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採宜:諾貝爾經濟學獎可有可無

林採宜:諾貝爾經濟學獎可有可無

諾獎是對各個專業做出“傑出貢獻者”的肯定,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成了走向本行業顛峰地位的紅地毯。

由於自然科學的發現具有客觀性,因此,“傑出貢獻”通常可以定義為在某些領域的發現,有效解決了人類的思維困境或者生存困境。

而社會科學的諾獎體現的是評委的主觀意見、少數人的偏好而已。但即便是主觀獎項,亦無大礙,正如一個作家,追求諾貝爾文學獎還是追求暢銷,對社會都沒有弊端。

可是經濟學就不一樣了。

首先,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中央銀行嫁接給諾貝爾基金會的額外獎項。它體現的不是諾貝爾的本意,而是瑞典央行在貨幣政策的制定上希望擺脫政府尤其是執政黨強勢干預的意願。換一句話說,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誕生背後,代表著瑞典央行和執政黨在權力博弈中的政治意圖,是中央銀行謀求獨立的一種學術操作,旨在通過諾貝爾獎來賦予某種經濟政策的科學公信力。

其次,由於經濟運行中各種變量的作用錯綜複雜,同樣的政策,在不同的時空發揮的作用差異非常大,這就決定了經濟學理論本身的侷限性、或者說有限科學性。授予某種經濟學理論以諾貝爾獎,容易把某種理論的“正確性”、“有效性”予以絕對化。

當然,更加負面的結果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能賦予發明該理論的經濟學家個人以過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由於經濟學家的嘴巴邊上有不少政治家的耳朵,經濟學理論的誤導有可能導致經濟政策失誤並造成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巨大損失。

因此,我個人認為,從學科特點來看,經濟學家的使命,應該是發現生活中的經濟規律並提出對治問題的策略,而不是去追求代表學術榮譽的諾貝爾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