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閱兵,再來檢閱下書寫中國電影的導演們

看完閱兵,再來檢閱下書寫中國電影的導演們

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彈指一揮間,在電影的世界裡,眾多導演為電影奉獻了青春和才華,他們的經典作品影史留名。

在不同時期,是一代代電影人為新中國電影添磚加瓦,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70年來的著名導演,這裡雖然說的是人物,但是他們也串聯起一部簡要的新中國影史。

篇幅所限,我們講述的導演並不多,但每一位為中國電影付出汗水的電影人,都值得尊敬。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湯曉丹(1910—2012)

湯曉丹導演創作高潮其實是在解放後,以拍攝軍事電影見長,被人稱為“銀幕將軍”。他年輕時愛好電影,後經沈西苓介紹進入天一公司擔任佈景師。

1932年,在拍攝粵語戲曲片《白金龍》時,原導演生病退出,湯曉丹臨時接任,沒想到完成後大受歡迎。此後,湯曉丹便走上導演之路,拍攝了《飛絮》、《飄零》等片。

解放後,湯曉丹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在1952年與成蔭合導了《南征北戰》,運用對比蒙太奇手法,渲染了壯觀的戰鬥場面,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

而他接下來執導的《渡江偵察記》,敘事曲折緊張,抒情含蓄動人,再創高峰。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萬氏兄弟

“萬氏兄弟”的成員包括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四人,是我國動畫電影的拓荒者。兄弟四人自幼喜好繪畫,他們在1925年創作的動畫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是中國動畫片的雛形。

之後,又相繼攝製了《大鬧畫室》、《紙人搗亂記》等短片,進一步探索動畫技術。1941年,他們創作的《鐵扇公主》上映後震驚上海灘,是中國最早的動畫長片。

建國後,萬氏兄弟進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其中萬古蟾創作了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瓜》,萬超塵創作了關節木偶片《小小英雄》。

60年代,萬籟鳴執導了彩色動畫經典《大鬧天宮》,為之後一大批西遊記題材影視劇的改編奠定了美學基礎。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桑弧(1916-2004)

1941年,桑弧在朱石麟指導下,創作了第一部電影劇本《靈與肉》,到1990年完成《曹操與楊修》為止,共編導30多部影片。

從早期執導《教師萬歲》、《人海雙珠》,到文華公司創作出《假鳳虛凰》、《不了情》、《太太萬歲》等七部經典。

新中國成立後,他編導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寬銀幕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及《天仙配》、《白毛女》、水墨動畫片《鹿鈴》等多部影片。

其中《鹿鈴》更獲金雞獎和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他的作品風格含蓄、恬淡、質樸,囊括故事片、喜劇片、戲曲片、動畫片、紀錄片等多個片種。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凌子風 (1917-1999)

第三代導演代表人物。1933年-1935年在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和南京國立戲劇學校學習。抗戰爆發後去延安,曾在魯迅藝術學院、華北聯大藝術學院教授戲劇。

1948年調至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和瞿強合作的《中華女兒》,是新中國第一部表現抗戰和在國際獲獎的影片(卡羅維發利電影節自由鬥爭獎)。

之後產量驚人,作品包括《光榮人家》、《陝北牧歌》、《金銀灘》、《春風吹到諾敏河》等片。

《紅旗譜》是這一時期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文革結束恢復創作後,他的電影全部來自文學改編,1982年的《駱駝祥子》囊括了金雞和百花獎最佳影片,成為電影生涯的又一代表作。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崔嵬/陳懷皚

崔嵬在新中國成立前編導並演出過多部話劇,1956年調至北影任藝術委員會主任兼導演。他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等片,憑藉《紅旗譜》獲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不過,1959年他與陳懷皚共同執導《青春之歌》大獲好評後,他就把工作中心移到導演崗位,此後多次和陳懷皚合導《野豬林》、《楊門女將》等片。

此外,他還獨立執導了《紅雨》,《小兵張嘎》(與歐陽紅櫻)則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

陳懷皚除獨立執導《鐵弓緣》外,還與謝鐵驪兩次合作拍攝《知音》、《大河奔流》。他的主要成就是戲曲電影,是其子陳凱歌作品《霸王別姬》的藝術指導。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謝晉 (1923-2008)

第三代導演旗幟人物,作品關注大時代中的民族魂魄,影響深遠。出生於浙江上虞。1941年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48年於南京畢業。

建國後,在長江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 1954年短片《藍橋會》正式升為導演。1957年拍攝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片《女籃五號》成名。

文革後幾乎每部電影均轟動一時,獲獎無數,包括 《天雲山傳奇》、《秋瑾》、《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等。

1987年,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接納為會員。晚期作品包括《清涼寺鐘聲》、《啟明星》等。1997年,《鴉片戰爭》 投資上億,創下當時電影投資紀錄。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謝鐵驪(1925-2015)

謝鐵驪是第三代導演代表人物(圖左三),生於江蘇淮陰,1940年參加新四軍。

1950年調到文化部電影局, 1953年任“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副團長。1956年劇團劃歸北京電影製片廠。曾為 《林家鋪子》、《紅旗譜》的副導演。

首部獨立導演作品為1959年的《無名島》。1963年的《早春二月》,是中國1960年代的電影藝術傑作,是謝鐵驪的代表作。

1970年代拍攝了一系列京劇舞臺藝術片,如《智取威虎山》等。1975年拍攝《海霞》。文革後拍攝了《大河奔流》 、《包氏父子》(1983)等,依舊保持著極高的藝術水準。

1988年將古典名著《紅樓夢》搬上銀幕,共六部八集,獲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吳貽弓(1938-2019)

第四代導演,電影風格古典詩意、人物生動。出生於重慶,祖籍杭州。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之後到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做導演助理。

1977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1980年與吳永剛合作《巴山夜雨》轟動全國;1983年《城南舊事》獲得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之後的作品《少爺的磨難》、《流亡大學》、《闕里人家》、《海之魂》等。導演之外,他也是一位電影事業家,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國際A級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

並長期從事電影企業管理工作,曾任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理、上影廠廠長、上海電影局局長和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丁蔭楠 (1938-)

第四代導演,以人物史詩題材見長。生於天津, 1961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1966年畢業,分配到廣東省話劇團。1973年調到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多部紀錄片,並擔任導演助理。

處女作是和胡炳榴合作的《春雨瀟瀟》,獲得文化部青年創作獎。首部獨立導演作品《逆光》,真實記錄了1980年代初期的鉅變。

1986年的《孫中山》(上、下),展現出史詩片的氣度,囊括金雞、百花、政府獎最佳影片,丁蔭楠獲金雞獎最佳導演。1991年的《周恩來》是他的成熟力作,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效應,打破票房紀錄。

新世紀後仍有人物傳記片推出,包括《鄧小平》(2003)、《魯迅》(2005)、《啟功》(2015)。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吳天明 (1939-2014)

1939年出生於陝西三原,1960年考入西安電影製片廠培訓班並留廠任演員,1976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後回到西影廠。

1979年與滕文驥合作導演《生活的顫音》和1982年獨立執導的《沒有航標的河流》均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嶄露頭角。1981年和滕文驥合作拍攝《親緣》。

1984年的《人生》成為現象級影片,轟動全國,獲百花獎最佳影片。1987年的《老井》在東京國際電影節摘得最高的金麒麟大獎等多個國內、國際獎項。

1995年的《變臉》,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另外,吳天明在擔任西影廠廠長期間,提攜和扶持了一大批第五代導演走向前臺,被稱為“第五代導演教父”。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謝飛(1942-)

第四代導演標誌人物,有影壇“儒將”之稱。作品在寫實中帶著濃郁的抒情色彩,並充滿歷史底蘊。出生於延安,父親為中國司法先驅謝覺哉。

196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留校,曾任導演系主任及副院長。早期作品《火娃》和《嚮導》均與鄭洞天合作導演。

1980年代,《我們的田野》、《湘女瀟瀟》(與烏蘭合導)、《本命年》均產生廣泛影響。《本命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在全國引發熱烈討論。

1993年農村女性題材電影《香魂女》與李安《喜宴》同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1995年蒙古族題材電影《黑駿馬》是其風格集大成者,情感豐沛,優美抒情。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田壯壯(1952-)

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80年,大學實習作品《我們的角落》在業界獲得強烈反響。

1982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1984年獨立執導的《獵場札撒》因有強烈的實驗性而未公映,成為 “傳說中”的電影。1987年《搖滾青年》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1991年《大太監李蓮英》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特別鼓勵獎。2002年,翻拍費穆經典《小城之春》。

2004年執導《茶馬古道》是中國首部運用高清技術拍攝的紀錄片。2006年推出傳記片《吳清源》。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張藝謀(1950-)

生於西安,“第五代導演”,1968年至1978年在陝西務農和當工人。1978年被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破格錄取,1982年進入廣西電影製片廠。

1987年,導演處女作《紅高粱》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是中國導演首次獲得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之後的兩次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和《英雄》三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並兩次獲得金雞獎最佳影片,三次獲得金雞獎最佳導演。2002年的《英雄》掀起了華語大片拍攝潮流,《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及《金陵十三釵》等片接連刷新票房紀錄。 2013年拍攝文藝片《歸來》再獲好評。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陳凱歌 (1952—)

“第五代導演”,生於北京,福建長樂人,父親為著名導演陳懷皚。1974年從軍隊復員到北京電影洗印廠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2年畢業,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1984年,處女作《黃土地》一鳴驚人,成為第五代的重要開山之作,對中國當代電影影響深遠。

1993年,執導的《霸王別姬》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成為迄今唯一一位獲得此殊榮的華人導演。作品先後五次入圍戛納,一次入圍柏林。

2002年憑《和你在一起》獲得金雞獎最佳導演獎。被第47屆塞薩洛尼基電影節授予終身成就獎。其他代表作包括:《大閱兵》、《孩子王》、《趙氏孤兒》等。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黃建新(1954-)

“第五代”中少有的關注城市題材的導演。生於西安,祖籍河北。1970年參軍,1975年到西北大學中文系學習,之後到西安電影製片廠工作。1983年到北京電影學院進修。1986年首部電影《黑炮事件》頗具實驗性,轟動業界。

1992年開始拍攝都市三部曲:《站直囉,別趴下》(1992)、《背靠背,臉對臉》(1994)、《紅燈停,綠燈行》(1996),獲獎無數。

1994年的《五魁》為較早的兩岸合拍片,獲鹿特丹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影片獎。2009年和2011年與韓三平合作,拍攝明星客串創下紀錄的《建國偉業》和《建黨偉業》,讓主旋律影片取得極大的票房成功。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馮小剛 (1958-)

生於北京,一度是內地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從部隊轉業後進入北京城市建設開發總公司擔任工會文體幹事。1983年擔任電影《生死樹》美術助理,後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任美術設計。

1990年首部電影《遭遇激情》與鄭曉龍聯合編導,獲得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提名。1992年與鄭曉龍合寫電影劇本《大撒把》,獲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提名。

1994年獨立拍攝首部電影《永失我愛》。1997年開始,首開內地賀歲片先河,成為高票房電影的保證,包括《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等等,是內地第一個總票房超10億的導演。

賀歲片之外也嘗試各種電影形態,包括《集結號》、《芳華》等等。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姜文(1963-)

中國大陸著名演員、電影導演。1980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84畢業並進入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主演電影《芙蓉鎮》、《紅高粱》、《本命年》等,成為中國重要的實力男演員。

1995年,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被《時代週刊》評為當年度“全球十大最佳電影”第一名。

1998年,執導《鬼子來了》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但因為題材原因未能公映。該片之後姜文迴歸演員,十年之後再執導筒,拍攝了帶魔幻色彩的《太陽照常升起》。

2010年,聯合周潤發、葛優兩大男演員,自導自演《讓子彈飛》,成為當年度票房冠軍,獲獎無數,好評如潮。2018年執導電影《邪不壓正》上映。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王小帥 (1966-)

第六代導演。出生於上海,1985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91年分配到福建電影製片廠。

1994年自費拍攝處女作《冬春的日子》,被BBC選為電影誕生一百週年百部最佳影片之一。1995年《極度寒冷》,參加多個國際電影節,獲意大利雷米尼青年大獎。1996年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扁擔·姑娘》,1999年入選戛納電影節一種注目欄目單元。

2001年《十七歲的單車》獲得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10年《日照重慶》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年度導演”獎 。2012年《我11》入圍多倫多電影節 。2019年執導《地久天長》奪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獎 。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賈樟柯 (1970-)

“第六代”導演。出生于山西汾陽,1993年,第三次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成為文學系旁聽生,1997年畢業。

1995年起到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任教,當年的短片《小山回家》獲得香港映像節大獎。1997年,長片處女作《小武》一鳴驚人,2000年的《站臺》成為首個第六代導演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的電影。

2006年與紀錄片《東》套拍的《三峽好人》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2007年擔任戛納電影節短片單元評委會主席。2008年《24城記》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18年《江湖兒女》再度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刁亦男 (1968-)

生於西安,1992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大陸學院派導演,題材關注

中國當下普通人的人性與情感糾葛,敘事冷靜精巧,藝術與商業拿捏平衡。

曾在戲劇界有令人矚目的作品,是先鋒戲劇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以編劇身份進入電影圈,曾參與《愛情麻辣燙》、《洗澡》等片的編劇。

2002年主演電影《明日天涯》,2003年自編自導處女作電影《制服》。2007年《夜車》入圍戛納電影節“一種矚目”競賽單元,並獲得華沙國際電影節新導演和新電影獎,該片在歐洲很受歡迎,商業放映也獲得佳績。2014年,自編自導《白日焰火》,奪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金熊獎。

留言告訴時光君,你最喜歡的中國導演吧~

—End—

看完阅兵,再来检阅下书写中国电影的导演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