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作曲家周文中去世,享年96歲

華裔作曲家周文中去世,享年96歲

©Kimberly M. Wang

華人音樂界的鮐背老人,先行者周文中先生,於北京時間2019年10月25日夜過世,享年96歲。

“周文中先生是一位改變了世界音樂史的文人,是中國現代音樂的精神導師。所有有機會親自或是間接接觸到周先生的人,都曾被他的熱情、智慧、慷慨,和不懈的精神所感動。他改變了音樂史,同時也或許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周文中音樂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梁雷表示,隨著他的逝世,星海音樂學院周文中音樂研究中心成為周先生藝術遺產的監護人。

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去世,享年96岁

青年周文中

周文中祖籍江蘇常州,出生于山東煙臺。1946年廣西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建築。但因自幼熱愛音樂,抵耶大一週後即放棄獎學金,轉入新英格蘭音樂院學習作曲。1949年遷居紐約,1958年加入美籍。師從埃德加·瓦雷茲,後來成為瓦雷茲的好友與作品保管人,並致力於校訂瓦雷茲的作品。

作為作曲家,周文中以“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為其音樂創作理念,致力於東西音樂的融合,開闢一條獨特的、對未來世界音樂走向有關鍵性影響的途徑。他的作品不但體現中國詩詞、繪畫和傳統哲學的意境與內涵,而且融合東西方音樂理論和技巧的精髓。1954年,他發表管絃樂作品《花落知多少》,震撼樂壇,榮獲多項獎項,包括洛克菲勒文藝獎。主要作品包括:《山水》《花月正春風》《花落知多少》《思凡》《行草》《漁歌》《變》《谷鷹》《山濤》《浮雲》等。

自上世紀50年代起,周文中即投入教育,其中有30餘年奉獻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藝術學院副院長以及作曲博士研究所的主任,陳怡、周龍、譚盾、盛宗亮等新一代華人作曲家都曾是他的學生。1969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開設了第一門“中國音樂”課程,並逐漸把這門課拓展為“亞洲音樂人文”。

1978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了中美藝術交流中心,並在接下來的30年裡成為了聯結不同文化的先驅。 哥大中美藝術交流中心的第一個項目,便是策劃小提琴家伊扎克·斯坦恩(Isaac Stern)1979年的中國之旅,期間還協助拍攝了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斯坦恩在中國》。

2012年,90歲的周文中完成了自己的藝術閉環,創作了第一首由六件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的作品《絲竹蒼松》。這首作品最終在2015年被收錄到周文中為中國民樂創作的專輯《誦松》中。在周文中的創作生涯中,他曾為來自各種不同文化的樂器作曲,但惟一保持不變的,是他對細節的注重和對每一個音符鑽研。

2018年11月,周文中在紐約家中與星海音樂學院副院長蔡喬中籤署協議,正式將他的全部藏書捐贈給星海音樂學院。11月28日、29日,星海音樂學院舉行周文中音樂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周文中國際音樂學術研討會。星海音樂學院院長蔡喬中表示:“周文中是華人的驕傲,他的藏書更是一生學術精華的留存。星海音樂學院期盼能與所有志同道合的同仁們一起,通過周文中音樂研究中心及周文中藏書館的建設,共同承擔起弘揚周文中思想與精神的重任與使命。”

來自周文中先生家人的信

親愛的朋友們,

周疏旼和我沉痛地通知您,我們的父親昨天上午在我們二人的陪同下在家裡安詳辭世。他一直身體狀況良好,直到過去幾天病情突然惡化。我們能夠在他長達九十六年的不可思議的人生旅程中跟隨他,而且能站在他身邊陪他走到最後,為此我們感到無比幸運。

眾所周知,父親致力於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更具體地說,是致力於創建兩種傳統文化精髓融合的新音樂語言。他與親密的朋友和同事之間的許多互動和討論對他的思想和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父親的精神和激情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以一種極為真實的方式得以延續。

謝謝大家為父親一生熱愛的理念和創造力做出的貢獻。你們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我們計劃於春天在紐約市舉行一次慶祝父親生活和成就的慶祝活動。隨著計劃的確定,我們將為您提供信息。

我們帶著周氏家族的溫情與愛,感謝大家的關心。

周淥巖

周疏旼

2019年10月26日

翻譯:梁雷

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去世,享年96岁

“讓我們不要談論影響,而談談匯流。讓不同的傳統交融,帶來一個全新的主流,整合所有的音樂概念和技法,將它們融合到一條寬闊的音樂河流之中。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確保所有的文化都保留其自己的獨特性和詩意。” —— 周文中

(本文部分內容轉載、整理自周文中音樂研究中心、哥大全球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