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這是謠言,日本人比中國人高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

日本人的身高比中國人矮?還是高?這個話題在中國一直引發討論。各類國際機構的調查顯示,過去幾十年一直是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中國高。有說法認為,日本人從幼兒園開始攝入營養豐富的牛奶和食物,年輕人的身高不斷提高。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很久之前日本人身高與19世紀的歐洲人接近。日本人的身高並不矮這一事實在中國也逐漸為人所知。另一方面,認為日本人的身高正持續增高的信息存在錯誤。日本年輕人的身高以1978至1979年出生的人為頂峰,之後呈現下降態勢。

日本媒體:這是謠言,日本人比中國人高

日本學校午餐

首先要聲明的是,身材高矮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優劣。不過,各國都力爭增進民眾的健康和體格,鼓勵均衡攝入營養,大力普及體育運動。在不知不覺之間,個子高更好這一意識在世界很多地區紮根。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顯示,在世界範圍內,男性平均身高最高的是荷蘭的181.7釐米,女性是冰島的168.0釐米。日本男性平均身高為171.6釐米,女性為158.5釐米。在這項調查中,中國男性平均身高為166.5釐米,女性為155.4釐米。

過去,中國人的身高顯著高於日本人。荷蘭數據庫Clio Infra的數據顯示,中國男性平均身高在19世紀初葉的清朝達到約165釐米。當時的日本人僅為155釐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45年也只有160釐米左右。但在戰後,日本人開始喝牛奶,還經常吃豬肉和雞肉。按平均身高來看,日本男性進入1980年代後超過170釐米,而女性也達到157釐米。另一方面,中國由於大躍進後的饑荒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持續處於糧食嚴重短缺的時期,肉類供給不足,導致身高增長乏力。

身高因成長期的鈣和蛋白質攝入量而變化。要問歐洲人是否自古以來一直都很高,答案是並非如此。觀察1820年前後的歐洲男性的平均身高(不同資料中的數據略有差異),荷蘭為165釐米,俄羅斯為162釐米,法國為164釐米,德國為167釐米,與同一時期的中國人的平均身高相差無幾。除了貴族之外,普通百姓很少有機會吃肉,包含百姓在內的整體平均身高較低。之後,歐洲因工業革命而富裕起來,肉類在百姓中普及。進入20世紀後,歐洲各國的平均身高突破170釐米,逐漸接近180釐米。

由於考古學的發展,今天的人們能夠了解過去的身高。實際上,日本人在4、5世紀前後有著吃肉的習慣,平均身高達到163釐米左右。遺蹟的發掘調查在日本各地推進,通過遺骸獲知了各個時代的身高。在日本,禁止殺生的佛教於6世紀傳入,人們開始避免吃肉。雖然仍然吃魚,但動物性蛋白質明顯不足。鎌倉時代(13~14世紀),日本人的身高為159釐米,到江戶時代(17~19世紀)降至155釐米。在明治維新(1868年)後,受歐洲飲食文化的影響,日本人重新開始吃豬和牛等肉食,身高也再次開始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的身高不斷增高,在中國有觀點認為這是“編造的”。但是,日本對身高和體重一直都進行嚴格測量,因為疾病預防和治療需要準確測量身高和體重,醫療機構對於不同身高的人對應的合理體重作出嚴格指導。這是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第二位的長壽國家的原因之一。但是仍有人難以相信日本人的身高,中國甚至出現了日本人變高是因為不斷與美國人混血的說法。如果是這樣,必須是大部分日本人都與美國人混血才對,但顯而易見的是,絕大多數日本人仍是黃種人。

中國人之所以感覺“日本人個子矮”,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國南北方的身高差異。人類屬於恆溫動物,恆溫動物為了保持一定的體溫,即使是同一物種,在炎熱的地方體型會變小,在寒冷的地方體型則會變大。這是因為體型變大的話,相對於體重的體表面積會變小,比較容易保持熱量。反過來,體型較小的話,相對於體重的體表面積則會變大,容易發散熱量。因此寒冷地區的動物體型相對較大,熱帶地區的動物體型相對較小,這被稱為伯格曼法則。生活在溫帶和熱帶的熊體型較小,而北極熊則體型巨大。北歐人個子高被認為也是這個原理。

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方面,北部地區比南部地區高2到3釐米。就連日本也存在差距,在南北跨度巨大的中國,南北方的身高差距就更大了。東北地區即使是糧食短缺的1960年代和1970年代長大的人,也有很多超過180釐米。中國北方人的平均身高超過175釐米,因而覺得平均身高171釐米左右的日本人矮。然而,中國南方人的身高相對矮一些。在南方,身高超過170釐米就算高個子了。由於中國南北跨度大,平均下來身高在170釐米以下。使用中國不同地區的人的身高與日本不同地區作比較,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反過來看,由於訪日中國遊客不斷增加,實際看到日本人的機會增多,中國的網上還出現了“日本的年輕人個子越來越高了”等觀點。這是誤解。日本19~21歲男性的平均身高在2000年創下了171.7釐米的紀錄,而2005年則降至171.5釐米、2010年為170.6釐米。現在保持在170.7釐米左右的水平。2000年日本18~19歲女性的平均身高為158.0釐米,2005年為158.3釐米,2010年則降至157.8釐米。日本年輕人的身高不僅沒有變高,反而變矮了(不同調查機構的數字略有差異)。

日本的研究開發機構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2017年在學術雜誌上發表了對日本人身高下降趨勢進行分析的論文。該研究顯示,2014年出生的日本男性20歲時的身高預計將比1978~1979年出生的男性矮1.5釐米。也就是說,重新回到170釐米左右的水平。2014年出生女性的身高也將變低0.6釐米。為什麼能夠推算出剛出生嬰兒20年後的身高呢?這是因為出生時的體重與之後的身高增長情況存在相關性。統計數據證實,由於早產或胎兒發育不全,出生時體重較低的胎兒不容易長高。

根據低體重兒(體重在2500克以下的新生兒)的比例可以預測今後的平均身高。日本的低體重兒在1970年代後半期佔5.1%,2007年則增加至9.7%,之後也一直居高不下。導致低體重兒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被認為是女性懷孕期間過度減肥。有觀點認為,懷孕了也不想發胖的女性過度控制營養攝入,導致胎兒無法攝入足夠營養。低體重兒不僅會身高矮,還存在各種各樣的發育障礙。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呼籲為了未來日本人的健康應減少低體重兒。

日本年輕人的身高再次變矮,而中國年輕人的身高則持續增高。在中國全面推行經濟改革的1990年代之後,中國人的飲食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肉類的食用量也大大增加。1990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的平均身高不僅不遜色於日本人,甚至已經開始反超。2016年英國的大學研究團隊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18歲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71.8釐米,超過日本的170.8釐米。中國18歲女性的平均身高為159.7釐米,超過日本的158.3釐米。若是從包括中老年在內的所有年齡層來看,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依然高於中國,但是估計再過半個世紀,所有年齡層的中國人身高將超過日本。

最後再強調一次,筆者不清楚作為生物來說體型大是不是就更優越。生物為了戰鬥、防衛和捕食而使體型變大,但是體型過大反而會在生存競爭中陷入不利地位。因為體型越大,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就更多。不論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大型動物都需要大量的食物。體型巨大的恐龍之所以會滅絕是因為氣候變冷、食物短缺。據說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因為體型變小而得以倖存下來。最終取代恐龍而稱霸動物界的正是體型較小的哺乳類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