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慢”課堂:看似低效拖沓,實則劍走偏鋒

在美國中學訪問期間,上海市洋涇中學副校長王珏驚訝地發現,美國大部分學科的課堂都以討論、交流、書寫等環節為主,不僅節奏慢,而且教學設計也比較單一,似乎離我們追捧的“高效課堂”有一定的距離。 靜下心來聽課後,王珏逐漸意識到,這或許就是美國教育高人一等的地方:慢工出細活!

讓每個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反思,是美式教育的目標,因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中,興趣、選擇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才是能夠為一生的成功保駕護航的利器。

來美國之後聽了很多課,都是推門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家常課

有學生基礎較好、難度較大的IB和AP課程;也有學生基礎一般、難度較低的普通課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當然也不盡相同,有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躍的課堂,也有學生閒聊、隨意、散漫的低效課堂。

總的來說,美國課堂給我們最初的印象就是廣泛討論、動手寫寫、看看視頻、讀讀材料,課堂組織看似鬆鬆垮垮,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

客觀地分析美國的中學課堂,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都比較充分,往往一堂課就是一至兩個學習環節,教學目標和環節清晰、單一。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都顯得不緊不慢,充分地討論、充分地閱讀、充分地交流,整段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寫作。

而在我們心目中,高效課堂應該是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沒有拖沓、沒有廢話,目標明確,結構緊湊,學生課堂活躍。具備了這些基本要素,才算得上是一堂好課。

因此,在我們看來,美國大部分學科的課堂都以討論、交流、書寫等環節為主,節奏比較慢,教學設計也比較單一,似乎離高效課堂有一定的距離。

說實話,這種“慢”與“快”、“松”與“緊”、“簡”與“繁”的差異,一度讓我們很困惑,對期待中的美國課堂有一絲失望。

這種差異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學生在一堂課裡到底能學到多少東西?這樣的課堂是否以犧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代價?什麼樣課堂是高效的?是不是知識越多、越難就越好?

隨著聽課次數的增加,我們慢慢感覺到,中美課堂這種“快”與“慢”的差異,或許並不僅僅是知識難度和廣度的不同(IB、AP課程的難度超出我們的想象),也不是教學環節和教學組織的不同,而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教育的核心、課堂的價值追求的不同

美國教育始終在思考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因此,當我們真正把學生學會學習放在首位時,就會慢慢理解美國的課堂。只要學生學會了學習,知識在任何需要的時候都可以學。假如不會學習,那麼再多的知識也不夠用。

以南山高中一堂十年級的地球科學課為例。這堂課的課題為“地球:一顆普通的行星”。從課題來看,這應該是一堂地理課;從教材內容看,有大量關於光譜的知識,似乎又是一堂物理課;從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中得知,因為有化學實驗,他們更認同這是一堂化學課。當然,地球科學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自然科學。

這堂課主要有兩大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火焰顏色測試。教師設計了一張表格,學生預測三種不同物質在燃燒時火焰的顏色,並觀察實際操作時火焰的顏色。

學生積極投入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紛紛舉手發言。然後教師邀請一位學生到講臺前和老師共同完成實驗。教師和學生分別戴好護目鏡,學生負責點火,老師負責用小棒蘸取不同的物質,通過火焰的燃燒來觀察不同的顏色。

預測不是簡單的猜想,既要基於他們學過的知識,也要調動他們的經驗,當然,也可以猜想。這樣的設計能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而隨後的實驗環節,實質是對學生以往知識和經驗的糾正和驗證。可以說,活動的趣味性和知識性都兼顧了。

第二個環節,教師提供給學生每人一份材料,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完成一系列的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在文中劃出光、光譜儀、指紋、三稜鏡4個術語,並提示這4個術語在文中不止出現1次。

第二個任務是回答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請教宇航員,我們如何知道其他行星或天體的物質組成?請說出其他行星的物質組成,並解釋光譜儀是如何工作的。

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這一開放性的問題,老師還設置了2個小問題。除了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學生還可以參考教科書第46頁。

在此過程中,教師提出了具體的學習要求——用完整的句子回答;用黃色筆在材料或書上劃出你的答案,用紅色筆劃出閱讀過程中有疑惑的地方。

美國的課堂可以說是基於閱讀、基於實證的教學,這種方式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的教材圖文並茂、內容豐富,非常適合學生閱讀

。可是,要讓孩子們認真地讀、仔細地讀、全體都要讀,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靜下心來閱讀是一種習慣,而美國的課堂一直在培養這種習慣。

這堂課裡,老師設計了請教宇航員的場景,吸引著學生們去閱讀。最後,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支架——填空的幫助下,用完整的句子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如果是我們來上這節課,我們會怎麼上呢?或許第一環節作為本課的引入,我們也會如此設計,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瞭解學生對相關背景知識的儲備情況,並直接指向本節課的核心知識。

但是第二環節的處理,或許我們就會有較大的分歧。美國的課堂教學目標直接指向瞭解光譜儀分析物質組成的方法,並瞭解分析其他行星的物質組成方法。

作為一節地球科學課,我們的教學目標更關注對事實的瞭解,常常把重點放在知道重要行星的物質組成,並瞭解光譜儀的工作原理。

就教學目標而言,兩者就有本質的不同,美國的課堂追求的是掌握行星物質組成的方法;而我們的目標是瞭解行星物質組成的事實

因此,中美課堂教學所表現的外在差異,實際是兩者課堂教學不同的追求所造成的。

我們認為我們的課堂更高效,因為我們在單位時間( 一節課) 需要完成更多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我們以知識的掌握為最高原則,以一節課為相對獨立的教學設計。

而一堂課所要掌握的知識是碎片化的、程序化的、學術化的,所以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策略豐富多樣,才能將它們串聯起來,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

因此,教師在關注學科知識體系傳授的同時,往往會壓縮學生學習過程的展開和情感體驗,只有面的寬度,無法兼顧點的深度。而這些冷冰冰的學術化知識和技能,無法通過淺層次的學習和體驗讓學生成功地進入社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美國的課堂則是以能力訓練為最高原則,注重從學科中精心挑選經典的和最新的內容,量不多,但每一主題都會讓學生慢慢經歷一次從問題聚焦到學科建模、再到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學習,注重知識由內而外的過程。

近年發佈的美國《共同核心州立教育標準》以及《下一代科學教育標準》,都強調知識在真實世界的應用,重視閱讀、注重證據,培養反思和批判精神。

加州中小學落實《共同核心州立教育標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反思、交流、合作和批判的能力。

加州提出了鼓勵學生參與學習的四個重要方面,即與學生生活聯繫或激發學生興趣場景、學習任務明確清晰、問題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這四個方面在這節課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和反映。

首先,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向宇航員瞭解行星物質組成的方法,當前對宇宙的探索不斷升溫,對於一個高中生而言,這樣的場景設計很容易吸引他們探索宇宙的興趣;

其次,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十分明確,明確到規定用不同顏色的筆完成不同學習認務;

再次,老師提出的開放性問題雖然有一定的挑戰性,但老師提供了相關的學習材料,並設計了系列小問題作為支架,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目標。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們感覺到學生的積極參與。這與目標任務明確、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興趣密切相關、與任務符合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我們開始自進一步思考:中美基礎教育的差異到底是什麼?我們在追求什麼?美國的基礎教育又在追求什麼?對孩子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一位美國老師在交流中表示,美國的中小學實際沒有真正地開始學習,真正的學習從高中開始。在孩子學習的最初階段,讓孩子不斷地認識自己。學校多樣化的課程設計就是讓每個學生在不斷的嘗試和選擇中,瞭解自己真正喜歡的內容和興趣所在。

為此,美國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從課程設置到課程管理都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做出選擇。除了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我們眼中的美國課堂之“慢”,或許就是美國教育所追求的讓每個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反思。擁有了興趣,擁有了選擇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那麼每個學生就自身而言都是成功的。

都說教育是一項慢的事業,要靜等花開。在南山高中的這段日子裡,我真正感受到這種“慢”:教學進度慢,課堂寫作慢,主題閱讀慢,分組討論慢,項目策劃慢,連家長會也慢,似乎樣樣都慢,而這一切的“慢”恰恰值得我們去慢慢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