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壞人”孟子是如何給齊宣王“下套”的

孟子學有大成後,一直周遊列國想要實現自己用“仁愛“治國的抱負。但是苦於當時禮崩樂壞,一直都未能如願。雖然周遊的國君一直都認為他說的話是沒有錯的,但是沒有一個君主願意採用他的政治思想。孟子說話總是很賦有技巧性,下面來看一下孟子這個”壞人“是如何給齊宣王”下套“的。

一、你可以是這樣的人

齊宣王問孟子說:"老先生,你能給我講講齊桓公和晉文公的故事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弟子沒有講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所以沒有傳下來,我就也沒有聽說過。要不然,我給你講講能使天下歸服的王道怎麼樣?

齊宣王這一聽立馬來了興趣問道:“怎麼才能使天下歸服呢?”

孟子說:“以民為重,安撫老百姓的人就可以使天下歸服,這是沒有人可以阻擋的。”

齊宣王問:那我可以成為這樣的人嗎?

孟子回答:當然可以。

齊宣王問:你怎麼知道我可以呢?

且看“壞人”孟子是如何給齊宣王“下套”的

重點來了一!

孟子說:“我聽胡齕說,有一次你坐在堂上,有人牽牛從堂下過,你看到了就問,牽牛到那裡去呢?那人說,要宰了它用來祭鍾。你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哆嗦的樣子,沒有什麼罪就被殺死了。那人又問你,那要把祭鐘的儀式廢除了嗎?你說:那怎麼能行,用只羊來代替它。我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事情?”

齊宣王聽的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和統一天下有什麼關係。但是確實有,就說有的。

孟子說:“你有這樣的心腸就足以使天下歸服了,老百姓都以為你是吝嗇,我當然知道你是不忍心。”

齊宣王說:當然了,我國就是在小,我也不會吝惜一頭牛的,我只是不忍心看它哆嗦的樣子罷了。所以才用羊來代替它的。

孟子說:但是老百姓都會覺得你是吝嗇的,這個你沒必要詫異。因為你是用小的換了一個大的。他們那裡會體會到你的用心呢,如果但說是否有罪,牛和羊同樣是沒有罪的。為什麼你用羊換了牛呢?

齊宣王笑著說:那這是為什麼呢,我的確是不忍心,但是老百姓總認為我是吝嗇呢?

孟子說:沒關係,這就是仁愛了。因為你只看到了牛,沒有看到羊。君子對於禽獸,寧願看它活著,不願意看到它死去。聽到動物死去時的慘叫聲就不忍心吃它的肉了。所有君子總是遠離廚房的。

齊宣王說:“老先生,你真是說到我心裡去了。但是這和我統一天下有什麼關係呢?”

且看“壞人”孟子是如何給齊宣王“下套”的

二、你可以,但是你不去那樣做。

重點來了二。

孟子接著說:“如果有人對你說,我的力氣可以舉起三千斤,但我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夠看得清鳥兒身上的細毛,但是我看不見一車的木柴。你會相信嗎?

齊宣王:我當然不相信了。

孟子說:”你的恩情足以到使禽獸得到恩惠,然而百姓卻一點也沾不到,又是為什麼呢?這麼來說,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不用,看不見一車柴是因為不想去看。你不以民為重,不能去安撫百姓。是因為你不去做,而不是你不能做,所以你沒有統一天下。“

齊宣王接著問,不肯做和不能做有什麼不同呢?

孟子說:讓人胳膊下夾著泰山越過北海,他說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讓人為老人折根樹枝,他告訴我說做不到,這是不想做,不是不能做。因此你沒能統一天下,不是胳膊夾著泰山過北海,而是給老人折樹枝一樣。你沒有去做,而不是你做不到。

且看“壞人”孟子是如何給齊宣王“下套”的

小結一下

看完孟子和齊宣王這段對話,雖然孟子說的都是對的。但是內心還是覺得孟子“太壞了”。齊宣王在不知不覺中就被“下了一個套”先講一個齊宣王自己的故事,告訴齊宣王你是有仁愛之心的,有仁愛之心的人就能統一天下,你的仁愛之心都到了會捨不得讓一頭牛去死了。在用第二個故事說齊宣王你沒能統一天下是你不去做,不是你不能做。你統一天下就如同你給老人折個樹枝那樣簡單,並不是讓你用胳膊夾著泰山越過北海那樣難。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多少人如同齊宣王一樣呢。我們做很多的事情總是在給自己找藉口說自己做不到,或者失敗了給自己找一個臺階下,那是理所應當的。我們有多少人能去反思一下,我們每天做的事情,還有我們要做的事情,到底是挾泰山以超北海呢,還是為老人折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