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昌吉城區修建於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乾隆皇帝親自為其定名為“寧邊”,於是就先有了“寧邊城”的名字。

如果說現代文化元素是昌吉市的城市特色,那麼城市的歷史文化則是昌吉市的靈魂。昌吉糧倉遺址——清代糧倉,是永不蛻盡的歷史鉛華!

據有關史料記載,聞名遐邇的清代糧倉(又叫寧邊糧倉)遺址博物館,始建於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乾隆皇帝批准侍衛努三的奏請,撥兵3000人,開始在昌吉兵屯,建造糧倉,在清朝民國時期存放軍糧,同時也為解放軍進軍西北儲放軍糧起到了重要作用。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由於歷史久遠,再加之風蝕雨剝以及人為破壞,昌吉清代糧倉的土木建築結構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屋頂磚瓦部分丟失造成漏雨,牆體內外均開裂,留存的糧倉遺址基本已成為危房。為此,昌吉市對清代糧倉進行了維修續建。

新疆得壹建築裝飾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01年開始準備,05年定設計方案,07年竣工,耗時7年,對清代糧倉的重建進行了全面的策劃、規劃、設計。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2010年 “清代糧倉”榮膺中國人居典範評審委員會最佳設計方案金獎。

對一個歷史建築的保護性改造,往往比在一個新建築裡面去做裝修要花費更多心思,得壹設計以一種“反觀”思維,運用現代園林造景手法來烘托原有古老建築及周邊環境,通過用“虛、輕”的意態表達與建築物的實體厚重形成強烈的對比,完成一次新與舊,古老與現代的矛盾的統一。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用現代的眼光“反觀”歷史,在儘量保持原有風貌的前提下,做出了一些較為現代的改造,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古代西域農民打場收糧的實景雕塑,糧倉屋簷下的馬、羊標本,水井場景,古代運糧車的大軲轆,都默默地靠在牆腳,訴說著當年糧倉的繁忙。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尤其是糧倉裡的石磨,人扶著犁用鞭子趕牛犁地,鐵匠鋪兩名鐵匠的打鐵場景,和運糧馬車、兩名清兵執矛握刀站立警戒的塑像,全都栩栩如生,依舊保持糧倉在歷史中的姿勢,似乎在訴說這裡曾經的輝煌和悠久的歷史。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在東南方位上,得壹設計以一種造景的手法,最大限度地進行視線延伸,增強了與城市的有機融合,通過原有的視覺高差,自然形成“護城池”的概念。加之多層次的立體綠化,更加彰顯舊貌換新顏的態勢。原有磚房糧倉一改單調面貌,配合“時間走廊”的垂直高度,拓展出二層觀賞遊覽空間,為景區內文化、藝術等規劃的實施,增大了更寬廣的開拓可能。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得壹設計為到訪遊客更全面的展示了文物的百年滄桑形態,同時也拓寬了遊覽者心理的最大滿足。五穀雜糧展示區同樣令人駐足,糧食來於土地,歸於土地,春種秋收不過是一個規律,以虔誠的心撫摸大地,五穀雜糧的精髓置入血液、心臟和脈絡,流淌成生命的力量。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在這裡你彷彿置身於已經流逝的時光裡,在這些與當年一樣的場景中,感受到這裡曾經有過的繁忙。

其它方面,得壹設計並沒有做太多的改變。只是希望每一位到訪的遊客,都能在歷史中感受時間的力量,這裡從未離開,只是靜靜地陪伴這個城市的生長。

昌吉古城遺址—清代糧倉,重建後保留下來了什麼?

2007年6月,清代糧倉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4月,寧邊糧倉遺址博物館成立,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

2010年底,清代糧倉遺址又完成了院落內交糧場景和室內11個展廳的布展工作。陳列展覽基本以反映昌吉市農耕歷史文化為主,包括廒神廟、寧邊糧倉、昌吉農耕史、收穫、入倉、磨坊、油坊、清代軍囤等內容。

昌吉市清代老糧倉的保護和修復,重新喚醒了人們對“老昌吉”的歷史記憶。清代糧倉的復原,使其成為清朝在昌吉市囤糧的歷史見證,具有較高的史料、研究和觀賞價值,為弘揚昌吉的農耕文化作出貢獻,也是當今社會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不可多得的地方。隨著昌吉旅遊熱,清代糧倉也成為昌吉城市的名片,遊人紛紛進行參觀。

清代糧倉地址:紅旗中路和北京北路十字西北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