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第一樓背後的家族故事

榆樹市在解放前只有三幢小樓,而最先修起的樓房並不在榆樹縣城所在地的榆樹鎮,而是在榆樹的另一個商貿中心五棵樹鎮,它就是五棵樹鎮的劉氏商貿小樓。小樓坐落在五棵樹鎮內的大溝北側,商業街道南,與原五棵樹供銷社斜對過。樓房為磚木結構的二層建築,每層60平方米,共120平方米,始建於1923年春。據現有的史料記載,榆樹鎮內最早建立的樓房是建於1924年的榆樹縣女子小學校。事實上,五棵樹鎮的這座小樓比榆樹鎮的女校樓還早一年,它也是解放前五棵樹鎮獨一無二的小樓,堪稱榆樹第一樓。

百年前 劉家落戶五棵樹

榆樹第一樓的主人叫劉鳳彩,曾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傳奇人物。劉鳳彩祖籍山東黃縣,1916年,闖關東來到東北,走到五棵樹時,他看到這裡居民集中,商貿繁榮,遂決定在這裡安家。

初到五棵樹的劉鳳彩在街區西南角一個叫黃土坑的地方,搭起了窩棚,一家人安頓下來。劉鳳彩在老家山東曾做過小生意,頭腦很靈活,他發現有人到黃土坑邊取土脫坯,還能賣錢。雖然活很累,但是不用本錢,只要肯吃苦出力就行。黃土坑裡有的是黃土,水也是現成的。劉鳳彩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脫坯賣,以此賺錢。當年剛滿30歲的劉鳳彩,血氣方剛,說幹就幹,他先找個農家賒了一車幹穀草,借個鍘刀,把乾草鍘成穰角,每天起早和泥,用和好的泥再脫坯,一家人一起上陣,有端泥的、有提水的,一直幹到天黑才回家。等坯幹了就要碼起來,還要用柴草苫好,防止下雨澆壞。脫坯最好的季節是春秋兩季,春天風大土坯幹得快,春天蓋房子用坯的人家也多,脫多少坯都能賣出去。秋天到了過雨季時,家家開始扒炕,使用坯的數量較多,所以春秋是生意的旺季。但是,也有天不作美的時候,有一年,劉鳳彩和家人脫了一春天的坯,沒賣出去多少,存有好幾千塊,都碼在大坑邊上,正趕上七月下起了大雨,連續下了三四天,大坑裡全是積水,把儲存的坯都給泡了,一家人都上火了。劉鳳彩得了一場大病,幸虧自己懂些醫術,才起死回生,逃過一劫。秋後天氣漸冷,不能脫坯了,劉鳳彩就挑起八股繩,打起撥浪鼓,走鄉串戶當賣貨郎。

就這樣,劉鳳彩一家人靠勤奮吃苦的精神,春秋脫坯賣錢,冬季走街串巷賣針頭線腦和生活用品。經過幾年艱苦創業,有了一些積蓄。劉鳳彩提出要建一座小樓,經過一家人商量,多數人都反對,認為積攢點錢不容易,而且樹大招風,當時土匪猖獗,打家劫舍,砸窯綁票時有發生。但是,劉鳳彩堅持自己的看法,他說要想發家致富就得敢想敢幹,大膽創新。最後還是由劉鳳彩拍板決定蓋樓。經過實地踏查,劉鳳彩相中了十字街東邊的一塊宅基地,經過協商,將其買了下來。

購地建樓 別具一格的劉氏商貿小樓

買下宅基地之後的劉鳳彩沒有急著建樓,他一方面構思樓房的設計,按照山東的建築風格,結合東北的民居特點,取長補短,使樓房新穎別緻,堅固實用。小樓設計為八面八角,除了正常地南北兩面安有門窗外,還在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面各開一個門,門上二樓安有窗戶。另一方面,他聯繫採購建樓的木材,再根據樓房的設計進行加工,劉鳳彩頭腦靈活,在山東時做過小生意,挑過八股繩,當過賣貨郎,還會木工、瓦工等手藝,這回全都用上了。劉鳳彩還和家人在黃土坑邊修了一座簡易的小磚窯,開始自己燒磚,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燒出了大青磚,建樓的青磚就是這座小磚窯燒製出來的。

1923年春,劉鳳彩選個良辰吉日,邀請親朋好友到場,為樓房奠基。劉鳳彩本身就是木工出身,樓房的結構又是自己設計的,在同行們的幫助下,很快就安好四梁八柱。劉鳳彩是個內行人,深知建樓是百年大計,選的都是上好的松木,主體結構完成之後,幫工的師傅們都撤走了,剩餘的門窗和室內裝飾活計都由劉鳳彩自己掌尺劃線,孩子老婆打下手。經過兩個多月的施工,一個磚木結構的小樓拔地而起。牆體青磚勾著白縫,樓頂鋪著白洋鐵瓦,門窗都是精雕細刻,地板全用松木板鑲嵌。雖然沒有飛簷翹壁,雕樑畫棟,卻也古樸典雅,設計精巧,寬敞明亮,別具一格,體現了山東與東北民居建築的特色。在當時當地也算是一道美麗的建築風景。劉氏小樓的建成在榆樹、扶余、德惠等地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建成後的小樓一樓為商鋪,二樓為寢室。一樓設有櫃檯和擺件,主要經營的是小百貨,如頂針、錐子、別針、鬆緊帶等;還有化妝品,如胭脂、雪花膏、腮紅、眉筆等;頭飾類,如髮卡、頭繩、綾片、紗巾等;兒童玩具類,如玻璃球、布娃娃、玩具槍等,總共有幾百種小商品,店鋪不大卻琳琅滿目。

風雨75年 一代人記憶中的劉麻子小樓

劉鳳彩把樓房竣工和商鋪開業選擇在同一天,小樓竣工開業的當天,人山人海,車水馬龍,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從此到商鋪購物的人絡繹不絕,由於劉氏做生意講誠信,重質量,童叟無欺,很快得到人們的認可,南至德惠,西至扶余,東至榆樹,北至雙城,還有遠鄉近村的人都到這裡購物。劉氏商貿小樓很快就遠近聞名。

後來發展成了加盟店,取名“三大號”,成為正宗的商鋪。成為老闆的劉鳳彩經常去哈爾濱、長春等地購貨,開始多數貨物是通過火車發到陶賴昭,再用大馬車運回五棵樹。1942年末,陶賴昭至五棵樹開始通貨運火車,貨物就直接運到五棵樹了。店鋪由家人經營,一度生意紅火,買賣興隆,為活躍地方的商品交流和服務人們生活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6年,國家對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三大號”的名頭被取消了。實行公私合營時,由於劉鳳彩年齡大了,沒有被組合上。據劉家後人介紹,劉氏小樓原計劃面積為480平米,只建了四分之一,預留出的宅基地這些年就空閒著,由於缺乏資金一直沒能如願建造。1998年,在城鎮改造的浪潮中,小樓被拆除,經歷了75年風雨的小樓,見證了一個家族勤勞致富的過程。

據劉鳳彩的長孫媳婦孔令芝回憶,劉鳳彩為人豪爽,多才多藝,喜歡琴棋書畫、吹拉彈唱,尤其愛拉京胡唱京劇。晚年時常邀三五好友,喊上一嗓子“四郎探母”、“打龍袍”等京劇選段,然後和鄰居好友喝上一壺茶,嘮嘮家長裡短。由於劉鳳彩臉上有幾個麻子,所以人們也管小樓叫劉麻子小樓,昔日的劉麻子小樓可是遠近聞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氏家族的後人秉承良好家風,認認真真做事,坦坦蕩蕩做人,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今,五棵樹城區建設日新月異,高樓林立,被時光淹沒的劉氏商貿小樓,卻仍然印記在那一代人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