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天才16歲獲奧數金牌,保送北大後畢業就出家,這是人才的浪費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這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彰顯著積極入世的心態。人才也只有站立在科技潮頭,才能發揮他們的個人價值。不過,令人惋惜地是,柳智宇這位兩屆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滿分,兩次獲得金牌,保送北京大學的數學天才,本應在數學界斬荊披棘,成為像華羅庚一樣的人物,為國家建設奉獻青春的時候,他卻不僅拒絕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全額獎學金,更是悄然出家做了和尚,似乎一切輝煌和驕傲戛然而止。對於這突如其來的轉折,無論是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亦或是他的親生父母都不敢相信,更是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而在事情發生後,柳智宇還給家人寫了一封信,算是給家人一個交代。然而,這件事的事後卻值得我們反思,畢竟這樣天才出家的事情不是一例,或許也給我們教育孩子敲響了警鐘。

數學天才16歲獲奧數金牌,保送北大後畢業就出家,這是人才的浪費

教育應為學子樹立正確地學習觀,注重孩子內外兼修,才能成就事業

柳智宇的智商超越常人,而他的父親柳超美,則是華師大一附中的高級物理老師。在柳超美帶領下,也出過不少在物理競賽上獲得金牌、一等獎的學生。因此柳智宇的高中時代,必然也是在嚴格要求下度過的,而柳超美作為父親,很早就幫他規劃好未來的道路——華師一附中的理科實驗班。柳智宇的成長平臺算是不錯,而他也沒有讓自己的父親失望,一路斬荊披棘,成為眾人羨慕的數學天才。然而,缺乏內心的修煉和正確的引導,最終柳智宇內心失去了歸宿,厭倦了當下的生活和榮譽。而柳智宇的教育問題,恰是當下家長容易忽視的地方,過度的關注成績,過度的關注結果,卻缺少了對孩子內心的關注和鍛造。

沒有正確的學習觀,內心其實是空洞的,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毫無意義地學習,即便是在壓迫之中努力學習的孩子,亦或者是為了改變命運,或許能夠取得短暫地成績和輝煌,可是這種成功卻未必能夠長久

,要麼像柳智宇厭倦當下的生活,要麼失去學習的動力,失去了勤奮,淪為平庸之輩。這或許能夠解釋很多孩子當初非常優秀,之後淪為平庸的原因。

而正確的人生觀,應該是自身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的交織,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抱負,在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試圖去投身國家的需要之中,而這樣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成長。

數學天才16歲獲奧數金牌,保送北大後畢業就出家,這是人才的浪費

教育也應為學子樹立合乎當代的個人價值觀念

雖然說實現個人的價值有多種,但是佛門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說並不合適,當下,國家正是需要更多才俊青年為國家事業奮鬥的時候,這樣的時代,註定了佛門只能實現的是“小我”,無法形成“大我”,而只有合乎時代的個人價值,才能夠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

歷史上關於出家最有名的莫過於清朝皇帝順治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前者放棄了背後的江山百姓,忘記了身後的妻兒子女,剃髮出家,讓無數人為之一嘆,而後者卻能夠以救濟蒼生為己任,成就不朽功業。

而正在的大慈大悲者,應是時代的響應者,更是歷史的締造者,順治遁入空門,不過是皇帝換了一種活法,他即便是遁入空門,豈能與普通人一樣?而其背後的親人依然是皇親國戚,並沒有什麼實質的變化,只是對於順治而言,是個人價值縮小而已。

對於朱元璋,他是將出家作為了工具,其實本身穿不穿袈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真的實現自我的價值,所謂脫俗,絕非自私不顧及親人的感受,朱元璋無疑就是時代的應聲者,最終成就了自我,實現了真正的自我價值。

數學天才16歲獲奧數金牌,保送北大後畢業就出家,這是人才的浪費

當代教育也應有歷史使命,更應該肩負國家命運

對於柳智宇信佛,遁入空門,且不說對錯,佛終究是為了心靈的洗滌,說白了是自我提升的工具和途徑罷了,而若是被途徑和工具束縛,那又怎麼能夠成就自我,獲得大道?而真正能夠領悟大道的人,應該肩負理想和抱負,心繫國家命運,這樣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成長,內心才不會迷茫不知所措。

當年居住國外的華羅庚,在回國的時候也向海外的留學生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受了同胞們的血汗栽培,成為人才之後,不為他們服務,這如何可以謂之公平?如何可以謂之合理?……為了選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鬥!”

1950年3月,新華社向全世界播發了這封公開信。看到這封信後,許多猶豫中的海外遊子紛紛衝破各種阻撓,返回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那是一個多麼振奮人心的年代,那是科學家肩負國家命運的時代,更是肩負歷史使命的時代,正是因為心中的那份理想和責任擔當,激發上一輩人才努力拼搏,為祖國的發展奉獻了一切。

數學天才16歲獲奧數金牌,保送北大後畢業就出家,這是人才的浪費

然而,當代的教育之中,似乎缺少了這一點。網絡之中時常可看到不少人才在國外取得這樣那樣的成績,甚至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樣的名校,也因為學校培養的人才流失,而被國人常常指責。

當代教育應該有歷史使命,也應該肩負國家命運。缺乏民族擔當,就會失去靈魂的歸宿,

如今雖然有很多學有所成的人才迴歸,但是也有不少人才留在了海外。無論是因為何種原因他們選擇了國外發展,同胞都會祝福這些人才健康幸福。

相信這些人才,能夠將自己的命運融入到國家民族的命運之中,且當國家需要的時候,必然會義無反顧,為國家奉獻青春。

柳智宇信仰了佛學,既是人才的浪費,也是缺乏了歷史擔當的迷茫,或許有那一天他會感受到歷史的重任,做到真正的“普世”,而不是心口上為父母祈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