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研究发现天津话的鼻祖可能是合肥方言,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腕尚说


声调来自安徽,声母韵母词汇来自山东黄县,例如“借个”、“嘛”等最常用语。所以三分安徽七分黄县,构成天津话。


马家西


有些人的观点认为天津话起源于安徽。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历史原因,当年大量的安徽人移居天津。我今年60多岁了,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真正的天津话,那在天津的老城里。绝对不带一点儿的安徽味儿。和现在的普通话极为相似。老天津人都知道,如果你说天津话带安徽味儿。我们老天津人管这些人叫“下边儿人“。以讹传讹,认为安徽话就是天津话的起源。


新城智者


一株吊兰转载一篇新闻稿,可能对大家认为天津方言的鼻祖有所启发。

天津方言蒙城寻根记

2017年03月08日 09:10  来源:亳州晚报
<strong>

  日前,天津市档案局“天津市方言赴安徽蒙城寻根溯源”调研座谈会在蒙城召开,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天津市档案局、天津市电视台一行九人以及蒙城县档案局、县政协文史委、亳州学院的语言文史专家十余人参加座谈会。

  “我们这次来蒙城开展方言寻根之旅,一是为了丰富和完善天津方言建档工作,二是深度了解蒙城的方言特点和风土民情,方言寻根,更是寻亲,可以说来到蒙城就算来到家了。”天津市档案局编辑研究处副处长周成利的开场白简短而亲切,一下子拉近了主客之间的关系,话匣子也随之被打开。

  “我这是第二次来蒙城,第一次是2011年,这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里的确是一方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谭汝为先生的发言满含深情,“通过数次的调查研究,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天津方言的母语区就在皖北,以固镇、宿州和蒙城这个三角区域为中心,其四界范围大致是江苏徐州市以南、淮南市以北、涡阳县以东、五河泗县灵璧三县以西。我们想通过对方言研究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来为天津文化的渊源正名。”

  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年间“天津三卫”戍卒及家属数万人进驻天津,数量大大超过原住民。这些官兵大都来自凤阳府,当时凤阳府地域宽广,主要包括今天宿州、固镇、蒙城、灵璧等皖北地区,且凤阳话为当时官话。这批数量庞大、社会地位高的军事移民在天津形成一个“方言岛”,逐渐同化周围方言,成为主流方言。到了清代,随着李鸿章的淮军入津,晚清蒙城马玉昆带兵驻津,天津志记载的如马玉昆、马金叙、马毓宝等蒙城籍将军就有20多人,这进一步巩固了天津方言岛的地位。

  张国光、蔡洪光等蒙城地方文史专家针对“燕王扫北”的故事、马玉昆与蒙城籍将军、“会说蒙城话、就把洋刀挎”的民谣等做了详细的解说;胡利华、王改凌等介绍了蒙城方言的特点、蒙城民间风俗习惯等。座谈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发言人都使用蒙城方言,让天津的方言寻根小组大饱了耳福,也留下了难得的信息资料。

  “作为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宣传好天津,宣传与天津有着血缘、亲缘关系的蒙城。”参观了蒙城万佛塔、文庙、庄子祠、博物馆等文物古迹后,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编导王煜明非常兴奋,“我们这次是先期踩点,五月份将再来蒙城坐镇采访拍摄,我们将策划一个‘皖北寻根之旅’的线路,让更多的天津人寻亲蒙城,体验蒙城,让海内外更多地了解蒙城,记住蒙城。”


不发表言论,请大家的研究自由飞翔。


一株吊兰1


天津市历史上由天津卫发展而来,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天津方言因其与周边地区原居民方言存在巨大差异,而却与千里之外的安徽宿州、蚌埠(固镇一带)、合肥地区的方言有很高的相似度而被专业研究人士称之为“天津方言岛”,目前,专业研究人员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明朝的“燕王扫北”,出身于凤阳的朱棣率领主要由其故乡凤阳府范围内兵员组成的军队及部分随军家属,长期镇守天津卫,经过人口繁衍增加的居民形成了类似于今天宿州、蚌埠一带的皖北方言;

二是在大清,发源于合肥周边的李鸿章统帅的淮军,在驻守天津卫时,拖家带口的又为天津卫添丁进口,为移民城市天津带来了合肥方言的基因。

由此看来,天津与安徽之间的渊缘真的不浅啊!


心潭Z农家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李世瑜老先生在天津方言的研究上首先确立了“天津方言岛”的学说,并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划出了“天津方言区域”。

在天津方言的起源上,李世瑜先生也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验证工作,做出了天津方言是以静海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安徽省以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地区的方言组合而成。

至于问题中提出来的天津话的鼻祖可能是合肥方言的说法,根据李世瑜先生的论断,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不过合肥有的方言与宿州方言肯定有相似之处,因为它们同处一省嘛。



一江春水167186575


我在天津上过四年大学,是觉得天津土话不好听,和周边完全不同。怎么听都觉得带点南京话味道(我是南京出生长大的)。照您这么说,应当是明代建天津卫时从江淮派兵徙民来的吧。


王祖荫1


同意,是李中堂带去的病,都是安徽人为主,淮军,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与曾大人的湘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猛士,长毛剿灭以后,淮军驻守天津卫,拱守京师,此刻的大清在风雨中漂遥,黄帝瑟瑟发抖,只有淮军,唯有淮军敢挡大清之倾危,匡扶社稷与水🔥,我们安徽子弟,兵精将猛,气壮山河,在那个列强横行地十九世纪,虽败犹荣。这些皖军把徽文化带到了天津,融合当地文化,形成今天的津文化,天津曲艺响彻中国,影响世界,我是安徽人,为伟大的津文化喝彩。其实皖军中多数人老家在蚌埠,凤阳,宿州,阜阳,亳州等淮河流域,所以叫淮军,以朱元章老家方园一百公里为多,只是李红章是庐州人,今合肥人,加之合肥附近也有不少人参军,所以,一直以来都说淮军是合肥附近,蚌埠,宿州从军的人最多,尤其是固镇县,淮远县,滁州的凤阳县,宿州的灵璧县,宿县,萧县,四县为最多。宿州历来是用兵之地,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在安徽宿州,楚汉相争,霸王别姬就在宿州市,灵璧县虞姬乡,那里至今还有虞姬墓,保护的挺好!解放战争时徐蚌主战场就在宿州,每个历史的关口都有宿州印迹。说她是历史文化名城毫不为过,还有两淮,淮南,淮北与宿州一样闪耀着历史的辉煌,岁月地沧桑,共同谱写了淮河两岸近代史上一曲悲壮的歌!我把兵字,写成病了!对不起!


慕仙学道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片语言一片人。

天津方言孤岛现象早已有了科学的论断:

主要有两点:

一是明朝朱棣从老家带去的军队保卫京畿的天津卫,朱棣哪里人?安徽凤阳的,就是靠近如今安徽蚌埠一带。

二是李鸿章李大人带领的淮军在渤海湾训练的淮军以及北洋水师,他们大部分是安徽合肥及周围的老乡,历史的条件下落户天津,形成了独特的方言。

天津地域范围不大,你们想想在当初落后的条件下突然来了这么多人,肯定是会有影响的,况且他们是大兵,有绝对的主导优势,说话什么的有自己的性格,一般人还得听他们的,慢慢的就发展成了独特的语言,这就是“天津方言岛”的独特现象。

历史总有渊源,你再怎么演变,总不能忘记最初的根源。



实锤小酒


这个来由可能比题主说的李鸿章这里要早一些。

朱元璋开国前和陈友谅以及张士诚恶狠狠拼斗过。

这位大角色先是干趴下了陈友谅了,可是陈友谅也给朱元璋一种恐惧,那就是极其巨大的战船。伟大的人物不会被恐惧吓倒,反而能变得更强。朱元璋开始重视发展水军,带动了明朝的水军很强大,不仅仅强大,海军战略思想也是很先进的,后来就有了郑和下西洋的事情,这水军可有多强大。

这是其一,我们先不说了,我们去看看张士诚。张士诚占据东边,江苏大部。朱元璋势力突入江苏,占据南京。并以此为强大的基地,多次打败张士诚,最后灭掉了张士诚势力。

朱元璋非常讨厌张士诚,因为早年间他多次向张士诚示好,而张士诚却主动攻击他,而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张士诚还是不愿意臣服,坚决抵抗多年,最后被朱元璋抓到南京自尽了。

老李说了这么多,怎么和天津一点扯不上关系啊,老李是老年痴呆症了吗?额,还没有。

朱元璋对于张士诚原来势力地盘上的老百姓,也毫无好感,收的税都比别的地方要重一些。

朱元璋终于驱逐了蒙古人,得到了大天下,建都南京。那么南京西面是自己的家乡安徽,东面是自己昔日最讨厌的敌人的地盘江苏。

那么问题来了,你如果是招兵拱卫京师,你会招安徽的还是江苏的?

朱元璋敌人大量招兵,招的都是安徽兵,所以拱卫京师的军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安徽。

洪武大帝也不是不老不死的,他死了,比原来的太子死得要晚,所以他立下的新皇帝是原来太子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

这个孙子好像也有点镇不住,最可怕是朱元璋留下的朱棣,这是留守北方的屏障,专门对付蒙古人的屏障,他的住所就是北京。后来朱棣发了脾气,赶跑了孙子(他侄儿),自己跑来南京当了皇帝了。

本来就是老朱家里的事,我就不分析了,后来,臣子报告北面蒙古人有掳掠了多少明人去了,朱棣大发脾气,可是想想又不对。本来,负责防御北面的就是朱棣本人,这个人事安排还是洪武大帝定下的。可是朱棣现在却是在南京做皇帝呀,这个......

朱棣决定了,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朱棣很强大,兼职了皇帝和北面防御者。南京就只留下一个空架子,大部分官员和拱卫南京的士兵,都跟着朱棣去北京了。

北方,朱棣的强项骑兵,那时候强大呀,看蒙古人不顺眼了,就出去杀一顿的。

我们开始说的陈友谅呢,领盒饭去了?他的影响还在,就是水军,朱棣本人对水军认识不及对于骑兵的认识,可是他也清楚认识到,如果有南方的大舰队突然在渤海湾登陆,那么对于北京的威胁是空前强大的,怎么办?

北方的蒙古人,朱棣直属部队就可以对付了,那些南京带过来的拱卫京师的安徽兵,你们就驻扎在渤海湾和北京之间吧。算个卫所,得了,天津卫出现了。

安徽兵成为了新建卫所的主力人员,慢慢天津卫变成了城市,退役的安徽兵免不了要从家乡安徽运些土特产来挣以前袍泽的钱,慢慢的,安徽人在天津占据了绝大多数了。

当然,全国各地的兵也不少,可是还是安徽的多,口音一混杂,就变成了,以安徽口音为主,夹杂各地方言的天津话了。


李勉9


天津卫最早的移民是明朝朱棣带去的凤阳淮河一带的家乡士兵,很多方言很接近淮河一带,合肥离淮河不远,自然也有很多相近的方言基础。后期的李中堂带去的淮军只能说是融入天津卫当地,时间才一百多年也形成不了方言,影响不了当地族群的主要结构。因此,个人认为天津话的正确来源是古凤阳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