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曾说过“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您怎么看?

聖图书画


我认为陈丹青说得不对,画油专业的不愿画国画作品,应该有影响吧?阵丹青的国画作品在哪里丢人献眼。可以说摄影影响了国画,忘却了素描,你看一个个稍有名气的画家,都喜欢照相机随身装味,创作的作品让人们读不懂,这类病态绘画艺术,弄几个名头罢了!

很多书法家,笔墨转变为国画,就是不够聪明细弱者,虽然素描也是画出来的,但国画是写出来的,章法不同,永远走不到一块,我之见解也……!


杨毅水墨行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徐悲鸿先生引进素描后,确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但传统的国画韵味却仿佛丢失了,甚至有的感觉是用国画颜料一味的仿制素描样式去作画。虽然是一种创新,但过于强调素描基础也未必是好事。我们国画同样可以练习造型功底,同样可以勾勒草图,为何不取之传统,再创新呢?非要把素描强加于说是绘画基础,并且现在高考都是必须考素描而并非可以选择国画。我觉得陈丹青先生说的是有道理的,因为过于刻板的东西是很难打动人心的。素描引进也是有他的好处的,毕竟现在有很多油画学者,油画上还是需要讲究一定的素描功底。对于国画学者,宁愿多进行一定的国画创作创新。不应该把素描学的太死,灵活对待素描。陈丹青先生恨考前素描的形式,这样说也不为奇。







艺起聊Art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完全不同,透视不同,用色不同,笔法不同,情趣不同。中国画讲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油画注重写实或抽象,讲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西画必须学习素描,素描是西方绘画的基础,中国画不一定学素描,写意是中国画的根基。


中国画的传承都是从先人的作品临摹开始,学百家笔墨,成就个人章法。百年前的中国画学人都没有学习素描,尊重中国画的法理,照样出大家,齐白石没学素描,黄宾虹没学素描,试想下,如果他们学过素描,那还有他们吗?


确是,自徐悲鸿先生开素描教育以来,中国画品味不是那么太正统,创作上也不是那么重写意,造型虽好,气息差也!我想,陈丹青先生可能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我觉得,事情都有个正反面,学习山水花鸟可以不学素描,人物吧,还是得学学,造型重要啊。不管学与不学,中国画的气韵得延续,还得发扬光大。


陈会衡山水画家


我要明确的表示,我不同意此观点,我认为这提法太过偏激、狭隘!一个人,如果你被“历史”淘汰了,你能怨“历史”吗?你愤愤不平,说:我不想被淘汰,可是历史影响了我。这似乎说不通,不是吗?新时代之所以“影响”了你,是你的思想落伍了!那不是时代的错。说什么“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这与理不通。如果换了马桶,你无法出宫,那不是马桶的事。

熟习我们传统民间音乐的人都知道,我们的传统音乐音节是:“宫,商,角,徵,羽”。也就是所谓的:五声音阶。而西方音乐是七声音节,也就是:do-re-mi-fa-sol-la-ti”。与西方的音乐相比,我们的传统音乐少两个音,就是说,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没有“半音”结构。用简谱来表示,就是:1、2、3、(4)、5、6、(7)、“民乐”没有“发”和“希”。西方的音乐建立在“管风琴”也就是后来的“钢琴”的基础上,键盘上有“半音键”。我们传统的管弦乐没有七声音节记谱,但不代表我们不能演奏,七声音节记谱的曲目!七声音节的引入,并没有成为我们“民乐”创作的阻力,而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民间音乐!曾经有西方音乐专家断言,四根弦的小提琴远胜于我们民间“两根弦”的二胡,认为二胡不具备“丰富”的素质。而我们的二胡名家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让我们的民族乐器“亮了”,引来西方名家起立鼓掌,那掌声经久不息………从此,我们的“两根弦”名扬国际乐坛。

素描算什么?不就是一种光与影的应用吗?走出狭义“素描”的词义,也不过就是西方焦点透视和形体内在结构的运用,还有什么呢?我们的“国画”就如此脆弱的“被影响”了?那只能说我们自己无能!创作是一种内在思想形式,而非外在的框架方式,你没有了思想,你的创作就已经死了,还谈什么“影响”。



诗画同源


“素描影响了中国画创作”,如果仅仅指传统中国画,说的完全正确。其一,透视问题,中国传统画没有透视概念,后人安了个名词“散点透视”,能说的过去,传统中国画内在意境,点和线条能办到的事,就不会考虑面的事,更谈不上立体了;其二,绘画就是视觉艺术,客观说,中国传统画,我怎么也看不到立体效果,也许层次不够,但是你不能让人慢慢静下心,品着茶或小酒耗着光阴赶着鸭子上架往上贴着去想“意境”吧!其三,发展观看问题,民族性是风格,但是风格必要条件是世界大同,中国画是自己的,但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认同的有多少?就是按人口计算,我们十三亿人都认为中国画领先西画,剩下的三十多亿人都认同吗?

回到正题,传统中国画因为点、线、皴、擦、染来表现,在主观上更多是花鸟画讲意境,人物画讲神韵,山水画讲扬,老祖先们做到了,现代画家也做到了,但是,比较西画还是逊色!因为用视觉来欣赏艺术,是人的本能,所以西画必须具有良好的素描基础,中国传统画没有必要去学西画的素描。

但是中国画如果墨守成规,不吸取西画的营养,只在线条上精雕细琢,步入世界艺术之林,肯定说:没有可能!晒几幅我的画作如图











画渣石华


陈丹青说“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是从国画的审美特性来说的。在我的印象中,除过陈丹青外,还有几位画家说过相类似的话。

以我对国画的理解,若在国画创作时,把素描关系放在首位,即对造型和光影的刻意展现,势必会影响国画发挥笔墨趣味的自由,国画始终是依靠笔情墨趣来体现审美理想的。

众所周知,国画是以整体气韵和骨法用笔来展现独特味道的,这是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最独特的外在视觉感受。

整体气韵就是指,欣赏国画时,首先从整体来感受画面的气势和韵味。若是山水画,若能感受到画面具备如群山那样延绵不绝的气势,深远的空间感,以及符合自然地貌的特征,具有可赏,可游,可住的感觉,那么,就是一幅好画。

骨法用笔是指,画中的山体,石块,树木,河流,瀑布等物象的轮廓线,是造型的基础,只要这些轮廓线看起来苍劲老辣,刚柔相济,如书法线条那样耐看,在用笔用墨的品味上,就没有问题。


若是一幅花鸟画,除过跟现实物象具有几分相像外,更要体现出笔墨的生动性和空灵性,墨色看起来是活泼的,而不是死板呆滞的,如同一团团墨疙瘩。

若是人物画作品,则要通过线条和笔墨的灵活运用,体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惟妙惟肖的神韵,是欣赏者从主观意识中感受到的一种客观真实。

说到底,造型一直是国画所忽视的,国画如同纸上的音乐,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就是它的音符,依靠笔墨状态体现内在审美韵味是国画的本质。

素描是一种科学造型手法,不但要强化形象的完整,更要体现光影明暗关系,以及空间层次的关系。如果国画按照这些要求来画,肯定要牺牲笔墨和线条的变化,让它们失去了自由发挥的余地。

像中西结合的那种人物画,乍看之下觉得画得很像,很真实,但画面缺乏灵魂,缺乏让观者审美再创造的空间,若一眼就看完了,不再会引发其它思考。


鸿鹄迎罡


陈丹青说的没错!素描是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素描并非是中国画体系中的东西,它是西方绘画艺术体系中的一部分,本是一个基础性的技能,是培养初学绘画者的造型能力的,后来也成为了一个画种。

陈丹青说素描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中国画有自己的绘画艺术的体系,而素描不是中国绘画艺术体系中的东西,所以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是自然的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绘画教学中把素描作为了必修课,学习中国画也是如此,这是错误的,是教学上的错误。可以这么说教学上的错误几乎毁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特征和艺术个性。中国绘画艺术体系中的基础练习是白描,白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也是学习中国画之中的造型练习的基础,它即是中国画的基础技能,又是一个中国画的独立的画种称为白描画,其根本点就是用线条来塑造形象,在白描画上历史上有大家大作,如吴道子,李公鳞等等,他们为中国画的白描画创作出非凡精彩的经典之作。

中国画的个性风格是以线条表现物体形象,在漫长的历史上形成了中国画的独自的风格个性,创造出来独特的中国绘画艺术的非常精彩的美!这个美具有世界性的代表性,中国绘画是世界绘画艺术之中的杰出的一个代表,代表着东方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也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代表!由于艺术对个性化要求比较高,所以艺术要坚持保持自己的个性风格就非常的重要,因此,对于很多中国绘画教学之中弃白描或轻视白描,而把素描作为了基础课顶替了白描,由于素描与白描的根本不同性,白描以毛笔和墨画的线条为主,而素描以铅笔炭条画面为主(素描以光线为视觉形象的根据,这是西方绘画艺术之中的基础)

我们要知道中国绘画艺术的学习,必须也应该以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来学习练习,学中国画却用西方油画之基础课的素描课来作为了中国画的基础课?这显然是不对的!必须也是应该用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础课白描才行啊!这是一个原则,我认为一切中国绘画教学必须更改错误,必须以白描为主要的中国绘画教学的基础课。否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将会是不利的,其伤害性有可能是根基性的,可能破坏中国绘画艺术的艺术个性风格,可能羊不羊狗不狗的样子。

我希望中国绘画艺术保持自己的个性风格保持本质本色的传承下去,千万别在我们这一代把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给毁了,那就是犯罪啊!祝愿我们中国绘画艺术永远保持自己的风格特点传下去!


吉利7702


陈丹青这句话从中国画的根本性质上点出了问题,虽然陈氏是个有成就的油画家,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国画家。

中国画的特点与西画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说是从根本上有区别的,虽然都说是绘画。

中国画尚意,借助笔墨,或者说借助形象书写心意,书写情绪,书写意趣等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不是以形象塑造的正确与否为能事。

中国画的这一独有特点不是凭空出现的,与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状态,意识形态,以及审美习惯,审美判断的标准有关,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比如我们的中医,我们的戏曲,我们的曲艺,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汉字,它们中有很多与中国画同曲同工的意象,会意,借代等等的因素。

中国画正是这个以意为胜的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画写意,写神,不求工整,所谓“求神遗貌”,“得意而已”,“写其大意”等等都是它的理论体系的声张,它追求的境界。

中国画的修养追求不在外在的形和像的精准与科学,不在吸引眼球的色彩和光影。中国画正是在精神层面的修炼与追求。

比较中西绘画的区别,西画则是以形象刻画表现为目标,并且也形成它的体系。它依据科学的视觉原理,光影原理,来如实地完成事物客观状态的再现。它以不失真为能事。

当然,很多西方艺术家其实已经与我们的一些人相反的走在了吸取东方文化,东方艺术或者说在探求东方的审美理念,意识形态的表达方法的道路上。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吸收本来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舍本求末,甚至取代,则中国画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中国画以意为尚变成了如西画般的写实为能,其实是一种由高就低,是一种悲哀。而这个始作蛹者就是在国画中引进了写生,将素描,画准画象作为必修。这,也确实是对中国画从根本上的危害。

(泊庐小品)


钱塘泊庐


说“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那么这个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呢?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好的影响”。

第一,西方绘画和国画之间的主要区别。

素描和国画,一个西式一个中式,而且在各自的理论上也有所不同,素描在最初的时候主要是作用于记录,也比如说最早的洞穴壁画,里面的内容就是为了记录每天的生活或者某一些大事,和艺术本身并没有关系。到中期还是只用于配图和说明,而它单独作为艺术形式是在后期了。

那么如果作为记录和配图说明的话,素描就要以“写实”形式为主,能让人一眼看清楚是什么,所以写实就是素描最为主要的特征。

其实咱们得国画在最初也是以记录为主,这种方式一直贯穿始终,比如说到了明代李时珍时期《本草纲目》里面还有大量的配图说明,那是因为咱们得国画形式比较单一,这主要原因在于工具。


咱们得绘画工具一直以来都离不开毛笔、宣纸和水墨。当然早期的时候在絹和绫上面作画主要是纸张制作技术还不够完善,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能发现,宋代以前的国画主要是在绫上面的。

工具的单一导致国画的艺术形式不如西方绘画丰富,但是论道写实咱们也不比他们差,咱们的工笔画在具象方面也是相当的厉害。

第二,素描对国画的影响。

素描进入国内主要还是在上个世纪,由徐悲鸿等一批留学国外的艺术家发起,后来被逐渐发展成现在美术教学的主要基础内容,所以说起来素描在本土真正的普及也就这100年左右的时间。

素描以具象、写实为主,这是咱们本土的国画艺术所不具备的,当然工笔画也能做到很真实,但是和素描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劣势,比如说携带性和易学性。素描理解起来非常简单,这是国画不具备的,所以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素描理论对国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传统国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想要有所突破,必须又要一个新的形式,而和素描相结合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而且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线条的运用。在本质上他们并非完全的不同,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人在研究两者的融合。


艺术作为文化,它的多样性本身不会起到坏的影响,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相互借鉴和融合的作用,所以说,我个人认为素描对国画的影响是好的影响,谢谢!


万物皆明


首先我觉得不是,不太认同这个观点。

素描是学画时的基本功,基本功打的好,可能按照理论讲的那些话来说,型就比较准,透视也会准,明暗调的运用也会好。但是每个人在绘画过程中都在成长,也在不断的摸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风格。

可能有的人会一直听老师的话,一板一眼的照搬全收,那样没有个人想法的人才会受一些影响吧。其他大多数我觉得不至于连自己想法都没有。即便他们会遵循一定的理论去完成,但是后面肯定会不断的有自己的新的想法,风格出现的。

反正我身边都是学美术的人,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都是一个老师教的,所以说素描虽然是基本功,会受一些启蒙时的影响,但是每个人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会有改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