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买了书却不看?

壹心摆渡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并不是“很多人”买了书不看,而是“绝大多数人”买了书后都不看。根本原因在3点。

01

大家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既然这个人能买书,相信他一定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或者对于这本书很感兴趣,希望阅读完并了解一下。
但很可惜,读书是一件“长期性”的事,需要你每天拿出30分钟时间去读,连续读一个星期,才能读完全书。

或者,你也可以抽一整个下午的时间,3-4个小时集中读完。但是,很多人在时间管理上并没有这么良好的习惯,或者说,没有给读书分配这么多的时间。这就导致,买了书以后,就不怎么看了。

02

绝大多数人说读书,其实只是说说而已

自从知识付费兴起,有很多人天天喊着说“我要读书!我要学习!”。
但你仔细想一想,你这两年的经历,包括你所了解的身边朋友的经历,真正能够做到读书并真正看书的人,能有几个呢?
至少我认识的这么多小伙伴里,能做到的人,不会超过10%,可能连5%都没有。

大多数人都是想一想,觉得自己要读书,感觉读书很重要,但是并没有真正去做,所以买了书以后就不看了,放在家里就落灰了。

03

这也给你提了一个醒

作为一个追求自我成长的人,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答案就是一条:每天逼着自己看书。
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自己主动去做的事情,没有人会逼你读书。如果你自己不看书,对不起,你真的就不会再看书了。
所以,你只有自己每天提醒自己,今天该读书啦,该把买来的书看完啦,不看就浪费钱啦,你才呢个养成这种自觉读书的习惯。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

在下千城


在我周围,喜欢买书的人,确实是喜欢看书的人,其实,毕竟买书也是需要花钱,若真不想看,买了不就是浪费钱么?



一、阅读速度慢

有些人读书的速度慢,阅读的速度赶不上囤书的速度,这是造成买了不看的原因之一。

我就曾经为阅读速度太慢而苦恼过,遇到一本好书,会废寝忘食、昼夜兼程,但是因为工作会占据大部分时间,一本书常常会读很久。

后来,我开始练习快速阅读,这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速度,而且你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都在运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来吸收新知。



二、阅读的目标不明确

有人阅读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最近需要什么样的书,买来后,会“速战速决”。

有人是受推销文案的影响,买来后发现自己对这本近期需求不大或者根本不感兴趣,就会“推迟阅读”,当这样的现象循环发生就会造成囤书但不看的现象。

想要改变这个习惯,那就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强迫自己读完之后再买。在买书前,可以去列一个书单,哪些是必须买的,哪些是想读但是可以不用买的,对于后者,就要执行坚决不买的策略。



三、没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你每天都读书吗?阅读是否像吃饭一样,是你每天必做的事情?

若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怎样才能考虑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想一想自己哪些时间是可以挤出来读书的,比如每天早起一个小时,每天晚睡一个小时,把阅读摆在每天的这“最紧急且重要”的象限里,这非常重要,因为每天一小时,一年就是365个小时,这可以读很多书,可以积累很多知识。



四、有些书是成套出现的

有些书,比如《平凡的世界》,100多万字,你感觉自己买了一部小说,实际上是3大本书,这样的套书,有容易造成囤书。这样的一部作品赶上两三本了,读起来就会时间长,多买几部这样的书,也会造成买了不看的现象。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一辈子的坚持。而且,你会发现,书阅读越多,时间越用越少,多读书,读好书!


韩七公子呀


我觉得这是个普遍得再也普遍不过的问题,我也有这样的经历,而且现在我买的有些书买了半年多也还没拿来看,我觉得原因有以下这些:



①买书的时候,没有认真了解一本书的内容看到封面或者推荐语吸引就买了回来。买回来后,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事要忙,这本书跟着也压箱底了

如果是临时兴起买的书,一般情况下也就书店里有那三分热度,书店出来后就觉得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想看

②有些书买回来根本看不懂,所以不看。

《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我买了一年多了,我花了好长时间看了一些看法可我理解不了书本的内容,到现在我也没有去看过。

看都看不懂,想看也看不下去,不读也很正常。

③买的书根本没时间看或者自己还没养成读书的习惯

有些人真的很忙,一有时间就想睡觉休息。比如,在医院上班的我们,值夜班后只想休息,连饭都不想吃,更别说看书了。

没有养成读书习惯,指的是有时间,可不想读书,觉得做其他事情比读书有趣。



总的来说,买书不看,是因为自己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所以才会买到自己不喜欢的书,对自己目前没有用的书,自己不想读的书。

关于如何买书和选书,推荐一本书《如何有效整理笔记》。这本书有一大部分章节就是讲诉如何利用读书笔记去选书、购书、读书的。


六月思诺


一、拖延症在作祟

大多数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拖延症的,其主要表现就是想得多做得少,总觉得有的是时间不着急。我之前就有过拖延症的经历:网上买了书,就开始丢下现有的书,我要先看买的这本,等书到了,又会说时间还早,我再玩会儿。结果就这样一周过去了,买来的书还没看。

二、即时满足偏差

人类拥有即时满足的天性,就是喜欢做一些当下就能出结果,出效果的事,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做才能出效果的事都不愿意做。而看书就是这种需要长期坚持、时间沉淀才能看出效果的一件事,很多人总是觉得现在看了书也没什么用,不如做一些眼下就能有收获的事。

这就像之前,在偏远农村里,人们都觉得让孩子读书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读书还得投资、占人力,花费时间、金钱、精力,又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而打工不一样,去干了就有钱挣,不会额外投资。现在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即时满足的天性依然存留在人们身上。

三、看书方法低效

有些人可能也很愿意看书,也知道多看书的好处,但是他们没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导致看书时效率低下,自信心被打击:一本书看几个月还看不完,看了前头忘了后头,终于看完可合上书什么也不记得,于是开始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是看书的料,慢慢也就放弃了。

四、冲动性消费。

和买其它东西一样,买看时候觉得万般好,到手了却又觉得于自己各种不合适,后悔得不行,于是书就被丢一旁。我之前听《得到》推销《事实》这本书,罗胖在罗辑思维里花了好几期的篇幅来讲这本书,怎么怎么好,我听得心动了,就去网上买了一本,78块钱还是预购版,等好久才收到,可是拿到手里,怎么看都没兴趣,到现在看了也没20页,而且后悔极了,78块钱在多抓鱼能好多本二手经典书的。
介绍了三种买了书却不看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分析下自己属于哪种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如果你是因为拖延症的话,那去了解一下相关书籍,有很多方法,例如大目标化成小目标,设置完成期限,多设置一些及时反馈激励自己等等;
如果你是因为即时满足的话,那就要办法多给自己一些当下就有满足感的反馈,以及多想想未来大的愿景等等;
如果你是因为看书方法不得当,那就去学习下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推荐几本我觉得比较好的书籍,首先是《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修订第5版)》里面第12、13章,这两章就是讲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讲解的既详细又可操作;然后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个是利用阅读笔记来读书的各种方法;最后还有《洋葱阅读法》《高效能阅读法》《实用性阅读指南》等等吧,都是很不错的阅读方法类书籍;
如果你是冲动性消费的话,那就得劝你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手,买书前先对这本书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有可能的话找个试读版看看,或去豆瓣里看看其他人的评价,预先评估下是否适合自己,那再决定要不要买。

若见Smile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人们基本都认同”多读书是好事“。这就是很多人喜欢买书的原因,至少从行为上来说,这是好的,是积极的。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冲动消费吗?当你简单地把书看成一种商品,你就不会再问:为什么有些人买了书却不看?我们也经常买一件衣服回来但不穿,买一个物品回来但不用啊。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只有入门之后你才会发现它很复杂,水很深。阅读也是一样的,尽管似乎只要你识字,你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读书。


但读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网文?是工具书?是学术著作?是文学?是经管?是社科?是生活百科……也许你可以做很多细分。期间,出版社水准、作者水准都会影响到书籍这一产品的质量。有时候,阅读只是一种消遣,和打游戏没什么大的区别。有时候,阅读也会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文明。把阅读当成一个兴趣可能更好。


到底应该怎样看待阅读呢?是不是一定要阅读我们才能生活得好?是不是读了书就一定有文化?恐怕并不是。

——————————

以上回答来自长期关注阅读与写作的【书痴编辑】伍小仙,如果您对书籍、阅读、书店、新媒体运营等话题感兴趣,搜索关键词:书痴评书。


书痴读书


我也是一个经常买书看的人,我来说说这个话题吧!仔细分析了一下自己情况,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买书之前是听别人介绍,打开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是自己需要的。所以就不再看了!

我就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偶尔看到某些大咖的推荐,说某某书不错。于是就心动下单了,可是真正拿到手里,自己翻开看的时候,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别人喜欢看的,并不一定适合你。难道你买了一本超难看的书,就因为是花钱买的,本来已经受伤害一次了,现在选择让它继续伤害你吗?

不,绝不,所以就不再看了!

2、有些干货书,真的是太干了。除了干,好像就没其他的了,一点趣味性都没有。所以虽然这种书实用,但是阅读的过程太难受,也是读不下去的。

我有几本书就是如此。看作者,成绩不错,确实值得学习。里面的内容也确实是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好好琢磨,应用到自己身上。但是这种书的作者,好像就只会说有用的,而不会说有趣的。很多学术名词,很多逻辑思考,一条一条的,很快就搞得头晕脑胀。不行,读不下去了。


比如我看的彭小六的书,的确有内容,也确实是为想要的,可是读了几次了还没有读完。读他的书太累了,一点意思都没有。典型的理工科思维,都说有道理,就是没意思。很多人还跟他学写作,简直不可思议,这世界是怎么啦,这些人都傻吗?他写的文章这么难看,你们还跟他学写,学什么呢?

所以买了这种类型的书,也很难读完。

3、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应该永远都有还没来得及看的书。这有什么问题吗?不挺好吗?代表我们对知识的渴求,永不满足。

外国有个作家说得好:正是那些一直都没有来得及看的书才更重要,它提醒我们,我们掌握的知识还很有限,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壮大自己的心胸去征服。只有那些不读书的人才整天说,你看还有很多书没读,又买了这么多书也不读,多浪费钱啊!一听就是没文化。

孔乙己说:窃书不为偷书,你们懂什么?


马尔克斯说:在我心目中,如果有天堂的话,它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里的书你都看完了吗?没有吧,那是因为你生活在天堂;如果全世界的书你都读完了,世界对你来,也就是荒漠了,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杨文华61




01

现代人的“囤积癖”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一个现象,那就是绝大部分人都有收藏书籍的癖好。 这估计还得从远古时代说起了。

原始社会的时候,大家就有喜欢囤粮食的习惯;战争时代的时候,大家又开始囤兵器。再后来,现代社会,大家又开始存钱;现在,网络时代,大家又开始囤资料。

所以,对于买来的书很少看,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从老祖宗那里继承了一种“囤积癖”。



02

没有了紧迫感

买来的书是自己的,随时可以看,通常情况下,任何一点小事情都可以让很多人先放下手里的书,毕竟,看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过瘾的事。

买了很多书,一些是工作资料,一些是经典名著等,摆在家里落灰了了,渐渐地就失去了新鲜感,想着以后再看吧,反正在哪里,暂时又不急,于是又搁置了。

然后灰尘越积越多,时间久了,自然就成了旧书,资料书也用不上了,经典著作的新鲜感也早就过了。这时候没什么心思读书,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03 问题带来反思

另外,古时候,有凿壁偷光,郎莹映雪,程门立雪,头悬梁锥刺股,还有借书抄书还书等读书故事,都流传为一段段佳话,值得我们学习。而现在条件好了,大家读书的热情反而减退了,这也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请问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我是明月。标签:健身,阅读,写作,画画,自律管理,时间管理,英语达人,手帐达人,心理学研究者。希望在文字中跟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逢!且逢且关注!


在下明月


1月8日,阿里巴巴发布《2018中国人读书报告》。报告显示,在淘宝、天猫、闲鱼、阿里文学等平台上买书和读书的人,在2018年每人平均多读了一本书,人均购买纸质书达到 5.5 本。报告还显示,2018年我国图书消费人口同比增长19%,一年增长阅读人口近3000万。

仅从购的角度看,国人开始越来越愿意为内在精神的提升付费,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可实际上,买书和看书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有些人买了书却不看”这一命题,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还是需要分类看待。当然根本上是动力不足。

第一,从买书人的年龄看。

上述的报告显示,90后在天猫、淘宝上购书人口占全网读者的37%,与占比为38%的80后不相上下。也就是说20岁和30岁两个年龄段占了购书比例接近八成。

1.20-30岁之间大多还处于上学的阶段,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喜欢看书的有,不看书注重实践(社会实践、活动、运动、聚会等等)的大有人在。所以他们买书不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看书难以成为他们现阶段的兴趣点。但是,不买书又对不起自己学生的身份。

2.30-40岁之间大多已经上班工作,他们买书更多侧重于职业能力提升。买了不看,更可能因为没时间,没精力(想想每天上班很累,下班真的不想再动脑子了),再加上有孩子的群体,更没有时间读书。此外,就是买给孩子的教育类书籍。这类书籍主导权在孩子,他们不感兴趣,则只能束之高阁。

3.40岁以上的人,一般买书看的可能都是处于社会顶层的人士,他们事业有成。买书不看除了工作时间难以分配,更可能因为需要买书放在办公室或者家里,装点门面,显示气质。

第二、从买书的种类看。

1.教育类。比如考证、继续教育等等,买了不看主要是没动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多少人会计证、建筑证、司法证考了多年没有结果。

2.小说类。可能是看了网上评价很火,连小说讲的是什么都不看,就跟风买了,但是买回来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就扔在一边。

3.职场类。最主要的是,很多书看了也不会再短时间给人以质的提升,尤其是那些鸡汤类的,越看越觉得是忽悠,让人失去阅读兴趣。

4.历史类、哲学类。历史、哲学类书籍大都比较枯燥,所以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

以上就是一些概括,不全面,但大体上差不多就这些。最最根本的是动力不足。

个人观点是,买书不需多,买了一定要看,否则只能为GDP做贡献,无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力。

具体有三点建议,提高读书的动力。

一是买书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

二是读书时,要合理规划时间,每天定量阅读,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三是读书后,一定要写读书感悟,哪怕一点两点也无所谓,至少有所收获,不枉此读。






文学揽胜


买书和看书,要区分来看待。买书者不一定会看,但看书者肯定喜欢买书。只有那些有精力、有兴趣、有时间的人,还能去翻翻书页。

这个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很多人生活和工作整天忙忙碌碌,很难有时间和闲情去翻开书本,阅读一本好书。我猜那些买书者,购买时想法很单纯很美好,希望自己喜欢的这本书,能带给自己一些精神食粮,阅读后能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大家购买一本书,得到这本书,但你不一定就算是拥有这本书中的知识。必须通过阅读,才能有所得。

不管买不买书,我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常看书的习惯和爱好。


方复山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提到的现象也很常见,究其原因不外乎下面两点,对策当然也是有的。

01心有余而力不足,俗称三分钟热度

有很多人确实是这样的,在搜索引擎上面搜索来很多的书单,或者在豆瓣读书Top250里面看到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绝佳好书,不停地收藏、收集各类书单。

心里涌起一片看书的激情,不买点书觉得心里特别痒痒。于是呢,流连于各大书店或者某宝、当当、亚马逊这样的大平台购物网站,书是一批批的买。每次买的时候都是心血澎湃,每次新书到手都决心读完,但真正读完的没有几本,甚至一本也没有。

说白了,这种人就是禁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想着别人都在刷剧、刷综艺、逛街购物,自己就静不下心来安安静静读完一本书。以至于,浪费了真金白银,书完全成了摆设。

02书本只是用来妆点门面的手段

还有一种人,买书就是为了显摆和炫耀,证明他和别人不一样,证明自己是个文化人,是个有内涵的人。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在朋友圈之类的发点经典名言,晒晒自己看书的自拍照等等。

书本不过是他用来妆点门面的一点手段,为了满足虚荣心的一种方式。


03明确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上老师曾经教导我们带着问题看文章,读书也是一样的。毫无目的的读书,成长是最慢的,只有找到读书的目的所在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自己投入的真金白银有高能的产出。

仔细想一想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考取证书、获得技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升内涵还是什么。明确了目的,读书才会更有计划,才能更合理的安排时间和进度。

当然,还需要耐得住寂寞,读书才能云开见月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