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贊同問題孩子的背後總有問題家長嗎?為什麼?

藍瀟


在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父母問題的存在,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愛是父母給的,問題也是父母給的。問題的背後都是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問題的產生也是來源於家人。

1、理解孩子情緒,化解孩子的焦慮,才能成為好家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總是希望把自己認為好的給孩子,很少傾聽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在生活上我們虛心照料,生怕孩子冷了、餓了、磕磕碰碰了,真的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抱在手裡怕摔了。

鄰居老黎家有個六歲的孫子,是我們那一片出了名的搗蛋孩。老黎生兩個兒子吃了不少苦,所以捨不得讓孫子吃苦。她叫孫子叫祖宗,每天三餐飯都是追著喂的,孩子有時候說吃飽了不要再吃了,老黎覺得孩子運動量大,一定要把碗裡的飯吃完。她每次最驕傲的就是孩子能吃一大碗飯,有段時間孩子好像不消化,總是吃不了多少飯。這下可把老黎擔心壞了,帶醫院檢查了一通回來說孩子吃積食了,平時不要再讓他吃撐了。老話講:“七分飽,三分飢”,是有道理的。網上還有一句話叫:“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每次到醫院去,很多孩子感冒發燒都是穿多了衣服,運動量大沒有及時脫衣服而感冒的,很少有孩子是穿太少衣服凍感冒的。

對待孩子我們不能過多的嬌慣,但是合理的情況我們儘可能得滿足孩子。

父母的情緒和行為,

會影響孩子的情感發育。

我原來教過一年幼兒園,但凡那些脾氣暴躁的孩子,心裡都很焦慮,只要有點不順就爆發。這樣的孩子看起來脾氣很不好,好像都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家長平時沒有花時間傾聽。凌志就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女娃,在幼兒園開始過來什麼都好,吃飯小便都是自己解決。後來家訪才知道,她的父母在她兩歲的時候生了弟弟,沒辦法帶兩個,所以她還沒到年紀就算了幼兒園。她媽媽平時一人帶倆,很少有耐心對她,所以她習慣用發火和哭泣來解決問題,因為只有這樣媽媽才會來處理她的問題。她媽媽說:“以前孩子挺好的,就是弟弟出生之後我也沒時間管她,所以脾氣大變樣”。孩子是多麼聰明的人,她只是在用這種方式尋求關注。後來在幼兒園孩子慢慢也懂的了傾聽,因為老師並不會像媽媽一樣帶著發火的情緒對她。

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通常有三種反應模式:有些人只是聽從自己的直覺去採取行動,有些人會先徵求意見再採取行動,還有另外一些人會努力瞭解情況然後再去解決問題。養育孩子是一項生命工程,父母常常會面臨焦慮和恐懼,不知道應該怎麼進行下去。

都說父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是這麼重要的職業,我們卻無須培訓就上崗了。有多少父母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卻常常覺得孩子無可理喻。

這本書上的每一個例子都折射了家庭父母的問題,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父母,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父母造成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有一對良好情緒的父母,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父母的焦慮直接會傳給孩子。

2、家長的信念,塑造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過去我只是覺得孩子的習慣和性格是受家長的影響,只要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從小培養她的好性格就好。

家長的信念,

塑造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最近看了個電影《銀河補習班》,父子倆有段這樣的對話。

馬皓文拉著兒子在床邊坐了下來,他凝視著兒子,鄭重地問道:“想過長大以後幹什麼嗎?”

“考大學啊。媽媽說的,認真學習就是為了考好大學。”

馬皓文嚴肅地搖搖頭:“不不,考大學是過程,不是目的。上了大學然後呢?你總得乾點兒什麼吧?從來沒想過?記住,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話,每天拉弓還有什麼意義?世界上好玩的工作很多,挑一個最感興趣的去想吧,哪怕每天換一個都可以。”

這就是馬皓文給予兒子的信念,那就是找到自己的夢想,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馬皓文本來是個設計師,在自己設計的大橋因為工程問題而倒塌,自己成了替死鬼,做了幾年牢出來之後。他憑著自己的對孩子的愛和信念來相信孩子,保護孩子的飛行員夢想。帶孩子曠課參加航展,相信孩子只要通過自己腦袋的思考肯定可以改變自己,而不是別人如何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變成什麼樣的人。沒有經歷過的人估計永遠也不會知道信念的力量,我們要相信家長所傳遞給孩子的信念具有無窮的力量。

記得在很多成功學書裡面都看到關於相信的力量,你相信自己可以那就可以。孩子最初的力量源泉都來自家長,家長相信孩子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且不斷的給他這方面的潛意識,那他就會變成你所成為的人。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個壞孩子,那他就會往這方面發展。因為你在孩子的內心裡種下了這樣的信念,就像最開始馬皓文的兒子一樣,老師說他是缺根弦,啥也做不好的人。他就一直就這樣去想,我就是啥都做不好,最後在爸爸信念的影響下,才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在馬飛成長的路上,他一直把這句話放在心上。

他拾起來,上面有一行字,是拿鋼筆鄭重而用力地寫下的:“爸爸:像你一樣,永遠不認輸。”

3、通過孩子的問題,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們一直以為孩子還小,她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的確如此,孩子在一定的壓力下,不懂得如何釋放自己,不知道如何用更多的語言來和大人溝通,表達自己的痛苦。但是隻要大人認真觀察就會知道,孩子她都是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的,如果你的孩子最近有什麼不對勁或者不舒服,去醫院也沒檢查出來身體有何問題,很可能是正是孩子遭受了某一方面的心理創傷。

本書描述的許多父母都對孩子得到的幫助表示感謝,但最讓他們感到驚奇和困惑的是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他們從未想過孩子會有能力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隱藏”的焦慮:他們覺得這真是一個新發現。從專家的角度來看,這種反應表明許多父母常常會通過言語去教導孩子,而很少會通過問問題去理解孩子對於某種具體情況的感受。

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言語和行為,才能真正地接近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們正確地理解了孩子的焦慮,那麼一切都會好起來,孩子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

但是如果父母的反應不符合孩子的情感體驗,那麼孩子就很可能會重複某種行為,這樣會讓父母覺得他們的孩子“出了什麼問題”。而且父母根本就無法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們很快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孩子和父母都覺得自己不能得到理解,然後就會變得越來越沮喪。當孩子對自己身體某個部分的功能十分擔心時,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模式。

如何發現孩子深層次的問題呢?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為和語言中獲得。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有問題,那最關鍵的就是去解決問題,所以最先想到的就是去醫院檢查問題,用最好的藥來治理問題。我們往往沒有耐心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果孩子解釋很多時候父母還會打斷孩子,覺得他是找藉口,或者因為孩子有問題而一味的愧疚和順從。

書中的例子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通過孩子畫的畫,孩子都是用右腦思考的,右腦也是無意識的腦,它表現的就是內心的聲音。無意識的東西就是通過畫畫所形象的表現出來,我們在不理解孩子的時候可以讓他把自己所想的畫出來。在做這些的時候,我們要放棄家長的主觀臆斷,而是要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才是他內心的想法。

很多時候孩子和大人一樣,需要的只是傾聽和理解,只要情緒得到釋放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孩子不當行為背後,都是一個心理癥結,只要你找到那個破解的開關問題才會解決,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當父母終於知道究竟是什麼在折磨著他們的孩子,並且努力改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時,孩子的症狀基本都會消失。



馬寧Marlin


贊成,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孩子身上大多數的問題是教育不當引起的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厭食。孩子厭食一般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

1.在3歲以前不讓孩子嘗試自己吃飯,而是餵飯。(餵飯的時候,孩子是沒有完全參與到吃飯當中的,因為他們的手沒有參與進來,觸覺就沒有發揮作用,而孩子感受與參與世界最先都是靠觸覺)到最後,孩子會一邊玩,一邊讓你喂,因為他們的手不能閒著,再往後,當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玩上的時候,就時不時拒絕你喂他的飯;

2.吃飯不按時按量,半晌的時候有零食吃。好多家長對小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不夠重視,認為別人家的都吃,我們吃了也沒什麼,可能沒有了解到人家的小孩時不時按時按量的吃飯了,如果你家的小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沒有吃飽,餓的時候拿零食充飢,這就成了問題了,久而久之,不厭食才怪。

另外,你會發現自卑的孩子,家長多是苛責型的,總是指責孩子、阻止孩子、打斷孩子思考等,孩子的成長是被壓抑的,探索是被限制的,出門以後,潛意識當中總是不敢這樣、不敢那樣,這種家長帶出來的孩子心性是不健康的。家長不懂得教育,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其實就是一種罪行,最終都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只是這種代價可能不會來的那麼明顯或明白,而是以機會成本的方式體現。

家長自身有比較突出的問題,孩子一般是躲不過的

如今社會發展太快,每個人的時間都是被各種事情佔據的,修養好的家長能較好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工作、情緒等,修養不好的家長整日都是匆忙的狀態,沒時間把生活理順,情緒不穩定等,家長的問題都會投射在孩子身上,更不用說家暴、爭吵、大人懶散等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如何能夠倖免?


你去看那些整日玩遊戲的孩子,家長可能整天在孩子面前看書嗎?是不是整日也是扣手機? 甚至是自己扣手機,還命令孩子去學習……

社會是由各種各樣帶有問題的人組成的,社會出問題都是人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會到教育上

說了這麼多,育兒的根本在於家長首先要完善自我,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的模仿能力和被同化的速度都是驚人的,家長不斷完善自我才能給孩子正向的引導,有問題不重視不改變的家長,最終只能是自食苦果。


育人先育己,樹人先樹己!

我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自己變好一點,世界就會變好一點點!

想更科學的育兒、教育,想不斷提高自己的請關注我,我叫楊樹己!


楊樹己


問題孩子的背後總是有問題家長的。

這個問題毋庸置疑。

開心幸福的笑臉都是一樣的,

但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不同的原因。

我也來嘗試歸納總結一下這些原因,也歡迎各位來補充。

一,溺愛。

我之前寫過一個微頭條,內容是關於軍訓中一個學生不認識帶殼雞蛋的真實案例。閱讀量過7萬,說明引起了很多家庭的共鳴。

餵飯喂到小學一或二三四五年級,我相信各位周圍一定有類似的案例。

二,暴力。

家庭暴力。也包括了冷暴力。

孩子的性格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三,缺愛。

經常能夠聽到類似為了孩子湊合著過的這樣的說法。

湊合著過,和單親,到底哪一個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大,我目前並沒有數據來支撐。

但有一點是必須要確認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都非常重要,不可缺失。

同時也提醒那些因工作太忙而無法陪伴孩子的父親或者是母親,需要特別注意。

四,錢多。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和富不過三代,這兩句話可以支撐大概八成的觀點。

正確引導孩子對待金錢的理念非常重要。

現實中錢多不是件壞事,具備良好經濟條件的家庭,事實上,孩子也會獲得更良好的教育和更多的機會。


笑狼生


你贊同問題學生背後有問題家長嗎?這個結論基本可以說是研究了多少“問題”學生以後得出的,雖不是絕對真理,也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一個論斷。

孩子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上,一開始基本就是一張白紙,染紅則紅,染黑則黑,而在成長最關鍵的階段,是父母陪在孩子的身邊。所以,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學習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學”就是從不懂的到“懂”;而“習”則是模仿的意思,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當不假。

因為,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必然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孩子的問題,難道不是很大一部分都來自父母嗎?

俞敏洪曾有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家庭就是一個複印機,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如果複印件有問題,那我們就應回溯到原件上去。

當然,孩子如果成為問題學生,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家長的責任一定是最主要的。

我曾見過一個學生,在年級裡稱王稱霸,誰也不敢惹,後來才知道他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小混混的兒子,這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在那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又怎能走品質優良好孩子呢?

“問題學生的背後是問題家長”的論斷,本人,堅決贊成。贊成的目的不是為了拜託老師的責任,贊成的目的正在於,孩子的教育要真正引起家長的重視,要從“小”抓起,從“苗頭”抓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減少“問題”學生的產生!


山坡喜羊羊


非常贊同!

一、家長是孩子安全的守護者。

二、家長是孩子性格、個性的養護者。

三、家長是孩子各種習慣的培養者。

四、家長是孩子人生路上最好的激勵者。

五、家長是孩子受傷心靈的撫慰者。


jason3342


贊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而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孩子在外面可能會受到規矩的約束,在家裡一般是摘下面具,做最真實的自己的。當然,這是在沒有受到家庭壞的影響之前。

父母感情不和,孩子一旦有所察覺,必然會變得敏感謹慎,長久下去,孩子在家裡也不得不戴上面具,逐漸形成心理問題。

孩子最初的模仿往往就來自最親密的父母。


一枝頭的柿子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什麼樣孩子是跟著學的,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為了孩子,還是要以身作則的


秋風126821593


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與素質教育的開展,幼教界人士進一步認識到:要提高幼兒素質首先就必須提高教師的素質。那麼,“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這一問題對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我園參與了中國學前教育學會“十五”立項課題《武漢市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於管理研究》,並承擔了子課題《整和利用家長資源,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規程》第四十八條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教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 在幼兒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家園共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教師要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生成適宜於促進每個幼兒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 在課題研究中,教師們就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家長資源,提高教師的素質,展開了研討。教師們認識到:掌握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對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因為從家長處教師可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經驗與信息,對提高教師素質,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對於幼兒園老師來說,與家長溝通,積極尋找教育幼兒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幼兒個性,顯得猶為重要。這裡的溝通,是指在孩子發展與教育上,家園雙方隨時互通信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瞭解孩子發展的情況,在教育上取得共識,從而共商教育策略,協同進行教育。那麼,幼兒園教師該如何有效的與家長溝通呢? 一、教師應講究與家長交流的語言藝術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會不時聽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孩子有時表現好,有時會犯上一點小錯誤,有的老師在向家長彙報孩子情況時,似乎沒看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向家長告狀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行。這往往使家長難以接受。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 二、教師應耐心輔導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 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瞭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遇到過一個家長向我訴苦“老師,我們家孩子太任性,每天早上非要吃豆皮,怎麼打他罵他都沒用,這不,早上又要我買了一碗。”我先告訴家:長天天早上吃一種早點,不但有礙於幼兒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幼兒偏食;向家長介紹幼兒園早點的營養配置;讓家長知道每天與其他幼兒公進早餐可加強幼兒的集體意識;建議家長把這些好處用淺顯的語言講給幼兒聽,其效果肯定比打、罵的方式好的多。家長從我這裡瞭解到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我更加了解這個孩子,與這位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三、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 如今,幼兒園裡老師年輕化,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瞭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係,給家園溝通設置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 四、教師應通過多渠道,採取多種方法與家長溝通 1、家長委員會 老師們要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幼兒園大型家園共育活動,可請家長委員會代表參與制定方案並一起組織實施。還可通過家長委員會真實瞭解家長們的心聲。 2、客座教師 通過調查,許多家長素質較高,具有參與幼兒園活動的願望和能力。我們不妨以幼兒為中介,讓家長自願報名,然後根據活動內容選擇具有相關知識能力的家長共同備課,保證質量。客座教師活動的開展為教師和家長,家長和家長之間提供了一個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的機會。教師從家長所擁有的專業知識、生活經驗中獲得幫助,家長從教師身上獲取教育經驗技能,而且更加了解老師的工作。孩子們也在活動中倍感親切。 3、家長辯論會 以往的家長會多以老師說教為主,家長興趣不大。我們可以改變老的形式把家長會改為家教辯論會。老師舉出幾個班上幼兒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以家長為主,讓家長分析討論,各抒己見。在激烈的辯論中,家長們更新教育觀,對照事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併產生學習和參與各種教育活動的興趣。待家長們發言完畢,教師再有的放矢的發表意見,表明觀點,介紹經驗,其效果事半功倍。 4、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是幼兒園與家長溝通的一個重要窗口。老師們似乎已習慣於用更多的心思來設計欄目、尋找內容,而忽略了家長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我們為什麼不準備一塊小天地,將家長請到家長園地中來。如“誇寶寶”欄目可寫孩子在家的表現;“我的育兒心得”讓家長暢所欲言;“我的問題”可寫上家長的困惑等等。家長園地不能只是教師唱“獨角戲”,要調動家長積極參與的興趣,為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搭起一座彩橋。 5、家園共育袋 我們可給每個孩子準備一個家園袋。每週,我們都將幼兒所學的內容及作品全部放入袋中,還可隨時將幼兒在園情況,教學內容及需家長幫助等寫好,放入袋中。由於袋裡裝著孩子們小小的成果,家長們會很樂意每個週末將袋子帶回家,週一再帶入幼兒園。另外,家長對老師的工作有何意見、要求都可寫下來裝入袋中,以助於老師工作的提高。家園共育袋使忙碌的家長能更瞭解幼兒的發展情況,無聲的交流促進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 6、個別化的家園溝通 由於每個孩子個性的不同;家庭環境的不同;家長文化素質的不同,大量的通常性的溝通是個別化的。個別化家園溝通的方式有家訪、約談、家園聯繫冊、電話、便條以及接送孩子時的交談等。如今,許多幼兒園上了寬帶網,並且實現了班班通,這樣就更加拓寬了溝通渠道,網上交談也是很方便的。個別化的溝通要著重於針對每個幼兒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家長在教育上的問題而進行,以促進每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為目的。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雙方都有責任,但教師更應主動些,並且要努力為溝通渠道創造條件。幼兒教師要真正從狹隘的教育觀中走出來,必須充分認識到:家長工作的最終目的在於實現家園合作,共同為幼兒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總之,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主要靠幼兒教師做出努力。教師常常要換位思考,善於與不同類型的家長相處,遭到家長誤解時教師要保持冷靜,善於自控;遇到矛盾時,教師要主動反思,為暢通渠道做出努力。 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關鍵在於教師與家長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夥伴關係與親密感情。而這種關係與感情的建立首先取決於教師的態度與行為:對孩子的關愛、對工作的責任感、對家長的尊重和理解。當家長感受道教師喜愛並關心自己的孩子時,工作盡心盡責時,自然的產生信任感,並由衷的尊重教師,心理上的距離自然消除,從而樂於與教師接近,願意與家長溝通,家長與老師的關係會十分融洽。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教師的教育思想、育兒之方、知識技能等等均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做好家園溝通的工作,讓老師受益非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