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流傳的“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這是什麼意思?不是冬至開始數九嗎?

悠然南山4110


“三庚”和“逢壬”都是我國傳統的計時方法,即是天干地支紀時法,從民國開始逐漸淘汰,被現在國際通用的計時法替代。夏至三庚,是指夏至後的庚申,庚午,庚辰三日,而庚辰日就是第三庚,就是數伏的開始。冬至逢壬,就是冬至後第一個有“壬”的日子,如壬戌日就是冬至逢壬日,也就是數九的開始。


天干地支紀年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紀年方法,自古便有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天干的十個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的順序是反覆循環的,十天一循環。由於一年的天數,不是十的整倍數,所以每一年的庚日和下一年都不會相同。


“三伏”天,每年最熱時期。按照規定,每一伏為10天,但有些個別年份,中伏為20天,所以,每年的“三伏”或為30天,或為40天。是這樣計算的,頭伏的第一天,夏至日起第三個庚日,而三伏的第一日,為立秋日起的第一個庚日。這裡的庚日,庚是天干中的十個字之一。


這就造成三伏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樣,有十天之內誤差。每年頭伏的第一日,在7月11日至21日之間,三伏的第一日,在8月7日至17日之間。由於三伏日的不確定性,一般情況下,人們很少自己去推算,而是直接去查日曆。


很多人認為,冬至開始數九,其實不然,也有人認為,冬至後次日。但為什麼會說“冬至逢壬數九”?古人認為,“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按照古人的說法,在數九寒冬,孕育著春天的希望。因此,“冬至逢壬數九”和天干地支紀日的推演不同,它有更深刻的含義。


冬至逢壬數九的意思,就意味著春天也不遠了。冬至者,一陽生。冬為春之母,古人說的“冬至逢壬數九”原來是這個意思啊,而不是說“逢壬日”。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為春之先聲才對。


有一說叫作“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每年從冬至開始數九,冬至就是頭九的第一天。每過九天為一九,一直數到九九。由於“三九”這九天均在小寒到大寒之間,一般是氣候最冷的時候,所以稱“冷在三九”。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各地的感受有所不同。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赿是在艱苦的時候,方才能鍛鍊人的品質,有堅強的毅志,方可成就一番事業。


德雨50926495


夏至三庚數伏這個問題以前已經回答過,在此不作重複。大概意思是說夏至節過了後遇到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每伏十天。有時候中伏多幾天。

冬至逢壬數九,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過了冬至節遇到“壬”日開始交九。為了回答熱心網友這個問題,本人也查看了萬年曆,每年的第一個九都是從冬至節那天開始算起。

這句話裡的冬至不是指冬至節,而是指冬天到了,遇到“壬”開始交九,每個九為九天。冬天從哪天算起,按照24節氣,每年的立冬節一般都在11月7日,也就是說從立冬開始,就就進入了冬季。而冬至節那天也不一定是“壬”日。這句話裡的“壬”代表的就是冬至節。

古人為什麼用“壬”來代表冬至節。首先還得從天干五行學說起。天干一共十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壬排在了第九位。因此“壬”代表的數字為九。古人又把天干配成五行。即:甲乙為木,代表春季,丙丁為火,代表夏季,庚辛為金,代表秋季,壬癸為水,代表冬季。雖說從立冬開始進入了冬季,而真正意義的寒冷是從冬至節開始。為什麼不用十天一個九,因為“壬”代表的是寒冷,代表的數字是九。

冬季最冷的時間是從冬至節到立春節。冬至節到立春節又是45天,正好是五個九,無論是哪一年,立春這天不是五九最末尾的那一天就是六九第一天。所以農村還留傳了春打五九尾和六九頭之說。從立春到春分又是45天時間,也就是說從冬至開始算,到春分共90天時間,正好是十個九。至此寒意全無。


山野50


農村流傳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是什麼意思?不是冬至開始數九嗎?

是啊!我也在疑惑,因為從小的認知中“夏至三庚入伏”和“連冬數九”這些老話一直是身邊老人們唸叨的,每年一到冬至,老人們就說開始數九啦!

可是就在前天我的一個有關“今年數九是從哪一天開始的”這個問答中,有網友提出了異議!有人認為,“單日冬至雙日九,雙日冬至連庚走”,還有人提出,“冬至逢壬才數九,夏至三庚就入伏”,還有人認為,“單日冬至當日進九,雙日冬至次日進九”......

真的非常感謝這些網友的評論!如果沒有他們,我一直會沉醉在自己的記憶裡,始終會認為連冬數九,每一年的數九天都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的!



個人以為,上面的這些說法好像不是空穴來風!可是究竟為什麼對冬至與數九天的關係,會有這麼多的說法呢?!

而入伏從哪一天開始,是沒有爭議的!那就是“夏至三庚入伏”,即從夏至後數到第三個庚日開始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了!而且,頭伏,二伏,三伏的天數也不一定相同!而數九天呢,就是每一個九,都是九天!這有是為什麼呢?

有哪位大俠路過能解釋一下,也算是一種幸運了!究竟數九天是從哪一天開始的呢?難道不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嗎?歡迎各位高人留言分享!


村姑說村事


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是何意思?有爭論,有理解不同,說法不一的。各說各有理,先取同而存異吧。

甲丙戊庚壬,是天干之陽,甲為幹首,戊居中五土,春秋二社日就以二分中之戊日論的。庚居七是西金首,壬居九是北水首。九為陽之最大,陽當用九,易卦陽爻是以九論,陽單陰雙,卦爻陰爻則是以六論。冬至後陰盡陽生當用九,夏至後陽盡陰生當用六,冬至數九,以九以壬都無疑問,差之不大。夏至三庚數伏,理解錯差就大了。夏至後數伏是以庚日論的,庚七與六近,戊五被社土用了,以幹代多以陽說,故取庚。三庚數伏,即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日,即為入伏。伏分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六個庚日為末伏,末伏必在立秋後。六庚怎麼算都有五十天,夏至到立秋是下足五十天的。夏以十天論伏從庚起,冬以九數得九九終。夏至後論入伏肯定以庚日論數起,冬至後數九,有以從壬日數起,也有從冬至日數起的。數九寒冬冷三九,六九便在春上頭。到六九之,已交春了,一年最冷當在三四九,五九已近春。

我國曆法與節氣有許多講究,許多知識,有條件有興趣可以學一學,知多藝熟不壓身,卻大大方便生活。一本通書學到老,到老未熟一通書。通書裡面,民俗裡面有許多知識是要學學的。





樹德漢碩


庚日為伏,壬日為九。俗話說得好:“熱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夏天最熱的也就是三伏天,冬天最冷的時候就是在三九。


題主說提的“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根據小編的理解程度,下面來和大家分享“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

關健詞:夏至、冬至、數伏、數九、庚、壬。

庚。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庚是用於陰曆,也就是農曆計時單位。如: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這叫六庚日。

壬。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天干壬也是用於農曆計時的單位,如: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戍。這叫六壬日。



夏至。夏至是全年第十個節氣,是入夏以來第四個節氣,這時太陽黃經為90度,有“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一年的天氣開始了炎熱的夏天,從夏至這天起,開始晝長夜短。這時的太陽在北迴歸線,直射北半球。


數伏。我們這裡的方言叫“暑伏"。起實就是“數伏”,那麼,三伏天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小編是這樣理解,夏天炎熱,也極熱。天干庚在易學方面解釋為“狠、惡、霸道、凶煞"的意思。這時的炎熱的夏天的熱度,就會跟以上的解釋連在一起,所以古人就把夏至節氣後的第一個庚日定為初伏,往後數十天又一個庚日為二伏,再往後數十天又是一個庚日為三伏天。這又因為十天干,每逢十天就循環一次,這就是每個伏天十天的緣故。


冬至。冬至是全年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入冬以來的第四個節氣,這時的太陽黃經為270度,這時的太陽到達了南迴歸線,對北半球的日照少了,這時的天象是晝短夜長,北半球會出現極夜現象。冬至節氣也說明這時的天氣己進入嚴冬。“陰極之至,陽氣始升"。冬至節即一陽生,新歲開始,《載敬堂集》:“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

數九。“數九”跟“數伏”略有不同,數九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從冬至節這天就開始“數九",也有人認為“數九是從冬至這天后的第一個“壬”日數起的。“壬"與“庚"也有不同,因為“九"天是以九為單位的,“伏"是十天為一伏的。數九天是九天為一九的。象今年的冬至是明天十一月十六這天為戊子日,按後一種說法是“入九”是在十一月二十這天的壬辰日。無論那哪種說法,都擋不住嚴冬的寒冷。俗話說:“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沿冰走……”



如果到了“九天”,天氣不冷就不正常了,明天就是冬至了,並且氣溫又下降了,請友友們多加衣服防寒,中午別忘了吃餃子喲,冬爛了耳朵,可別怪我沒提醒你喲!


XGC上善若水


農村流傳的——夏至三庚伏,立秋五午社,要知來年潤不潤,除去大寒數月盡。冬至的天,就是數九開始的第一天。

第一個——夏至三庚伏。

農曆中的六十輪甲子,是由十二地支和十天干相組合形成的。

比如說今天是甲子日。甲,是十天干的第一個字。子,是十二地支第一字:子(鼠)。

例:明天是——乙丑日。乙,是十天干的第二個字。醜,(牛)十二地支第二個字。如此推算六十輪,才能烣復到十天干和十二地的第一個字,為一輪。

十二地支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大家都知道,十二個字組成。

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十字字組成。

夏至三庚伏——是從夏至日那天起,向前推到出現第三次庚的那一天,就是入伏的第一天。

立秋五午社(社,播種冬小麥時間,統稱(麥社)),也與夏至三庚伏同樣。從立秋的那一天起,數到第五個午字,那天就是“麥社”日子。

要知來年潤不潤,除去大寒數月盡。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

如果大寒在臘月二十五日,而且本月有三十日,(大清)除去二十五的那一天,到三十是五天,那麼明年是潤五月。

冬至逢𡈼數九,不是數“九”的開始!

冬至就是“數九”的開始,也是數九的第一天!


liujianweng


看了半天,簡的簡,繁的繁,反正無厘頭。我的所學,這裡涉獵太廣,什麼八卦九宮四時五季(四季之中還有一個長夏)。並且還有氣數(五行之氣的數)。但是數九和數伏是與四季的五行生剋制化有關。

我國先民曆法中把四季和五方干支八卦五行五色五味五音相匹配在一起。其中,東方甲乙寅卯震屬木色青味酸,南方丙丁巳午離屬火色紅味苦,中心戊已辰戍醜未艮坤屬土色黃味甜,西方庚辛酉屬金色白味辣,北方壬癸坎屬水色黑味鹹。

用實物說,所有植物都含酸,所有被火燒焦的植物都苦,所有生命都依賴土,土裡的生物入口都轉化為糖類,所有被金屬傷到都有劇痛感,所有鹽類都得有水才知道鹹(鹽在乾的唇

外是沒有感覺的)。

於是又從五行生剋涉及到了數伏數九。秋金在夏火後受火剋制,火到而金畏,金畏火而後生於火,原金屬在火裡軟化後再成型。秋金遇到夏火先軟化,就是“伏”,三伏金成。所以最熱的兩伏是金的提煉期,提煉後再過火成型。

而十天干庚是陽金,原金,未成型的金,遇火則伏,伏後成型。夏至火最盛,在氣數上屬於火的旺氣和暗中土氣,土能生金但氣勢未露,而火的旺氣威力正巨金受火克。(這又涉及到了太陽說)煉石成金,一庚原礦二庚原石三庚入冶,第三個庚日開始鍊金。這就要看夏至的天干,如果天干是辛,第9天一庚,19天二庚,29天第三個庚日入伏。如果天干是庚,21天入伏。

而數九是十天干從甲到壬是九,壬是原水。春在冬後,木順水位得水生,水到則木生。冬至水最盛,也就是冬至壬水生,冬至屬於壬水,可以直接生木。所以冬至屬於九壬水的旺氣和暗中土氣。而土受木克本身洩氣。所以冬至就是壬水的主日,這天可以叫壬也數九。


庭蔭囀鶯


農村流傳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是什麼意思?不是冬至開始數九嗎?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個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在極寒極熱的天氣裡鍛鍊身體,對人體有好處。不管是寒來暑往,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往往會幹出一番事業來。

關於夏至和三伏天,冬至和三九天,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很多人的常識就是,夏至到就意味著進入三伏天了,很熱。冬至到就意味著進入數九寒冬了,很冷。是不是這樣子的呢?應該不是的,夏至節氣到來,不等於是入伏,冬至節氣的到來,也不意味著就數九寒天來了它們之間還有一個過渡的時間,也就是我們要說的“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

“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的意思是,夏至過後第三個庚日進入初伏,冬至過後第一個壬日進入一九。至於庚日和壬日,這些都是古代曆法中的天干地支紀時的方法。舉個例子來說,夏至三庚,是指夏至後的庚申,庚午,庚辰三日,而庚辰日就是第三庚,就是數伏的開始。冬至逢壬,就是冬至後第一個有“壬”的日子,如壬戌日就是冬至逢壬日,也就是數九的開始,但是不是這樣的理解呢?我看不像。

不是冬至就開始數九了嗎?很多人會如此認為。確實有冬至當日數九的說法,而且大部分人都會認為冬至就是數九寒冬的開始日。而且也有人認為冬至過後次日才是一九的開始,但為什麼會說“冬至逢壬數九”?古人認為,“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按照古人的說法,在數九寒冬,孕育著春天的希望。就現代詩人也說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意思都是一樣的。

因此,“冬至逢壬數九”和天干地支紀日的推演不同,它有更深刻的含義。從“交九”到“出九”八十一天,就像一個懷孕的女子,經過了冬的孕育,迎來了春的明媚,春暖花開。

三伏天中的頭伏和末伏都是十天,而中伏卻不一定,有十天和十二天的不同。但數九天就不一樣,每個九都是九天。比如2018年,6月21日夏至,7月17日開始數伏。那麼7月17日就是三庚日。而12月22日為交九日,農曆十一月十六,是戊子日,和“冬至逢壬數九”不同。

既然2018年的冬至又是交九日,那麼“逢壬數九”可以理解為“春生冬至時”,也就是說,冬至逢壬數九的意思,就意味著春天也不遠了。

冬至者,一陽生。冬為春之母,古人說的“冬至逢壬數九”原來是這個意思啊,而不是說“逢壬日”。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為春之先聲才對。


農村老俗話


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

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用於曆法,術數,計算,等各方面。

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庚,壬乃天干也。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夏至三庚入伏:這句話是確立初伏的依據。也就是夏至過後到第3個庚日為初伏。今年2018年6月21日夏至。夏至後第一個庚日是6月27日庚寅。第二個庚日是7月7日庚子。第三個庚日是7月17日庚戍。所以從7月17日開始入伏。冬至逢壬數九:這句話按字義理解是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開始數九。今年2018年12月22日冬至,這一天是戊子日。12月26日壬辰日,是冬至後第一個壬日。但是今年2018年是從12月22日冬至這天開始數九,而不是從12月26日壬辰日開始數九。那麼冬至逢壬數九怎麼解釋呢?因壬者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冬至一陽生,十二消息卦是地雷復卦,上坤下震,一陽來複。

綜合分析,確實有的年會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有的年卻不會。


張慶東易經


農村流傳的“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這是什麼意思?不是冬至開始數九嗎?

記得以前生活在農村的時候,家裡的老人總是會說形容夏天的“一伏、二伏、三伏等”,也會說形容冬天的“一九、二九、三九”,經常聽到的俗語就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當時並不知道,什麼時候去數伏,什麼時候去數九,瞭解的多了才懂得其中的道理,“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這句俗語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計算伏和九的,當夏至這個節氣到來以後,第三個庚日,就可以開始計算伏了,當冬至這個節氣到來以後,第一個壬日,就可以計算九了。


這裡的“庚”、“壬”分別指的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天干和地支分類組合成為不同的日子,一共有六十天,也就是六十天會是一個重複的輪迴。當然在民間也有不同的說法,即人們認為應該從冬至開始計算九,因為這樣的話立春就恰好就是六九的前一二兩天,這也和民間流傳的俗語“春打六九頭”不謀而合,這也是相對正統的算法。對於伏的計算方式則更為麻煩,因為每個伏的時間是不同的,也就更為複雜一些,這些可以參考一下每年的歷法。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研究其中所蘊含的一些道理,通過研究其中的道理,也能夠懂得更多的東西,而且文化當中也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需要更高深的文化水平去區分。“夏至三庚數伏,冬至逢壬數九”,你如何看待這句俗語呢?大家可以利用不同的算法去研究一些這些俗語,哪個更符合實際,更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