以弱克强。

平阳昭公主派家奴马三宝前去游说众多兵力比她还多的山大王,第一个拿下的就是有众数万何潘仁。这家伙是个“名贼”,原本是商人,后来转行当了盗贼,专做抢劫行当。

马三宝怎么拿下何潘仁的史书没有,反正平阳昭公主收编这几支盗贼后,转身攻下鄠县,随即开始军纪整治。

《旧唐书》:“每申明法令,禁兵士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者甚众。”

这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很快在关中群盗当中脱颖而出,归附者日众,隋朝军队也将之当作大敌,数次围剿,却均以失败告终。平阳昭公主乘胜追击,接连拿下周至、武功、始平等地,拥兵七万,威震关中。

镇守老家

这时候,不远万里从太原进军关中的李渊才刚渡过黄河,派出探子一探,他吓了一大跳,这女儿也太贴心了,给我张罗了几万人马。他立刻派女婿柴绍亲赴华阴,让他们夫妻会面的同时,商议一下进攻长安的部署。

平阳昭公主与丈夫、弟弟在会合商议后,再度分兵,夫妻二人各置幕府,都统领一支军队作战,进逼长安,这大概是最平等的夫妻关系了。

李渊称帝后,封女儿为平阳公主,每次赏赐都比其他公主要多,这也正常,毕竟其他公主在做女红的时候,平阳昭公主在砍人啊。

此时李渊只掌握了关中部分地区,周边还有陇西薛举、凉州李轨等割据势力,李渊派李世民出兵征讨,李世民用了两年才将他们全部扫除,奠定了关中的基本盘,这期间平阳昭公主则坐镇李渊的老巢太原。

唐军驻扎的地方是苇泽关,坐落在出入山西的咽喉——绵山之上,因平阳昭公主驻扎于此,改称娘子关。

军礼下葬

攻占长安之后,平阳昭公主便在史书中失去了踪迹,再无征战记录,直到武德六年(623年),史书突然记载了她的死讯。


之所以会记上一笔,还是因为平阳昭公主的葬礼与众不同,因为李渊特地加了鼓乐、军队送葬等步骤,礼部官员反对说自古没有女人下葬用鼓乐的,李渊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鼓乐是军乐,自古以来有带兵打仗的公主吗?公主生前征战天下,葬礼自然要用鼓乐!

下葬后,李渊为女儿定谥号为“昭”,这是对其功业的认可,使得平阳昭公主成为唐朝第一个拥有谥号的公主。


平沙趣说历史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出名的皇帝之一,也是一位马上的皇帝,伟大领袖曾经说过:在古代帝王中,李世民的用兵是最厉害的,其次是朱元璋,可见李世民的军事素养之高。

李世民的名气如此之大,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但我看了李秀宁这个名字,脑子有点没转过弯来。


后来才反应过来,历史上没有李秀宁这个名字,却有这个人的原型,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平阳公主。

原来,平阳公主的名字,历史记录中没有明确记录,民间才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就叫李秀宁。

善战的李世民,为李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打的仗,都是一些硬仗

李世民从十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带兵打仗,曾经参与解救隋炀帝的雁门之战。

当李渊举起反隋的大旗之后,李世民的军事才华再次显露出来,他率兵先后击败宋老生,降伏屈突通,最终雄踞关中。



可见,李世民虽然年轻,却已经变得异常成熟,也有了足够的战斗经验,这是李世民骄傲的资本。

骄傲的李世民,终于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第一个强悍的敌人,虽然宋老生和屈突通也非常强悍,但这个敌人,显然比前两个更加难缠。

李世民扬名的战役,是对阵薛仁杲的战役。李世民和盘踞载金州的薛举父子,结下了很深的梁子。

在武德元年的时候,盘踞在西部的薛举势力,突然向唐军控制的地区发起进攻,这次进攻,从薛举的进攻方式看,更像是半试探性的进攻。


薛举虽然也派出了主力,但打的十分小心,他先安排小股的队伍,骚扰扶风北地两个地方,不断的挑战着唐军的底线。

这样的挑战,很有目的性,让唐军很是尴尬。

彪悍自信的唐军并不害怕这小股敌军,而是对小股敌军背后的薛举主力,产生了畏惧,长期盘踞西部的薛举势力,拥有很多上等的好马,军队彪悍,战斗力要强于唐军很多。

更主要的是,薛举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沉稳冷静,老谋深算。

分析了敌我局势,李世民并不想以硬碰硬,李世民的军事思路,更趋向于以逸待劳,寻找战机,攻击敌军弱点,最终,出奇制胜。

这种军事思想,在初唐时期,影响深远。无论是后来攻击东突厥,高昌还是吐谷浑,唐朝精锐的骑兵,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在对手面前,然后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击溃敌军。


李世民面对谨慎而强大的薛举,依然保持冷静,他按兵不动,只是为了寻求战机。但意外还是发生了,战机没有等到,等到的确是一场突如起来的疾病。

李世民病倒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刘文静。

刘文静是一个文官,他是最早跟随李渊的人,有着极高明的智慧,也有着非常厉害的外交能力,但偏偏军事指挥能力并不强。

显然,刘文静没有像李世民一样清晰的判断,他贸然发起了进攻,于是,李世民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第一次惨败,唐军死伤大半。李世民被迫回到长安。

薛举把唐军的尸体,做成了京观,来耀武扬威。

骄傲的李世民是不允许出现如此败仗,于是,唐军和薛举的主力开始了第二次战斗,但遗憾的是,薛举病死了。


而他的儿子薛仁杲,性格偏激急躁,全然没有他父亲的老谋深算。再加上治国无方,做事极为暴戾。很多薛举的死忠,渐渐疏远。

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但李世民依然极为冷静,他再次面对敌军,依然按兵不动,这一等就是六十多天,李世民终于等到了第二次机会,薛仁杲军队断粮了。

而且,有大批量敌军投降。于是,机会到了,李世民突然出击,一举击败悍将宗罗睺。也诠释了什么叫做势如破竹。

李世民把握机会的能力非常强,一旦遇到机会,就不会放弃,于是,薛仁杲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押到长安城砍了脑袋,一雪前耻。

因为浅水川之战是李世民独立指挥的一场大战,也因为这场战斗的胜利,让李唐王朝免去了后顾之忧。而让李世民名动天下的战役,当属虎牢关之战。


这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战,虎牢之战让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盘踞在河北的窦建德成了李唐王朝的阶下囚,北方最强的两大势力崩溃,让李唐的势力成了北方名副其实老大。

像是浅水川之战一样,虎牢之战也是十分危险,对手是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兵力达到到了三十万,唐军不过五万而已。

面对着敌众我寡的危险形势,李世民依然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打法,带领三千玄甲骑士,屡次进攻对手薄弱环节,这三千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堪称当时的特种部队。

根本不是窦建德和王世充的军队所能抵挡的。而主力唐军壁垒森严,被围困的王世充无法冲出来,救援的窦建德也无法战胜唐军的精锐骑兵。

于是,两大强悍势力土崩瓦解,八个月的虎牢之战结束。虎牢之战和浅水川之战都是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是李世民用兵风格的集中体现。也让李唐势力彻底成为足以问鼎天下的势力。


所以说,半个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一点不错。

那么,我们再看看李秀宁,也就是历史上说的平阳公主

她的确是一个巾帼英雄,山西的娘子关,相传就是平阳公主为了抵御来自河北和突厥势力威胁而建造的。

她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将军,在武德八年去世时,朝廷也是按照军人的最高规格下葬,可见,平阳公主在军队中的地位有多高。


如果论起功绩,平阳公主是不能和李世民相提并论的,她最大的功劳就是参与进攻关中的战斗,而此后,她主要的功绩是防御后方。

对于打江山来说,她的功劳主要是攻下长安,对于守卫后方而言,功劳就非常的大了,多次直面对手的进攻,可谓女中豪杰。

所以说,李秀宁(平阳公主)和李世民,就打江山而言,平阳公主的功劳无法和李世民相提并论,但就守后方大本营而言,李秀宁未必就输给了李世民。


小小嬴政


应该说唐朝的江山多半是李世民打下的,少半是平阳公主打下的更准确些。李秀宁只是武侠小说《大唐双龙传》里的角色,就是以这位平阳公主为原型的。

平阳公主是谁

在整个唐朝历史上,公主这一角色频频出现在政坛上,不管是把持朝政还是朝堂斗争,都有公主的身影,像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还有这位平阳公主。

根据《旧唐书》记载,平阳公主是李渊的第三女,是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所生,和李建成、李世民窦氏同一个母亲,但是至于她的具体名字和出生年月都有残缺,但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说李世民说过李渊第五女长广公主是他姐姐,那平阳公主应该比李世民更早。

我们再说平阳公主的这个“平阳”称谓,就有褒扬她的意思。当年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将“平阳县”改成“临汾县”,原因是“平阳”和“平杨”谐音,所以“恶平阳之名也”。可是等到李渊起兵南下到临汾的时候又特意改回平阳的称呼。建立唐朝后,李渊赐其三女封号为“平阳”,就是褒扬她在“平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平阳公主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隋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起兵。在此之前,李渊专门派人秘密召回正在长安的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可是平阳公主却以两个人一起离开不可行为由,先让柴绍离去,自己断后。

等到柴荣去了太原后,平阳公主就动身跑到了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李氏在当地的产品变卖了,用来召集了一支几百人的灾民队伍。

当李渊开始起兵时,平阳公主又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招纳了四五支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是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好几万人。当时是平阳公主的家僮马三宝去的,也知不道怎么说的,势力远超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就成了她的手下。

后来平阳公主又接连收编了向善志、李仲文等义军,每次朝廷派兵攻打的时候,平阳公主总能打胜仗,并且连续攻占了多个地方。

由于平阳公主的名声太响,百姓们都称她为“李娘子”,她的部队则成为“娘子军”。这些五大三粗的男人也不恼,反而成群结队的前来投奔平阳公主。不久之后,“娘子军”的规模就超过了七万人。



到了九月,李渊的主力渡过黄河,和平阳公主成功会师。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共同攻打长安,长安很快就被攻克了下来。也就是这个时候,李渊将其封为“平阳公主”。

在李渊稳住关中后,就调头处理拥据在陇西的薛举和凉州的李轨,主帅是李世民。而平阳公主也没有闲着,她的任务则是守住大本营山西,驻守的地方则是苇泽关,后来改名为“娘子关”,就是因为平阳公主在这里驻守。

之后她的事迹也不再见于史书。直到六年以后的唐高祖武德六年(623),才突然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至于为什么有这记载,还是因为平阳公主的葬礼是以军礼下葬的,并且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所以封谥号为“昭”。平阳公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部队为她举行军葬的女子。


邯郸醉


平阳昭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唐太宗李世民同母姐,母太穆皇后窦氏。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中国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娘子关就是因为她所率领的娘子军曾经在此驻守而得名。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真正的生荣死哀。

我觉得大唐江山除了李世民功劳,有平阳昭公主一半功劳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都知道奠定李唐天下的一战是灭王世充,灭窦建德。这一战平阳昭公主都参与,负责的是保护大本营的任务,虽无直接上前线,但她的夫君,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的柴绍却参与前线的战争中。包括前期的李渊打天下,平阳昭公主基本都有参与。在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环境下,一个女子能有如此魄力和胆量,是极其不容易的。能统帅千军万马,必须要有过人的指挥才能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她做到了,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死后有谥号的公主。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虽正史并无出生日期的记载,但推算其年龄应该不大),也许李世民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亦或没那么快发动,以她在军中的威望和人格魅力,李世民会对这个姐有所忌惮。也许她在中国历史会更加辉煌。但历史不容假设,而我们所做的,唯有记住,曾经在唐朝也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


冰洺墨摇


说这个李唐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肯定没有异议,甚至可以说李唐大部分的江山都是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打下来的,前期击败薛举,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武装集团。

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称帝,征服四方,号称“天可汗”,令唐朝的版图和实力达到了巅峰,李世民自己又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没有滥杀功臣。

可以说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君主。

那么这个李秀宁又是谁呢?

一个比花木兰更加传奇的女性,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号平阳公主,她有很多个第一。

譬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兵打仗、建功立业的公主;

第一个死后追风谥号的公主,所以她又称平阳昭公主;

她也是第一个死后由军队负责出殡的公主;

我们耳目能详的娘子关就是平阳公主曾经带领自己的娘子军驻扎在那里而得名。

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帝度河,绍以数百骑并南山来迎,主引精兵万人与秦王会渭北。绍及主对置幕府,分定京师,号"娘子军"——《新唐书·诸帝公主》

当初李渊起兵的时候,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响应李渊,当时他还担心平阳公主舍不得自己离去,但是平阳公主好严抚慰,让他前去帮助李渊起兵。

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自己也开始招兵买马,响应父亲的起义,没过多久就在关中地区拉起一支七万人的兵马,结果他的丈夫柴绍才拉拢了几百人而已。

可见平阳公主的能力非比寻常,如果不是女儿身的话,估计和李世民在争夺皇位上也有得一拼。

不过说李唐的半个江山有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则有些夸张,不可否认李秀宁的这支部队壮大了唐军的实力,为李唐江山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后期活跃在战场上的主要还是李世民,像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武装集团就是李世民带兵出征的功劳,李秀宁自然也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显然还没有达到开拓半壁江山的程度。

但这一切都并不妨碍这位巾帼女英雄的风姿,她死后也得到了极为隆重的下葬礼仪。

譬如击鼓吹号、命令羽林军、虎贲等士兵为她举殡,这一殊荣观望历朝历代公主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也是她功勋的证明。

武德六年薨,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太常议:"妇人葬,古无鼓吹。"帝不从,曰:"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上同


围炉谈史


唐朝的一半天下是李世民打下的,这没问题,关键是李秀宁是谁?怎么能和李世民齐名?看到题目的那一刻我懵逼了。后来查找资料才发现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平阳公主吗?

李世民,众所周知,16岁开始带军打仗,前前后后领导的战争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场。薛举父子战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玄武门之变,以为登基后的各种开疆扩土,贞观之治的盛世,都是他的成功。历史上对李世民的评价极其的高。



李家儿郎是英勇善战,但李家女儿更是巾帼不让须眉!

李秀宁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就是世人皆知平阳公主,李秀宁这个名字在史书中无记载。李渊决定起兵时通知自己的三女婿柴绍“三女婿啊,你爹我要当皇帝,需要人支持,你来不来?”岳父要干大事自然是跟随。但是他担心妻子的安危。话说这李秀宁也不是一般女人,丈夫,父亲,兄弟都征战沙场,她还很镇静,想着自己能帮到什么。

既然丈夫担忧自己,父亲兄弟们外出打仗,我何不也集结一队人马,既保护了自己,还帮助了他们,一举两得。说干就干,招兵买马,置办兵器。没曾想到,最后跟随着竟有七万多人,人称娘子军!



姑娘要是“帅”起来真的没男人什么事了!

李秀宁先后攻占了户县,周至等地。等李渊渡过黄河后,看到爱女已经为自己在关中地带打下的一片天地,甚是欣慰,又给她赐了精兵强将,大家一起打天下。等攻下长安后就封了“平阳公主”,论功行赏,从此以后都是军人级别待遇!

虽说长安攻下了,但谁来守,自然是平阳公主了。李世民负责在外打天下,平阳公主负责守天下,两人完美的配合使得唐朝的疆域一步步扩大。





此关是我守,此地是我家,要想从此过,来吧,踏着我尸骨过!

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就驻扎于此。凡是要进入中原,先从我平阳公主身上过!娘子关也因此得名。

就这样,平阳公主保证了李家大本营的安稳!既然后方稳定了,那前线的李世民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放开膀子一顿猛如虎的操作,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打天下容易,但是守江山难。新朝的建立不就是因为前朝守不住了吗?所以,李世民是厉害,江山是他打下来的,但是,没有平阳公主的守江山,无论多少疆域都不是李家的囊中之物。

所以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另一半就是平阳公主(李秀宁)守护来的!


斯幽说历史


没有道理。

在大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论重要性无人可比李世民。平阳公主固然是一位奇女子,但和李世民还是差得很远。

首先要说明:平阳公主不叫李秀宁。

李秀宁是《大唐双龙记》的说法,属于文学创作,岂能当成正史对待?事实上,平阳公主并没有留下芳名,我们只知道她的封号。


这位传奇公主主要有两个军事功绩:

  • 迅速组织起反隋军队。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时,平阳公主在老家招募士兵,组建成一支7万人的军队。

  • 参与长安之围。

同年,李渊率军自龙门渡河进入关中,跟平阳公主的军队回合后,共同包围长安。

如果你和李世民去比较,就会发现平阳公主做的算不上什么。

李世民都做了什么?

平定薛举父子,夺取陇右;

击败刘武周,收复太原与河东;

虎牢关之战,击破王世充、窦建德;

更不必说在消灭刘黑闼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了。


平阳公主跟李世民一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总而言之,大唐江山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的。

平阳公主起了辅助性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当然,比起李建成来,平阳公主确实要出色不少的。


HuiNanHistory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有人说,李秀宁打下一半江山,李世民再打下一半,两人一合成,便是大唐江山。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有道理的……

可能大家对李秀宁不熟悉,该名字出自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历史上对应的人物是平阳公主。与李世民、李建成乃是同父同母。

平阳公主为人豪爽,勇敢泼辣,而且很大气。李渊决定太原起兵时,她和丈夫柴绍正待在长安城。柴绍打算响应岳父。但又担心平阳公主的人身安全。

平阳公主断然拒绝,催促柴绍赶紧离开,一个妇人,有的是地方躲藏。走到哪,有办法避开危险。



柴绍直奔太原,平阳公主干脆变卖家产,散尽家财,招募反隋义军。很快拉起来了一支队伍。凭借其人格魅力,队伍越来越大。东征西讨,攻城略地。发展到了七万人。世人皆称之为“娘子军”。

随后,和李世民会合,平定京师。长安被攻克后,李渊称帝。册封爱女为平阳公主。接下来她的任务是驻守娘子关。娘子关处在河北、山西交接,乃咽喉要地,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623年,平阳公主去世。李渊以军礼下葬。明德有功,谥为昭。所以,后人称之平阳昭公主。



平阳公主弟弟李世民也是一员猛人。太祖点评历代帝王道: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隋炀帝出急,滥用民力,致使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又经过一番混战,形成割据的状态。有:李渊的唐、薛举的秦、李轨的凉、刘武周的定杨、窦建德的夏、王世充的郑、李密的魏、刘黑阀的汉、徐圆朗的鲁等(如图)。



李世民除鼓动李渊太原起兵(李渊醉酒,趁机塞晋阳宫的美女,事后来个“仙人跳”。李渊被迫)外,更多的功劳在战功,常出征,四方征战。

第一,浅水原之战,初战败,再战胜,薛举的继承人薛仁杲投降。平定陇西,李唐无西顾之忧也;



第二,败刘武周、宋金刚,得并、汾。李唐北方稳固;

第三,虎牢之战,破王世充、窦建德。唐关西、郑河南、夏河北,三足鼎立。李世民一举平定郑、夏两大割据集团,天下局势瞬间翻天覆地。可想其功劳……李渊没办法,只好设立天策府,李世民担任天策府上将一职。此时,他一跃成李唐的第三把手,隐隐和李建成旗鼓相当。当然,也埋下了祸端,导致发展为玄武门之变。

所以,李世民为大唐打下一半江山,名副其实。对平阳公主来说,打下另一半江山,有道理,但夸大了。置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于何地?不可否认,她为大唐立下赫赫功绩。



倒是可惜……纵然她身具男儿豪情,也不过是个女儿身。否则……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史小二记


有人说“唐朝的江山,一半是李秀宁打下来的,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话有点道理,但未免有点儿夸大其词。

谁是李秀宁呢?

李秀宁是《大唐双龙记》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原型是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即李世民的同母姐,唐朝驸马柴绍的老婆。

首先声明一点,正史中平阳公主叫什么史书不详。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和理解,姑且称平阳公主为李秀宁。

李秀宁为大唐的建立做出了什么贡献,以至于和李世民平分秋色?





这事还要从李渊太原起兵说起。

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即李渊的母亲和杨广的母亲是亲姐俩。李渊最初是杨广的手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升任太原留守。

此时李世民跟随父亲驻守太原,他看到各地反隋义军风起云涌,于是鼓动父亲乘机夺取大隋江山。

李渊当初不同意,认为和杨广是亲戚下不去手。

李世民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迫不得已和好朋友,时任太原县令的刘文静以及晋阳宫主管(宫监)裴寂,合谋为李渊设了一个局。

三人故意把李渊灌醉,然后把他扶到杨广留在晋阳宫里的两个妃子的床上,造成李渊侵犯杨广两个妃子的假象。

实际都是事先买通两个妃子套好的把戏。

李渊喝高了,稀里糊涂上了皇妃的床,就在早上醒来时,晋阳宫主管裴寂假装无意撞破,声言要上报李渊强奸皇妃,这就是典型的“仙人跳”。

此时刘文静出现,劝李渊造反,李渊考虑再三:“反正都是一死,如果造反成功了呢!”



李渊要太原起兵造反,这时她的女儿、女婿都还在长安居住,于是李渊派人去长安通知女儿女婿赶紧撤离。

当时柴绍对妻子说:“你爸要造反,让咱俩赶紧离开长安,否则杨广非把咱俩砍了不可!”

李秀宁说:“如果咱俩一起走目标明显,不如你先走投奔太原,我是女人目标小,把家中东西处理掉我随后就到”。

柴绍说你自己多保重,说完就带上人马投奔了太原。

丈夫走后,李秀宁变卖家产,随后带上仆人,自己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离长安投奔太原而去。

就在去太原途中,李秀宁发现各地起义军很多,她突然萌生了组织一支队伍的想法,于是边走边招人马,很快有了一支上千人的人马。

随后李秀宁带着这支队伍边走边战。

由于李秀宁所率军队纪律严明,投奔她的人马络绎不绝,不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了太原后竟发展成了上万人的军队。




李渊见自己的女婿、女儿都逃出来了,这才起兵攻长安。

随后李秀宁组织的这支军队在李渊征战关中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就占领了长安。历史上除了宋朝赵匡胤得天下容易外,第二个就属于李渊了。

占领长安后,李秀宁奉父命驻守山西娘子关,这就相当于让她留守大本营。

有道是:“山西稳则关中稳”,李秀宁圆满完成了驻守任务。到现在娘子关一代仍流传着平阳公主的许多传说。

从上面可以看到,李秀宁确实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总结有两点:第一,为李渊起兵提供了一支队伍。第二,父亲和兄弟们在外征讨的时候,守住了大本营长安,解除了父亲和兄弟们的后顾之忧。



但是说她为唐朝打下了一半江山未免言过其辞,只不过李秀宁是女人,巾帼英雄在历史上本来少之又少,这样一来,她所取得的成绩显得尤为突出。

李渊的儿子们哪个功劳也不比李秀宁逊色。比如大太子李建成,李渊起兵前他在河东居住,秘密结交了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也组织和招募了许多义军,然后带着这支队伍投奔了太原。



李秀宁驻守娘子关,李建成、李元吉也没闲着,在外征战哪一个功劳也不小。但是李世民称帝后抹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切,李秀宁则不同了,她本来是女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李世民构成威胁,所以史书并没抹杀她的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