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都喜歡把錢存到銀行,而不是理財投資?

既無忘


中國人最大的美德正在慢慢的變成弊病

01習慣

習慣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如果是個好習慣那麼很輕鬆的就能達到你的目標,而如果是個壞習慣,想要達到自己的目標那可就很難了。

而把錢存在銀行做儲蓄這曾經是中國人的一項傳統美德,攢錢致富;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利率不斷下降,其他理財收益不斷提升,把錢存在銀行已經慢慢的變得不再適用了,錢只會不斷貶值。

可是習慣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已經習慣了將錢存在銀行,其他的理財投資就都沒有了解的必要了。

02風險承受力

辛辛苦苦掙得錢,那是一點都不能承受損失的。其實現在中國的有錢人看上去挺多的,但是按比例來說還是隻有一小部分,更多的人還是勤勞致富,靠雙手養家。

那麼這種情況下,錢都是需要花在刀刃上的,好不容易從牙縫裡扣出一點能攢下的錢,你讓他去做理財,只要虧了一分錢他都心疼的不得了。

風險承受能力差,肯定是做不好理財的,更偏向於把錢存在銀行定期存款。

03不瞭解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理財產品完全不瞭解,他們只是老老實實做事,不會關注其他的。對於理財知道的只有銀行存款,至於什麼理財產品、基金、股票等等一系列的產品那就是完全不知情。

不瞭解又怎麼可能去投資理財呢?

綜上:一方面是習慣使然,另一方面是風險承受能力差,還有一方面是不瞭解這些東西。從而導致了有很大一部分人還是將錢存在銀行而不是做投資理財。


掙錢不易,將本求利。我是@易將學財,感謝閱讀!!!

易將學財


因為中國人窮怕了,手裡有點閒錢不是買房置業就是存起來,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尤其是在當前市場經濟社會的壓力下,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原本就不算高,用於儲蓄的部分已經是牙縫裡擠出來的,理財有風險,而銀行存款安全性高。

作為全球居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國老百姓偏愛銀行存款,這正是儲蓄型社會形態的真實寫照。根據央行今年7月發佈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上半年末,我國住戶存款餘額77.66萬億元,相當於人均儲蓄存款5.5萬元。另外,同期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總規模約為22萬億元。相比之下,居民儲蓄存款規模遠遠高於理財產品的規模。



雖然,近年來市場上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尤其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強勢崛起,其中以餘額寶和零錢通等貨幣基金為主的互聯網型理財產品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推出,頗受年輕人的歡迎。但很多中老年人依舊更願意將錢存入銀行,除了操作原因之外,主要還是出於對互聯網型理財產品的風險防範。

實際上,真正有閒錢去存入銀行的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讓他們選擇理財產品並不靠譜,因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市場上適合的靠譜理財產品也不多,基本都是以儲蓄國債或者銀行一般性存款為主。



總之,銀行存款有存款保險基金的保護,50萬元本息以內的一般性存款就算是銀行發生破產也不要擔心。而去年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相繼落地後,打破剛性兌付,風險越來越大,再說預期年化收益率都不算太高。反而是存款類產品中的很多創新產品更靈活,利息也更高,還能鎖定收益。


東震木


我國的儲蓄率一直是全球比較高的,所以很多人認為,我國老百姓喜歡儲蓄,不喜歡消費和投資,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儲蓄率高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有錢誰不願意消費?誰不願意讓錢生錢?之所以把錢存到銀行裡,深層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缺乏安全感

和很多人交流起來的時候,大部分人對未來都充滿了焦慮。子女教育問題、養老問題、醫療問題,大家普遍覺得這些好像是無底洞,無論你有多少錢,總感覺還不夠。

其實這就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這種心理是經歷過貧窮和磨難的人才具有的,所以在中老年中普遍存在,他們也是儲蓄的主力軍。

2、缺乏生存保障

我國最近幾十年經濟發展非常迅速,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我們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行列,人均GDP只有7755美元,很多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有些覆蓋率還非常低,即便覆蓋廣度大的,覆蓋深度也不夠。

比如醫療保障,新農合已經覆蓋到所有農村,但是住院報銷比例只有75%,再考慮一些自費項目等等,實際報銷比例只有60%左右;農村老年人養老費每月只有200-300元左右。這些都迫使大家要通過自己儲蓄進行養老保障。

3、缺乏投資教育

我國的教育應該說做得非常好,9年義務教育,而且高等教育普及率也非常高,但是我們的教育太偏向應試教育,“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嚴重,缺乏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比如投資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等,這就會導致人們缺乏投資的觀念。

比如,我國很多人高等學校畢業後,對經濟知識還一竅不通,不像發達國家,高中和大學階段就開始經濟獨立,自己貸款交學費,不依賴父母。

4、缺少投資渠道

原來我們的經濟比較封閉,所以投資渠道也非常少,這就制約了大家對投資的瞭解較少,銀行存款成為老百姓最常用的儲蓄手段。餘額寶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很大原因就是它給大家提供一種嶄新的投資渠道,讓大家開始脫離銀行,走向理財。

現在看,我國的投資渠道和投資方式已經和發達國家差不多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投資者教育、產品穩定性、資管單位約束機制、投資經理職業道德等等。

5、投資者保障措施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資金從銀行存款轉向投資理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還缺乏一些投資者的保護措施。我們經常從網上看到,很多投資者由於投資不慎出現投資損失的情況,比如2018年的互聯網金融爆雷潮,去年餘額寶限額限購,今年的上市公司財務問題等等。

現在監管部門相關規章制度已經非常明確,只要對投資者保護措施到位,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把存款轉移到投資理財上來。


互金直通車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也是高儲蓄國家。

根據人行官網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8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餘額達到190.0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了近12.5萬億元。我國目前人口超14億人,今年以來合計每人新增存款8928元。

由於目前暫無官方數據統計到最新的銀行理財市場規模,我們先以2018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來做部分分析,根據報告,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銀行非保本理財存續餘額22.04萬億,而在資管新規等相關政策影響下,再加上今年以來央行多次降準釋放市場流動性,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持續走低,相信銀行理財市場總規模也是在走低的。

總體上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仍然是高於同期限銀行存款利率的。

那為什麼國人喜歡把錢存到銀行,而不是進行投資理財呢?

  • 1、國人風險承受能力普遍偏低

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肩上如果有房貸的擔子,再上有老下有小,手中閒錢不多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經不起一點損失。畢竟國人平均收入水平在那,出去必要的開支,所剩無幾。如果手頭僅有的一點現金存款還會有蒙受損失的風險,大多數人是沒法承受的。

手裡有錢,安全性高比投資理財的預期高收益顯得更為踏實,對於風險承受力普遍偏低的國人而言,把錢存在銀行無疑是最為安全的方式。

  • 2、投資理財高的是預期,而不是實際收益率

無論是投資金融衍生品(股票、期貨、指數、黃金等等),還是進行創業,雖然都有較高的收益預期,但是波動性較強,風險係數也是幾何倍增。

以大眾經驗來看,投資股票、期貨類波動性較強的產品,門檻是很高的。資金翻番的概率是有,但是大多數人都是走在虧損的道路上。一夜暴富不是不可能,但是隻是極少數的人才有這種命。

而投資創業,對於大部分缺少經驗的人來說,想要成功並獲得高額回報無異於天方夜譚,草根通過創業逆襲的案例更多的是雞湯,大多數人付出了多年的財富積累,換來了血本無歸,甚至負債累累的結果。

投資理財有風險,需要謹慎。大部分人看中的並不是錢存銀行的收益,而是保本安全性高。

如今投資理財市場都是充滿種種高回報誘惑,但是大多數人更在意的是本金的安全性。想要獲得高回報率,就要有承受高風險的能力,以目前現狀來看,大多數人抗風險能力較弱,也就造成了”中國人為什麼都喜歡把錢存到銀行,而不是理財投資“的結果。


財富公元


我們都聽過“炒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但是這句話還可以放大到理財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國人喜歡把錢存到銀行,而不是理財投資,根本原因還是理財投資騙局眾多,本金安全得不到保障。


錢存到銀行是比較安全的,有《存款保險條例》保駕護航,同一家銀行存款本息50萬元有足夠保障。考慮到銀行破產是非常不容易的,只要選擇經營狀況良好的全國性銀行,基本不用考慮存款安全問題。


你看好人家的利息,人家看中你的本金,理財過程中預期收益不一定能拿到手,一不小心本金都會被人席捲一空。


炒股是高風險的理財方式,但是多數情況下會虧損,卻還能留下部分本金,咬牙割肉還是能離場的。但是放到期貨、貴金屬交易、外匯交易上時,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騙子的獵物,選擇了被操縱的平臺,最終血本無歸,當然即使是正規平臺也很難盈利,很容易損失全部本金。


理財的核心是三點:安全性、收益率、流動性。


對於多數人來說,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上去尋求比較高的收益,根據家庭消費支出情況合理安排流動性。所謂的理財,就是在個人能夠承受多大比例的本金虧損前提下,去尋求儘可能高的收益,配置相對靠譜的理財組合。


前幾年P2P平臺很火爆,年化收益率甚至超過10%。結果呢,巔峰時期的5000多家到今天只剩下800餘家,接下來還會有很多平臺退出。一旦開始約束高利貸,建立起相對合理的規則,趁火打劫的高利貸們遭遇諸多老賴,自然就會入不敷出。短短几年時間,P2P平臺跑路涉及的資金高達萬億,相信多少人拿不回投入的錢了。


理財也好,投資也罷,靠譜的選擇並不多,收益不穩定不說,本金安全也缺乏保障,流動性也是問題。即便是投資房產賺了錢,賣不掉就難以變現,依然是紙上財富。


財智成功


中國人之所以喜歡把錢存在銀行是一種有意識的自我保護措施,在老百姓的眼中但凡是投資都有風險,都會對本金造成損失,尤其是發展了20多年的股票市場,如今還是牛短熊長,所以在人們內心很容易造成誤解,現在投資啥都不保險,唯獨把錢存在銀行是最合適的,最起碼不會有損失。

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次原因,只能說明我們的投資市場發展的還不成熟,尤其在功能並沒有發揮好,要想讓儲蓄轉化為投資,最佳的捷徑是要看到收益,只有大家能夠看到投資理財了確實能有所收益,這個時候你即便不號召,儲蓄搬家的現象自然就出現了。

要做到這點就要加強監管,對金融機構要實時監控,讓老百姓看到自己投資理財的錢很穩妥,不會出現極大的風險,在風險降低的情況下,大家才會去看收益如何,其實不要說每年收益百分之幾十,你只要穩妥的每年能有10%的穩定收益,儲蓄的錢都會大批量的去理財。

由此可見,儲蓄率高不是投資人的問題,而是我們投資市場的職能和理念需要轉變,這個很關鍵,做到了這點才能吸引儲蓄資金流入投資理財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