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為什麼不愛住在紫禁城?

紫禁


清朝的建立者滿族(女真人)最初發源於黑龍江流域,在入關定鼎北京統一中國之前,滿洲人主要活動範圍也是位於今天的東三省以及外東北地區,這一地區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中國高緯度地區,作為這一地區的原生圖紙民族,滿洲人歷經幾百年的生存繁衍,早已經適應了這種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涼爽短促的生活環境了,然而隨著公元1644年,滿洲貴族及八旗軍隊進入北京後,清朝的統治者便離開了世代居住的東北地區,而開始了關內華北地區的長期生活,相對於傳統的東北地區而言,這一地區夏季更為漫長,氣候更為炎熱,資管了涼爽氣候的滿足皇帝每到烈日炎炎的夏日便覺得異常煎熬,因此清朝皇帝沒到夏日便不願居住在紫禁城中,而是先後興建了供避暑納涼的承德避暑山莊和圓明園等一些列避暑納涼的工程,沒到炎炎夏日,清朝皇帝便會將辦公場所懿旨這些地方,直到秋涼之時才會回到北京紫禁城中居住。

清朝皇帝一年有大半時間不再紫禁城之中:

明朝遷都北京之後,除了明武宗喜歡生活在豹房之中,以及喜歡生活在西苑之內的明世宗外,其餘皇帝都生活在紫禁城之中,但是到了清朝時,清朝皇帝絕大多數不喜歡生活在紫禁城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一年之中的大多時間都生活在圓明園或是避暑山莊中,清朝的諸位皇帝在那裡批閱奏摺,接見各國以及蒙古部落的來使,甚至科考殿試也在那裡舉行。承德避暑山莊和圓明園在某種意義上講更像是大清帝國的政治心臟,而言本應該是清朝政治心臟的紫禁城更像是清朝皇帝的一座離宮。

清朝皇帝不喜歡住在紫禁城,這其實並不是他們不喜歡紫禁城這個地方,說白了問題並不出在紫禁城本身,而是出在清朝皇帝自身上,其實這也並不是清朝皇帝喜歡大興土木,喜歡營建亭臺樓閣,實際上這和清朝皇帝是之前長期以來習慣了的生活環境很大關係。清朝皇帝出身滿族,滿族的發祥地是在今天的東北地區,不要說是三百年前的當時,就是現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東北地區在在夏天仍然是中國最為涼爽宜人的地區,滿族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氣候之中,早已經適應了這樣的溫度,所以清朝皇族在1644年入關統治中國後住進紫禁城,很快發現便被這裡夏天炎熱乾燥的氣候所折磨,紫禁城之中不僅樹木稀少,而且水源也稀少,並且整個宮城高大的宮牆在們色的夏季嚴重阻礙影響了悶熱空氣的流通,所以,一道了炎炎夏日,特別是三伏天,整個皇宮就像個悶熱的大火爐,歷清朝皇帝和妃子們雖然採取種種方式避暑,比如白天把大竹簾掛在窗外阻擋暑氣,或是在宮室裡擱上散發涼氣的大冰桶,但還是覺得炎炎夏日太難熬,據說一項嚴於律己的雍正還曾因為紫禁城過於悶熱的環境而中過暑。此外,紫禁城重重疊疊的全是房屋和宮牆,沒有自然山水,習慣了在草原上騎馬射箭的滿族人覺得沒意思,憋得慌。

  從進駐紫禁城那天開始,清朝的皇帝就開始四處尋找更涼爽的居所,順治皇帝一朝18年的時間裡斌沒有興建園林宮殿。清朝大規模興建避暑的園林和宮殿是在康熙朝以後,康熙皇帝親政後先在熱河修建了避暑山莊,又在北京郊外的一處舊園遺址上修建了暢春園,康熙經常在那裡居住病處理朝政,康熙帝晚年曾經長期住在暢春園,甚至他與年幼的乾隆皇帝還曾共同生活在暢春園中一段時間。康熙皇帝去世時也是在暢春園。

雍正皇帝即位後,擴建了圓明園,同時也非常喜歡常駐在圓明園,為了方便,雍正皇帝還在圓明園南面擴建了一大片供大臣們處理朝政的辦公區域,圓明園在雍正一朝儼然成為了紫禁城的替代品。圓明園也是在雍正皇帝以後逐漸取代紫禁城,成為了清朝的政治中樞,清朝的皇帝們在紫禁城住的時間越來越短。每年入冬後,皇帝全家會由圓明園搬回紫禁城,住上兩個月。來年元宵節前夕,皇帝便帶著宮眷和大臣從紫禁城出發,回到圓明園。

  從1707年到1860年的153年中,清朝五位皇帝每年的園居時間遠遠超過紫禁城的宮居時間。其中雍正、道光、咸豐每年園居200天以上,道光皇帝園居時間最短的一次是201天,最長的一次是354天。

清朝皇帝死在紫禁城之中的僅有兩位:

清朝十二位皇帝,除去入關前的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之外,其餘十位皇帝中,真正在紫禁城中去世的僅有兩位,非常巧合的是,這兩位皇帝都是因患天花病逝的,兩位皇帝的年號也非常類似,並且這兩位皇帝還都是少年登基,青年駕崩,他們就是順治皇帝和同治皇帝,順治皇帝去世時在紫禁城的乾清宮,同治皇帝去世時是在紫禁城額養心殿。而其餘的皇帝去世時都不在紫禁城之中。康熙皇帝駕崩時在暢春園,雍正皇帝是在圓明園,乾隆皇帝也是在圓明園,嘉慶皇帝是在熱河避暑山莊,道光皇帝是在圓明園駕崩,咸豐皇帝是在避暑山莊駕崩,光緒皇帝是在中南海瀛臺含元殿駕崩,宣統皇帝死在了醫院中。從清朝皇帝去世的地點部門也可以看出,清朝皇帝是經常不在宮中的。


歷史課課代表


這個問題說明中國人一直就是追求生活的民族。

嚮往居住條件更好是所有人的追求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不住紫禁城是正常的想法,何況是身份尊貴的皇家。

紫禁城 紅線部分是適合居住的部分

1、紫禁城的功能不適合居住

:紫禁城是顯示皇家國家權力威嚴的地方,重大朝會辦公所在地,其高大威嚴的建築就不適合居住,長長窄窄為了體現威儀的道路,根本就不適合出入。

就如同我們今天講究的小區,一定要最純粹的純別墅山水社區。而紫禁城在現在的小區裡頂多算一個商住兩用的小區。從這個層面上紫禁城住起來就體現不了高端居住的感受。

2、紫禁城看起來很大,實際上居住活動區域很小:

總佔地72萬平米,建築面積18萬平米,算過來總面積才1000多畝,分內廷與外廷。內廷僅佔一半。

現在稍微大一點的小區佔地個72萬平米是很正常的。把小區道路與組團、廣場、公園、運動場、學校、泳池、會所一劃,其實住個半年以上也會很膩味。何況皇帝們也就只能住個內廷,頂多400畝。

3、紫禁城的居住地區,內廷還分很多功能區

各妃子、太妃、皇太后、皇子讀書、太監、宮女、佛堂、祖祭的等處。這樣一分,皇帝能自由隨意暢遊的地方就很少,而且各地方人居不同,受干擾很大。如皇帝本想逛一逛清淨一下,遇見個皇太妃就會很不自在。

所以實際上紫禁城是住起不很不自由的一個地方,所以清朝同治皇帝就受不了,經常私自出宮去飄妓,與居住的地方太不自由有很大關係。

想一下同治在內廷逛一下,隨便在小區內遇到個兩宮太后的一個宮女、太監或是師傅、內務府的領導等都是不開心的事。要是遇上太后和師傅,肯定又要責難。其實小皇帝的日子是很難受的。每天出入的地方就那麼幾個,看不到一點外面的世界。

4、紫禁城外的大環境很差:

主要是隨著清朝的大統一,居住在北京的人口是越來越多,周邊的道路與房屋不象現在的條件,當時著名思想家容閎回憶去一下北京,乾旱時,道路灰塵滿天,下雨,因車輛眾多,泥濘不堪,而且各官員與來人又不注意衛生,如隨地大小便、扔垃圾。紫禁城外簡直是臭氣熏天。自然使得紫禁城的外圍居住環境也不好。

頤和園

從歷史來看:明清皇帝都不喜歡住紫禁城

明朝起,很多皇帝就開始住西苑(現稱中南海)。

西苑就會大一些,1500畝約100萬平米,因為是居住功能多,那邊水面就佔了700多畝、居住環境開闊、更多園林面積,所以明清的皇帝很多也在中南海辦公。

清朝起:康熙開始,住圓明圓。

帝國陸續歸於一統,較之於明朝大大小小的官員,各地的藩屬、處理的事務越來越多,中南海也顯得太小,就陸續到圓明圓去住了,圓明園佔地就350萬平方米,相當於7個紫禁城,那圓明圓的舒適度就高很多,而且可以免去很多紫禁城繁複的儀式性建築與道路。所以清皇有時是紫禁城與園明圓兩邊辦公,大多是在圓明圓的時間多,只是大朝會、重大儀式、慶典才會移駐紫禁城。

慈禧同治光緒年間,開頤和圓

此時北京人口是越來越多,各國使館都進來了,機構衙門也越來越多,經商、進京的人員大增。所以也需要更好的環境。

修建頤和園佔地面積達293公頃,有4 個紫禁宮那麼大。當時也是兩地居住,偶爾到紫禁城辦公。況且慈禧歸政後,再回紫禁城也很不舒服。就象婆婆回到兒子家,兩邊都不爽。所以慈禧大部分時間在頤和園,可以聽戲、遊船、逛園子,那個生活才叫開心。

象光緒每天都需要去頤和園請安,經常也住頤和園。

所以,其實是隨著北京的發展,人口增長、環境惡化、官員人數、朝務性質等因素,導致紫禁城越來越不適合居住。
紫禁城,不止是清帝不想住,連明帝其實也是想住。

創作不易,如有益請關注本號,或點贊謝謝!


《北京故宮建築》故宮博物院

《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

劉陽.《誰收藏了圓明園》

《容閎傳》


秋草獨尋


這和清朝皇帝是滿族人有很大關係,滿族來自東北,那裡夏天涼爽宜人。

所以清朝皇族住進紫禁城,很快發現這裡不是個居家過日子的好地方。北京夏天炎熱乾燥,紫禁城水少樹少,高高的宮牆影響空氣流通,皇宮就像個大火爐,皇帝和妃子們雖然採取種種方式避暑,比如白天把大竹簾掛在窗外阻擋暑氣,或是在宮室裡擱上散發涼氣的大冰桶,但還是覺得炎炎夏日太難熬,雍正還因此中過暑。




所以紫禁城並不少生活的好地方,所以皇帝渴望尋求到更合適的地方生活,比如,熱河的避暑山莊(康熙以後的皇帝除了雍正都去過,基本在八九月),暢春園,圓明園等。

那麼我們說下清朝皇帝住的地方吧,

1、順治住在乾清宮。

2、康熙前半生住在乾清宮,後半生住在暢春園,也去避暑山莊避暑。

3、雍正

雍正大半生住在養心殿,養心殿的西殿是雍正的辦公室,他批閱奏摺都在此處。雍正皇帝每天批閱奏摺到凌晨一兩點,基本上都在此處,所以這個西殿見證雍正勤勉的一面。西殿也是軍機處所在的位置,是雍正時期最高的權力機構,所有重大的軍政要事大多在此處辦理的。



在雍正的晚年,圓明園基本上成為雍正的生活和辦公場所,一年有大半時間在圓明園度過的。正是圓明園處於僻靜場所,讓雍正能沉迷於道家的煉丹之術,長期服用煉製的丹藥,最終讓他死於非命。


圓明園與紫禁城一樣,也是前朝後寢。圓明園內的寢宮主要集中在九州清晏景區一帶,位於皇帝處理朝政的正大光明殿正北,前朝與後宮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帝后寢宮在一個島上,前後都是湖水,左右設有橫跨溪流的小橋4座。九州清晏殿是皇帝的主要寢宮,相當於紫禁城的養心殿。從雍正初年開始,在殿內就設有火炕取暖的臥室,分別叫東、西暖閣。


4、乾隆

乾隆常住一說都住在養心殿,另一說養心殿辦公,寢宮還是重華宮,

這時候圓明園已經變成了常住,皇帝們通常是在正月元宵節前,就從紫禁城搬到圓明園來。皇太后、皇后妃嬪、皇子公主等家屬,也隨著搬進園子。入冬後,皇帝全家再由圓明園搬回皇宮。

來看下乾隆時期在圓明園一天的日程,乾隆自九洲清宴後的碼頭乘船至慈雲普護拜佛――乘船至萬方安和碼頭――乘四人亮轎至清淨地磕頭――乘轎至佛樓、舍衛城拜佛――同樂園早膳――乘船至勤政殿辦事――乘四人亮轎至廣育宮――至長春園拜佛――至望瀛洲看賽龍舟――乘船至同樂園進晚膳――九洲清宴寢。

乾隆時期,每當冬天來臨,圓明園內皇帝后妃的寢宮總共要安設取暖火爐324個。

就1775年為例,乾隆在圓明園的時間總計是168天,大約佔全年的43.86% ,其它時間是105天在紫禁城,66天在熱河避暑山莊(從8月到10月),44天在山東曲阜孔子的故鄉,

5、嘉慶

嘉慶皇宮辦公住宿都在養心殿,同時也常住圓明園

“我皇祖世宗憲皇帝雍正年間始繕茸養心殿為寢興常臨之所,一切政務如批章閱本、召對引見、宣諭籌幾,一如乾清宮。我皇考纘應大統寶,相仍無改者六十餘年。予小子仰承堂構,敬紹祖考貽謀,於親政後亦移居於此,不敢別有構築。”



6、道光,咸豐,在故宮住的時候,都是把養心殿當做寢宮,圓明園也是常住(1860年,圓明園被毀),承德避暑。

道光時,在九州清晏殿的西頭接了3間套殿,咸豐帝喜歡住這個套殿。

咸豐在英法聯軍進北京時候,逃到了熱河避暑山莊,帶了一年多,死在了哪裡。

7、同治,光緒都是依養心殿當做寢宮。光緒後期被囚禁在灜臺長達十年。


為了中國之崛起


滿清皇帝不是籠中物,普遍保留了遊牧民族的氣息。他們揚鞭策馬,馳騁疆場習慣了。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千里冰封林海雪原才是他們嚮往的地方。對於信馬由韁的滿清統治者來說,讓他們住進戒備森嚴的高牆大院,等於把藍天翱翔的雄鷹關進了籠子,等於把呼風喚雨的蛟龍弄到池子裡,比住監獄都難受。

滿清一共有12個皇帝,在京城登基的十個皇帝只有兩個是在紫禁城駕崩的,其餘八個都沒有在紫禁城終老。


而且在紫禁城駕崩的皇帝都是英年早逝,給人的感覺好像紫禁城不是宜居之地。

這兩個皇帝一個是跟董小宛有過生死戀的情痴皇帝順治,一個是消滅了太平天國,死於梅毒的同治帝。

康熙大帝是在暢春園作古的,雍正皇帝是在圓明園歸天的,乾隆也是在圓明園的駕鶴西去;嘉慶皇帝則是在承德避暑山莊身故的,道光皇帝是在圓明園走完最後一段人生路,咸豐皇帝是在避暑山莊累死在工作崗位上,光緒皇帝是在中南海瀛臺含元殿跟大家永別的,末代皇帝溥儀是下臺的皇帝就不說了。

我們從八位滿清皇帝的去世地也能判斷出,他們居住的地方不是紫禁城,不然就不會在別的地方死去;因此說清朝皇帝很少去住紫禁城這話沒毛病。

滿清皇帝不愛住紫禁城除了他們金戈鐵馬,自由自在習慣了,還跟紫禁城的封閉環境有關。

高牆深院,給人的感覺太壓抑,空氣流通不好,光照也不好,整天陰森森的,好像與世隔絕似的。

而且紫禁城是皇帝辦公的地方,真正留給皇帝自己休息、休閒的空間並不大。

正因為是皇帝辦公的地方,工作七八個小時了,晚上還睡在這裡,跟依舊還在工作狀態一樣,精神上放鬆不下來。

這就好比教師白天在辦公室批改作業,晚上還在教室或者學校休息,心情不能完全處於休息狀態,寧願開車或者坐車半個小時去外面的小區休息一樣。


滿清皇帝都來自東北,那裡夏天的氣溫相對比北京要低一些,東北夏天最炎熱時候也就三十來度,而且這樣的溫度沒有幾天;七八月的日平均氣溫也就27度,跟開空調差不多,晚上更涼快。

可是北京這地方就太熱了,七月流火的時候,最高氣溫達到40多度,乾隆年的時候還熱死過好多人。因此那些來自北方的皇帝不習慣,那些嬌裡嬌氣的嬪妃們就更過不慣了。

北京城的市民再熱也要熬,皇帝就不一樣了,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天下都是人家的,人家想去哪就去哪。委屈誰也不能委屈皇帝老兒和一幫金枝玉葉,於是皇帝就下令內務府去找個涼快地兒。

皇帝動動嘴,奴才跑斷腿;不過找涼快的地方比找仙丹容易多了,他們很快就在河北承德找了個合適的地方。康熙的時候就開始在熱河修建行宮,也就是避暑山莊,歷經乾隆、雍正三個王朝,歷時89年,皇帝的休息場所終於解決了。

但日常皇帝辦公在北京不可能跑那麼遠,於是康熙的時候也同時修建了圓明園,雍正即位後又大規模擴建,在那兒又修建了幾座大殿,作為皇上的辦公場所,各部官員的辦公也遷到了圓明園;這樣皇帝就生活、工作、娛樂、休閒幾不耽擱了。


時間一長,八旗的貴族們也在那裡蓋了房子,修建起王府,圓明園就成了紫禁城之外的第二個紫禁城。不過比起京城裡的紫禁城,這裡的環境好多了。這樣一來,原來的紫禁城除了一些宮女侍衛,以及少數太監以外,很少見到官員走動,幾乎成為一座空城。

只有在重要的節假日、祭祀活動以及外事活動的時候,皇上才會跟文武百官來到這裡,短暫逗留以後就又開溜了。


小約翰


雖然在很多電視劇裡我們看到的情景都是在紫禁城裡,但其實在歷史上,清朝皇帝大多數時間都不在紫禁城裡,不在紫禁城裡,那他們在哪裡呢?主要是在圓明園,為什麼清朝皇帝不愛住紫禁城,天天往圓明園跑呢?其實就一句話,有錢任性!當然這是句玩笑話,不過清朝皇帝也真的有錢,所以他們才有更好的經濟條件去滿足他們的需求。

清朝皇帝不愛住紫禁城,是因為跟滿族人的體質有關,在清朝皇帝入關之前一直都在草原上居住,不僅自由而且氣候也十分涼爽可是搬到北京以後與之前草原的生活規矩可就完全不同了,尤其是來到中原以後,除了要遵循許許多多的禮制,中原的氣候也讓這些皇帝難以適應。北京城的空氣比較乾燥,水分也很少,綠化也比較差,再加上高高的宮牆阻礙了空氣流通,所以皇宮中其實是特別熱的,尤其是在古代沒有風扇或者空調一類先進的設備光靠人力的話根本無法解決酷熱的問題,所以在清朝這些皇帝和妃子們就想盡一切辦法去避暑。

滿族人常年生活在東北,怕熱不怕冷,來到北京以後,天氣炎熱讓他們無法忍受,所以其實清朝皇帝很少會在夏天的時候住在紫禁城裡,即使住在紫禁城裡也是想盡一切辦法避暑,就比如大白天將竹簾掛在窗口阻擋熱氣,或者是在整個房間裡擱上散發涼氣的大冰桶,但其實這也無法解決夏天的炎熱,雍正皇帝還在紫禁城裡面中避過暑。

清朝皇帝常年習慣在草原上騎馬射箭的滿族人覺得在皇宮之中沒有意思,所以這些皇帝經常愛到處溜達,從滿族人建立起大清政權以後,他們就在四處尋找可以避暑的地方,就比如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北京舊園遺址上的暢春園,康熙皇帝就常年居住在暢春園,處理政務,甚至文武百官們也紛紛在這一片地區買房,直到後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海淀鎮。

後來雍正紀委雍正皇帝又擴建了圓明園長年在圓明園裡居住辦公,後來為了辦公方便擴建了一大片土地,專門讓大臣們處理朝政,成為了一片辦公區域,圓明園也設置了和紫禁城一模一樣的中央機構,清政府許多重要檔案其實都存在圓明園中,這也就是有了那句古話,一座圓明園半部清代史,但其實圓明園要比我們所想象的更加貴重,除了政治軍事意義非常重要,圓明園裡邊也包含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奇珍異寶,尤其是康熙和雍正乾隆三個皇帝,將天下的能工巧匠和奇珍異寶全部都集中到了圓明園中,於是這個圓明園就成為了即華夏文明和整個世界藝術精華的聖地,清朝皇帝們也以圓明園為自己的驕傲。

到了後來,清朝皇帝們更是非常少回去紫禁城除了祭祀以外,基本上都在圓明園中居住和處理正事,每年到了冬天以後,皇帝又會帶著自己的妃子和孩子們從圓明園搬回紫禁城住上兩個月,等到元宵節又搬回圓明園,從1707年到1860年,這5位皇帝幾乎常年時間都居住在圓明園或者是避暑山莊一類的行宮之中,尤其是雍正道光和咸豐三位皇帝,每年最起碼也要在圓明園中住200多天,道光皇帝更為誇張幾乎一整年的時間都在圓明園中,許多後世認為圓明園不過是皇帝的後花園,但是圓明園的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以及對於後世的考古意義都要比紫禁城高得多!


吳老師談歷史


清朝皇族的時候皇帝很少去住紫禁城的,這跟清朝皇帝是滿族人脫不開關係的,滿族人來自北方的,夏天的時候北方涼爽宜人所以清朝皇族住進紫禁城感覺不好,而且滿清皇族很快發現這裡不是個能過日子的好地方因為北京的天兒太熱了,那紫禁城水資源稀少樹更少,然後高牆也太高了影響空氣的進入與流通,皇宮裡面老熱了,皇帝都和他的嬪妃們雖然採用竹簾去掛在窗外阻擋熱氣進屋,但是屋裡還是散發著熱氣,所以夏天還是很難熬,然後皇帝還因此中過暑,所以皇帝覺得住在紫禁城很難熬。

此外紫禁城全是高大建築沒有了自然的景色,滿族人還喜歡在草原上騎馬射箭,所以滿族人覺得非常的沒意思,憋得慌,於是進入紫禁城那天,滿族皇帝就開始尋找非常多的涼爽的居所,首先在河北那邊就修建了避暑山莊,又在明朝李偉北京的遺址上修建了一個園子,康熙大帝經常在那邊住著,就是為了乘涼避免中暑,大臣們也紛紛在那邊去買了房子,形成了現在的海淀區。

雍正即位後立馬就擴建了圓明園,在那的時候把圓明園也設置清朝政府的辦公機構,所以清朝許多重要的秘密也存在圓明園,所以圓明園就成了清朝的政治中樞,皇帝在紫禁城住的時間就非常的短了,然後每年冬天皇帝就會從圓明園搬回紫禁城住上兩個月吧,一年只住上兩個月,然後在過年的時候皇帝便帶著大臣從紫禁城出發,然後回到圓明園。

總之清朝皇族很少住在紫禁城,一年中有十個月,都會住在圓明園。所以說,圓明園才是大清帝國的重要地方,而紫禁城常常是一座空城。


嶽光躍


這個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在我看來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1個就是想要自由,第2個就是換個口味。

就拿我自己來說,如果長時間待在一個地方,自己會膩味不說,而且還要被很多人監督,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說,整個人都會長時間活在一種壓抑緊張的環境之中,時間久了心情自然不會好,哪怕他們對你非常尊敬,對你言聽計從,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會很想出去走一走,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做一些自己想做而平時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追求心裡的那一份自由渴望。



再一個,清朝的皇帝在皇宮中見到的總是那麼一些人,還要遵守所謂的禮儀,吃的從來都是一成不變的菜,做的也是日復一日重複的事,這個時候出去走一走,或者去別的地方躲一躲,換個口味,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在皇帝看來都是一種很新鮮的感覺,所以清朝的皇帝都不喜歡待在紫禁城,喜歡微服私訪。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皇帝就是一個很幸福的位置,但是或許只有待在那個位置的人才知道那個位置的無奈,也許有些時候他們也想過普通人的生活,也會離開紫禁城去偷偷的放縱一下。


阿勇愛養花


看小辮兒說歷史,聽聽不一樣的故事。


紫禁城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家宮殿,是皇帝們和他們的服務群體(包括後宮的女人們、差役、宮女、太監等)生活的地方,佔地面積0.72k㎡,房屋超過9000間,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每天住一間,等全部住完就到了結婚的年紀了。

從小生活在這麼大的地方,再加上出宮入宮的手續比較麻煩,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出去過,但皇帝們是待不住的,他們也時常會抽空出宮透透氣,甚至會某個時段會常住宮外的某一個地方,比如避暑山莊、頤和園、圓明園等。但雍正皇帝是個特例,他自從1722年12月27日登基以後,由於忙於政務,就再也沒走出過紫禁城。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皇帝們不喜歡住在紫禁城呢?



第一,紫禁城很大,沒有人情味

紫禁城內等級森嚴,規矩很多,所有人每一刻都過的戰戰兢兢,沒有一刻是放鬆的,宮女、太監們一不小心做錯事輕則挨板子,重則斷送小命;後宮的嬪妃們每天都會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鬥角,為了能得到皇帝的恩寵不擇手段。皇帝長期生活這樣壓抑的環境中,不免會感到厭煩,尤其是去過宮外體驗過熱鬧的市井生活後,更會覺得紫禁城內的生活索然無味,但為了工作,為了江山社稷,皇帝們都不得不待在這沒有人情的紫禁城。



偌大的紫禁城,竟然沒有廁所

永樂四年(1406年)紫禁城開始建設之初,把所有能想到的問題都想到了,包括風水、安全、如何提現皇帝的威嚴、下水等等,很多設計至今都覺得很巧妙。但有一點特別讓人不方便,沒有廁所。這並不是設計者沒有想到,而恰恰是想得太周到了,紫禁城是九五至尊皇帝待的地方,不允許有屎尿等汙穢之物,一到夏天廁所必定會有臭味,這在皇帝身邊也是不能出現的。結合封建社會的具體情況,宮內都專門設有為皇族們解決排洩的崗位和部門,完全可以解決廁所的問題。但皇帝也是人,畢竟撒尿拉屎這樣的私密之事堂而皇之地指揮下人還是有點不好意思,根本不如自家有廁所那樣方便。



紫禁城夏天太熱,古代人穿的又比較多,太不舒服了

清朝的皇帝們雖然可以用盡天下所有的資源,冷了有暖爐,餓了有點心。但夏天的熱是無法解決的,沒有空調,沒有風扇,穿的還多,每年一到酷暑就會非常難受。所以才會在紫禁城以外建其他的行宮,例如避暑山莊等。皇帝們來到這裡以後,一來可以避暑,二來也可以享受皇家園林的優美景色。這樣的生活比紫禁城內要好太多了。

因此,清朝的皇帝們都不喜歡在紫禁城內生活,但為了繁忙的政務,為了維護皇權,他們又不得不長期在這裡居住。



小辮兒說歷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紫禁城有什麼好?

城牆雄偉,宮殿高大,紅牆綠瓦,看著確實不錯。

但是也只是看著不錯。

住起來還是很不爽的。

可能你會疑問,諾大的紫禁城,能住著不爽嗎?

如果你說三宮六院,嬪妃無數,這樣看來還是挺不錯的,當皇帝就是要這樣的感覺。但是客觀上來看看紫禁城的環境。故宮是真正的冬冷夏熱。

因為都是宮殿建築,為了防止歹人挖地道直接挖到皇宮裡,故宮裡面的地上,鋪了幾層石板,同時為了防止故宮裡有大樹,歹人藏身樹上,三大殿周圍都是沒有高大樹木的。這樣就使得紫禁城冬天冷,夏天燥熱。

特別是夏天熱,讓在東北涼快慣了的滿大人們很不習慣,多爾袞剛到北京的時候,就抱怨北京太熱了,紫禁城裡更熱。

再說說紫禁城的水,故宮裡的水井不少,但是很少有人喝裡面的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水不好喝,因為北京城人口聚集,古代又沒有好的排水設施,所以生活用水就直接滲入淺層地下水了。因此北京城的水鹹鹵難飲,喝的都是水車拉的,從西山運來的泉水。

老北京水車

綜上可知,紫禁城雖然富麗堂皇,但是都是表面的,也是禮儀性的,更多是讓別人看著好看,真正宜居的,還是“京西小花園”。

清代的三山五園,都是找的風景俱佳的好地方,以及承德避暑山莊等這些地方,才是清代皇帝們真心願意去的。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提到紫禁城,相信大家肯定會給它下一個定義,那就是皇帝的居所。可實際上,大家的認知和真實的歷史情況是有偏差的。很多清朝皇帝都是常年不住紫禁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不適宜居住

紫禁城適合辦公,但是並不適合居住。紫禁城並不是皇帝的後花園,用魚龍混雜來形容這裡或許不是很合適,但紫禁城當中的人員組成的確是非常的複雜。

而且皇帝在紫禁城當中的活動範圍是非常小的,比咱們現在住的小區大不了多少,所以皇帝會有種自由受限的感覺。

皇帝希望有獨處的空間,但是紫禁城顯然沒有辦法滿足這點。皇帝在紫禁城當中步行,如果遇見太監或者是宮女,肯定是各種跪安。如果遇見太后或者是自己的老師,他更是有可能受到斥責。

如果單從宜居這方面來講,紫禁城對於皇帝來說的確不是什麼好地方,而頤和園則就更適合居住了。相信無論是誰面對這種選擇,肯定都會優先選擇後者,畢竟,後者的舒適性要比前者高太多了。

夏日炎熱

清朝的皇帝是來自涼爽北方,北京雖然也是屬於北方,但這裡的氣候非常的燥熱。要知道,天氣本就炎熱,再加上紫禁城的通風條件太差勁,這讓居住在其中的皇帝感覺非常的不適。

皇帝之所以搬出去,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避暑。比如河北的避暑山莊,就是皇帝為了避暑而修建,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從前科技不是很發達,皇帝要是想解暑只能選擇搬離紫禁城,而不是改善紫禁城的居住條件。實際上不只是皇帝,很多官員也會跟隨皇帝去宮外居住。一方面是為了避暑,另外一方面則是為了方便和皇帝對接工作。

景色差

紫禁城裡面的那些宮殿的確威嚴氣派,但如果看久了,難免會有些厭煩,相比於冰冷的建築,很多皇帝都非常喜歡秀麗的自然風光。正因如此,才會修建圓明園和頤和園。

可能有人覺得這樣實在太鋪張浪費,但大家不要忘了,到了皇帝那種級別,他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有權力這麼做,同時也有能力這麼做。

民族特性

清朝是遊牧民族,他們不喜歡待在一個地方。或許在其他朝代的天子看來,深居簡出的生活非常的愜意,但是對清朝的統治者而言,他們更加嚮往自由。清朝早期的皇帝是追求內心對於自由的渴望,而之後的皇帝是模仿祖先。

相信肯定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竟然紫禁城如此不適合居住,那麼為何皇帝還要偶爾回這裡。其實皇帝內心也是拒絕的,但紫禁城作為彰顯皇權的地方,如果被皇帝拋棄的話,於情於理都是不合適的。古代的皇帝看起來權力龐大,但其實他們也要遵守很多的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