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虯曲的“醜石”,為何能在拍賣會頻頻奪魁?

有這麼幾種東西,最能體現古代文人雅客極盡風流:極具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和文人情格的風物桃花,最能代表中國民族氣質的織物絲綢,絲綢包裹下的若隱若現女體,以及古代文人畫家筆下描繪最多的太湖石。

倔強、虯曲的“醜石”,為何能在拍賣會頻頻奪魁?

清代太湖石擺件 成交價:575萬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晚年就曾酷愛賞石,並做出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闡述太湖石收藏、鑑賞的方法和理論的散文——《太湖石記》。這篇文獻的橫空出世,開闢了人們對於太湖石鑑賞的道路。宋人李彌遜也在《五石》中寫到:“今一旦得是數山,坐四方之勝,豈不幸歟。吾將寓形其間,而與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關於太湖石的名篇佳作,古代文人墨客對太湖石的熱愛可見一斑。

太湖石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奇石(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之一,因發源於太湖地區而聞名。廣義上的太湖石,是指各地產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碳酸鹽巖的統稱。

太湖石一般分為水石和幹石兩種。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滌盪、侵蝕而形成的;而幹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土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

儘管,太湖石在今天並不是非常走俏的藏品,但在歷史上,特別是唐宋兩代,一直為文人雅士所鍾愛。南唐後主李煜就是石頭的“痴迷者”。據說他偶得奇石,他將石頭作為硯山使用。因其造型奇特,中有墨池,故名“靈璧研山”甚至嗜石如命。

倔強、虯曲的“醜石”,為何能在拍賣會頻頻奪魁?

宋徽宗時,還上演了一場宋代版“瘋狂的石頭”。北宋時候,漕運發達,甚至成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宋徽宗為了造艮嶽,廣搜天下奇石,為了運送花石綱(太湖石),大肆徵發民夫,拆橋樑,鑿城垣。軍官成了”快遞員,漕運遭破壞。《水滸傳》中楊志丟了花石綱而亡命江湖的故事,在當時並不少見。不僅如此,朝廷為了收集花石綱,加重賦稅徭役,導致軍紀敗壞,南方各地農民起義綿綿不絕,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方臘起義。

太湖石形狀各異,姿態萬千、玲瓏剔透,自古就有“皺、漏、瘦、透”的說法。

,本意是皮膚鬆弛而成的紋路,用到賞石上應指石體層疊交錯、溝溝壑壑而形成的皺褶。指太湖石體態起伏,時隱時現;石體凹凸,線條若明若暗的特點。太湖石的皺褶起伏變化無論大小,其弧線、弧度應自然,不可間斷,與石體落座的角度要順勢,不可雜亂無章。這樣的石頭特徵體現著“變”的美感。

,是太湖石靈氣之體現,指觀賞石體態玲瓏,溶洞貫通;石體嶙峋,連環透空。孔穴曲彎,空髓網布,縱橫交錯,孔隙相通。據說,上好的太湖石,一竅焚香,孔孔出煙,香雲環抱,戀石不去。這種石頭不僅玲瓏透空,而且變化多勢,靈氣十足。或游龍之靈動、或如彩雲之多變、或如駿馬之飛騰。但總體謙和乖巧、靈氣十足。正如著名藏石家沈均儒先生評價:“石不能言最可人。”

倔強、虯曲的“醜石”,為何能在拍賣會頻頻奪魁?

宋明時期太湖石擺件 成交價:134.4萬

是指觀賞石體態纖瘦,形狀怪異卻不失挺拔,整體線條清晰明朗。古人認為太湖石之瘦可為“瘦中見奇,奇現筋骨,骨有堅貞,堅貞出神,神中凝氣”。雖清瘦嶙峋,卻鐵骨錚錚,太湖石的“瘦”同樣如此,形如美人之婀娜、狀若勇士之有力、似山川之磅礴、如百獸之形似。

,是指觀賞石石體玲瓏剔透,表裡如一;體態紋理縱橫;石質細膩潔淨;但一塊好石,即使洞洞相通,穴穴相連,形如龍門石窟,未有一個洞穴穿石而成孔洞者,也不符合“透”的標準。

但“透”的標準很多,要求石體的比例要求恰到好處,協調合理。一塊奇石雖有洞孔,但小而不美觀,不可稱其為“透”。

倔強、虯曲的“醜石”,為何能在拍賣會頻頻奪魁?

明代太湖石擺件 成交價:299萬

蘇東坡將太湖石稱為“醜石”,但這種“醜”卻帶著虯曲的野性。太湖石的風雅,在於自然千萬年的雕琢使其千變萬化,卻簡單而不加任何修飾;人文的洗禮又使成為了其包涵著人類賦予深情的寄託之物。

↓↓↓點擊瞭解更多,獲取免費鑑定名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