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正手前衝弧圈球拉下旋球時的兩種拉法(轉載)

談正手前衝弧圈球拉下旋球時的兩種拉法

弧圈球,做為乒乓球的高級技術之一,會與不會衝拉下旋是區分乒乓技術水平高低的標誌性技術之一。任何乒乓球選手,或是業餘愛好者,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基本技術訓練後,都會追求正手有一板非常過硬的弧圈技術,以豐富自己的進攻體系。

弧圈技術一般自不轉球起開始訓練,然後是側旋球拉衝,上旋球拉衝,下旋球拉衝,結束於最後的對沖對拉(有的教練不一定這樣安排,因人而宜啊~~~)。對拉對沖雖然是最尖端的技術,但是,下旋球的拉衝卻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本文試圖從中間最為關鍵的環節入手,以純文字方式來解釋下旋球如何前衝的技術要領。

基本站位:與球檯距離約45釐米左右,(根據個人習慣和身體比例自調,可以更遠些~~~)兩腿張開與肩同寬或稍寬於肩,身體微前傾,含胸,收腹,重心放在前腳掌上,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兩腳中心點的直線與球檯底線夾角約成30-40度角(角度越大,越便於發力,越小越便於連續,可根據自己需要調節)。

基本動作:

拉球時,身體向右後方轉動(以右手持橫拍為例),重心放在右腳上,在轉腰的過程中,身體重心隨之向右下方下沉,右腿稍彎曲,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低,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將球板引至右大腿膝蓋稍偏後一點,板型前傾(手指、小臂、大臂,身體放鬆),板型前傾的角度因來球的旋轉強弱不同而有所調整。

擊球時,腿首先發力,向左蹬腿,身體重心從右腳向左腳開始轉換(這個轉換是逐漸完成的,不是一下子完成,轉換速度最快的時候就是擊打的時候),交換重心,身體前迎,身體前迎的方向和擊球方向相同,然後腰也發力,用腰帶動大臂,並傳到小臂。擊球時,急速收縮前臂並輔以手腕發力,前臂收縮的速度越快,發出的力量就越大,摩擦也就越重,擊打力量也就越大。要把腿、腰、大臂、小臂、手腕的發力協調起來,學會由輕漸重,由慢到快,由快到突然加速的拉球動作,學會將力集中使用,瞬間爆發的發力方法,這些都至關重要。弧圈球,首先要會發力,會發力後再找到發力時機與撞球時機,弧圈球技術就有了基本的基礎了!

在練習正手拉球時,要注意掌握以下幾點:

1、收前臂與手腕

在正手拉球時一定要注意在充分發揮大臂揮動速度的基礎上再加上收前臂與揮手腕的力量,前臂的收臂方向和手腕的內收方向一定要與揮拍路線相同,以防止力量分散。但要注意一點,收前臂一定要用腰來控制;身體的高度用腿來控制,不可將重心高低起伏太大,應根據來球旋轉強弱,適度調整身體重心的起降幅度,換言之,強烈下旋需要一些腿部的蹬地力量,以加強揮拍力量。

2、轉腰

乒乓球是圓周運動,擊球時手是用腰來控制的,球拍的後引不是用手或用臂往後引拍,而是用轉腰來完成,用腰固定大臂,轉腰的速度要遠遠快於揮手。擊球前的揮臂是先轉腰而不是先揮手。

3、擊球時機與擊球點:

擊球時機:是指球與球拍相撞時球所處的位置(可分為上升前期、中期、後期、高點期、下降前期、中期、後期);隨著世界乒乓球技術的發展,擊球時機是越來越早,當然,如果在腳步和力量及位置不太到位的情況下,應當選取合適的擊球時機為宜。

擊球點有二個:一個是擊球時,也就是球拍與球相撞時,該點與身體的位置關係;一般情況下,擊球點應該在離身體一個手臂遠且在身體的右前方,原因是這個位置便於身體發出最大的力量。另一個是球拍與球撞擊時,相接觸的點在乒乓球上的位置點。這個點因球而異,下旋來球,一般應擊打在中上部或者說是頂部稍偏後一點點的位置。越是旋轉,此點越是下移,但最多不能移到中後部稍偏上,因為,這個擊球點,已經不是前衝,而是加轉弧圈的範疇了!

4、吃球

所謂吃球,就是指球從接觸球拍到離開球拍的時間比較長,這個比較長是與比較短相比而言。何為比較短?形象點說就是當球拍以一個較快的速度勻速擊球時,球與球拍一經接觸,立即脫離,此謂短。何為長?當球與拍接觸時,球拍以一個較大的加速度撞擊球后,由於力量很大,引起了拍面(膠皮與海棉)、底板和球本身產生了形變,在形變恢復過程中,力量仍然持續給予球以向前的力量和加轉的摩擦後形成的吞吐感,我們稱之為吃住球了!一般而言,小臂的加速與手腕的甩打都是形成摩擦的主要力量來源。小臂收縮越快,手腕甩打越急,則球的旋轉越強,弧線就越好。反之,摩擦力會減小,但擊打速度會提高。針對不對性質的來球,兩種方法相機而用,各有所用。旋轉弱,落點靠近底線的球,一般可以少摩擦,多擊打;相反,旋轉強,落點接近中臺的半出臺球,則應該加強摩擦,減少撞擊成份,以形成相對好的弧線,保證回球過網。

5、不要抬肘關節

初練弧圈的人,容易犯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為了製造向上的弧線,抬肘向上發力。弧圈球中向上的力量,靠抬肘關節是遠遠不夠的,其所產生的向上的力量應主要來自向上揮拍力量的分力。抬肘而產生的力量雖然大,但由於產生不了摩擦力且與揮拍力的方向不一致,會造成力量分散、摩擦力不足而產生一種託球擊打的後果,極容易造成不是下網就是出界的不良結果。

6、身體不要下蹲過度

現代弧圈球,講究的是連續擊打能力,身體下蹲過度會導致發力後還原太慢,從而造成連續拉球時失誤。適度的彎曲腿部,保持重心相對較高一些,形成連續進攻的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必須要高度重視。

7、身體不要後仰

練習拉球,容易後仰的主要原因是不會摩擦球,因而不敢向球上發力,怕球飛出界外,故而躲著球,以求避開球的鋒芒。原因找到了,採取措施就好了,板型再前傾些,揮拍時不要迎面擊球,形成一定的夾角去迎擊來球,快速收前臂和手腕兒,只要你學會摩擦了,你有多大的力量就可以使多大的力量,再不會擔心球會飛出界外時,你的弧圈球技術就基本成型了。

接下來,有的讀者可能會問了,你題目是兩種拉法,兩種拉法在哪兒啊?!

前面主要講了前衝弧圈球的一般規律,現在就著重講講,兩種不同方法的拉球。

一種是撞摩式。一種是摩撞式。

從字面上看不難看出,前者以撞擊為主,摩擦為輔;

後者是以摩擦為主,撞擊為輔。

那麼,兩者的區別在哪裡呢?!

關鍵有二點不同:一是擊球時機不同;二是揮拍路線不同。

1.擊球時機不同:撞摩式拉法,號稱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弧圈式拉法。要求擊球時機一定是在上升期,通常在上升中後期為佳,個別球可以拉上升前期,一般情況下,上升前期的球是指球落在球檯端線附近時,因為線路比較長,加上揮拍空間大,可以擊打這個時機。如果是在臺中間,球的高度又不太高,則球拍沒有揮入角,無法拉上升前期,只能拉上升中後期。摩撞式,則是拉高點期和下降前期,甚至下降後期。

2.揮拍路線不同。撞摩式是揮拍路線接近於直線。摩撞式的揮拍路線是一條弧線。其曲率大小由來球的性質不同而不同。

還有其他六點不同:

1、擊球時的板型不同。撞摩式和摩撞式的板型在開始時基本相同,但在揮拍的過程中,撞摩式板型角度保持不變,摩撞式的板型由於揮拍路線是一條弧線,所以板的角度也會有一個角度漸漸前傾的變化。

2、引拍位置不同。撞摩式的引拍比摩撞式稍高。

3、發力方向不同。撞摩式的發力是一條直線,擊球時的發力方向要比摩撞式稍高一些。收拍位置高於摩撞式。

4、效果不同。撞摩式力量巨大,一速快,過網弧線低,落臺後弧線更低,伴以強烈的旋轉,前衝力量足,防守難度大,世人稱之為暴衝弧圈。

摩撞式,一速較撞摩式稍慢,弧線較撞摩式稍高,二速較一速感覺會突然加快,落臺後弧線比撞摩式稍高,但旋轉比撞摩式更加強烈。

5、上臺難度不同。撞摩式上臺難度大,威脅大,容易一板過;摩撞式,上臺相對容易,容錯率高,易形成相持。

6、應用不同。對於判斷不明的來球、沒有絕對把握的來球、弧線短的來球、烈旋轉的來球、沒有移動到位的來球,一般以摩撞式為主回擊,以確保上臺。對於旋轉不強,明顯出臺,位置較好的來球,則以撞摩式前衝回擊,追求一板過的效果。

注:此文章為本人與省體校教練學習弧圈後的心得,此次學習,顛覆了我以前對弧圈球的部分認識,當然,目前的認識也可能並不是最終的認識,但偶願意將體會現於讀者面前,以檢驗認識的正確與否,目的在於交流,在於學習,歡迎大家拍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